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兩百零七章 中華聯邦帝國 文 / 雨天下雨

    1906年的十月和十一月份,當被中國北方省份,尤其是直隸和東三省以及山東、河南等省份因為袁世凱的被刺殺而引發的北洋兵變中持續動盪的時候,南方的諸多督撫們也沒閒著坐等北洋內鬥出結果後乖乖的俯首稱臣。

    而且南方諸多督撫們,尤其是張之洞,端方他們都是老練的傳統官僚,他們的行事方式和北方趙東雲等新派軍閥是截然不同的,至少他們就沒和趙東雲,王英楷他們一天一個通電,隨便什麼事都恨不得搞的全天下人都知道。

    南方諸多督撫,也就是張之洞前期發表了幾封不關痛癢的通電,主要還是勸解北洋諸將保持克制,但是接下來當北洋諸將打的你死我活的時候,南方諸多督撫們卻是沒有了多少聲息。

    哪怕是一直叫嚷著出兵北上勤王的端方和蔭昌,都是放下了往日的高調,進而埋首整頓省內軍隊上頭,在過去的兩個月裡,端方用迅速的手段清理了一大批傾向於北洋派系的軍官,進而在中高級軍官層面上掌控了駐紮江寧之第九鎮、江西之第二十七混成協、安徽之第三十一混成協。

    而蔭昌也是不甘落後,在踢掉了部分北洋派系的中高級軍官後,也是勉強掌控住了江北混成協。

    不僅僅是兩江和江北方面在整頓軍隊,進行擴張備戰,實際上湖廣、閩浙、兩廣甚至雲貴等南方省份都是不約而同的加速了編練新軍的步伐!

    除了整頓軍隊外,南方督撫之間還進行了頻繁而秘密的聯繫,依靠南方督撫領袖張之洞的威望,再加上端方為首的滿族重臣的支持,實際上南方諸省很快就是達成了類似庚子年那種南方諸省聯盟態勢。

    這裡從北洋十月中旬起兵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南方督撫公開支持就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南方諸省對北洋,尤其是袁世凱死了之後的北洋是沒有什麼好感的,更加別說支持了。

    在諸多南方督撫的心中,北洋的這一次起兵就是正兒八經的叛亂,是無法容忍的,更加別說讓他們對王英楷或者趙東雲這些軍頭俯首稱臣了,不管是王英楷還是趙東雲,他們說起威望和資歷,一般只能在北洋體系內說,但是這個所謂的威望和資歷要是放在全國範圍內,那基本連二流都算不上。

    庚子年前後,國內首屈一指的漢人重臣自然是李鴻章,而李鴻章死了後,雖然袁世凱是北洋繼承人,但是實際上也壓不住諸多清末重臣的,比如說張之洞,人家當年和李鴻章扳手腕的時候,你袁世凱還在朝鮮那疙瘩裡勾搭閔妃呢。

    此外威望通達全國的重臣裡頭,還有岑春煊這人,然後滿族的幾個重臣實際上威望也不小,端方、錫良這兩個人可是清末政壇了少數幾個能和漢人重臣相對抗的滿人重臣。

    所以在當代說起威望這個詞彙,實際上輪不到王英楷和趙東雲什麼事,南邊一群督撫都比他們強。

    在這種情況下,當北方發動動盪的時候,自然也就別指望南方督撫能夠服從北洋裡的王英楷或者趙東雲了,在這個時候,他們毫不猶豫的舉起了另外一面領袖的旗幟,那就是張之洞!

    面對北方的動盪,南方諸省聯合起來互保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庚子年的時候他們就幹過一回,如今雖然情況和當年所有不同,但是京師失陷,北方陷入戰火之中卻是事實。

    尤其是在王英楷拿著槍逼著光緒寫下了退位詔書後,給予南方省份的震動是極大的,端方等人拒不承認退位詔書的有效性。

    但是哪怕南方督撫們,尤其是那些滿人督撫們不願意承認,但是事實就是,京師已經落入北洋掌控之中,包括光緒、慈禧甚至載灃、載洵在內的一大票皇族都被抓住,而後被軟禁,哪怕是有幾個逃入了使館區,但是也影響不了大局。

    北洋諸將之前的聯合進攻京師,並採取包圍後再進攻的方式,再加上滿清皇族之前信心還是比較大,完全沒有預料到王士珍會陣前反叛,馮國璋會敗的如此乾脆淒慘,所以滿清皇族非常悲劇的失去了第三次西狩的機會,光緒,慈禧,以及光緒的幾個皇弟載灃啊之類的,一股腦都落入了北洋軍的手中。

    再加上甭管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但是那份退位詔書卻是實打實的被頒布了出來,上頭的國璽大印可是貨真價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從法理來說,南方諸省已經是失去效忠的對象,而讓他們對王英楷俯首稱臣也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幻想著復國偉業的端方和蔭昌等幾個滿人督撫一商量,然後一轉身就是對張之洞表達了效忠!

    他們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保住愛新覺羅家的皇帝位!

    也就是說,他們接受倣傚英國的虛君制度,皇帝只保留虛名,其他什麼權力都不要了!

    而張之洞呢,本來就對王英楷,趙東雲這幾個北洋軍閥頭子相當不爽,你丫的新政本來玩的好好的,你北洋非要叛亂,在張之洞看來,北洋諸將不管是王英楷還是趙東雲,一個個都是禍國殃民的野心家!

    再者,作為一個儒家子弟,和很多傳統士子們一樣,他本能就是反感所謂的共和,中國人有皇帝的歷史數千年了,這一旦沒有了皇帝那還了得?

    當然了,作為漢人重臣的領袖,張之洞也是沒有辦法接受光緒他們繼續呆在漢人大臣上頭拉屎拉尿的,所以這幾年他才和袁世凱聯手推動君主立憲制。

    在他看來,皇帝還是需要的,要不然你讓天下士子的一身才華賣給誰去?

    但是時代如今也變了,這皇帝雖然得有,但是最好還是不要管事,什麼軍國大事自然有我等儒家學子管著,你皇帝就別操心了,學明朝的那些皇帝就行了,沒事

    練練丹,鋸鋸木,偶爾玩玩豹子看個大象啊什麼的,那樣可就是君臣相處之道的典範了!

    再者,如果答應了端方他們,那麼一個首相可就來了!

    屆時甚至都不能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是絕對的萬人之上了!

    諸多理由加起來,再看到南方諸多督撫也是支持自己,而且南方諸省的軍隊加起來似乎也不少了,好歹也有幾鎮幾協呢,如果再練練兵,估計湊出十幾個鎮也不是難事。

    於是乎南方督撫一串聯之下,一個『中華聯邦帝國』就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之所以沒繼續叫大清帝國之類的,那是因為甭管光緒被逼還是自願,那退位詔書是真的不能再真了,不承認也沒有辦法,再加上這年頭很多人還是掛念著反清復漢的,為了避免外人嚼舌頭,同時也是為了拉攏諸多漢人重臣,所以端方等人是主動建議,這國名得改一改,大清之類的就不再用了,換一個高大上的。

    於是乎這幾個人一琢磨,就是想出來了一個『中華聯邦帝國』的國名,然後發表通電表示繼續遙尊身陷京師的光緒為首任帝國皇帝。

    十二月二號,張之洞在武漢召開所謂的『國會』南方諸省派遣過來的代表一同商定了所謂憲法以及各種體制等等。

    然而張之洞就是成為了首任的帝國首相,蔭昌成為陸軍部大臣,而北洋的死對頭岑春煊也是屁顛屁顛的從上海跑了過去,然後擔任了度支部大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剛成立的中華聯邦帝國首任內閣中,除了蔭昌是滿人外,其他的清一色是漢人大臣!

    為的就是向外界表示,這絕對不是屬於滿人的政權或者內閣,而是屬於天下人的內閣!

    但是這只是表象,因為隨後發佈通電效忠於中華聯邦帝國的諸多督撫中,滿人督撫的名字就佔據了近半!

    十二月二號到三號,南方多省幾乎所有的督撫們相繼發表通電擁護中華聯邦帝國,其中的滿人就有:兩江總督端方、陸軍部大臣兼任江北提督蔭昌、雲貴總督錫良、安徽巡撫恩銘、江西巡撫瑞良、新疆巡撫聯魁、上海道台瑞澂等。

    同時還有大量的漢人督撫,包括兩廣總督周馥、閩浙總督丁振澤、四川總督趙爾豐、陝甘總督趙爾巽、江蘇巡撫陳夔龍、浙江巡撫張曾揚、貴州巡撫龐鴻書等。

    消息傳到了唐山後,原本對張之洞成立所謂中華聯邦帝國還感到慶幸的趙東雲也是開始擔憂起來。

    為什麼?

    因為趙東雲和王英楷之間的鬥爭,甚至追溯到之前和馮國璋、王士珍之間的戰爭,這雖然打的激烈非常,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北洋內鬥,這爭奪的並不是說對這個國家的領導權,而是北洋老大的地位。

    怎麼講呢,北洋諸位大佬之間的鬥爭也算不上什麼生死之爭,馮國璋雖然兵敗了,但是現在照樣活得好好的,王英楷就算心裡頭噁心他,但是馮國璋宣佈下野後,王英楷照樣得好吃好喝款待著,畢竟北洋諸位大佬之間都是多少年一起走過來的了,許多人曾經都是朋友,甚至私底下都還有不淺的交情,只不過各自派系的利益讓他們拔刀相向而已。

    退一萬步說,北洋的這場內鬥不管誰輸誰贏,這肉都爛在北洋的鍋裡頭,一旦王英楷和趙東雲分出勝負來,那麼接下來就是統一北洋,進而發展壯大北洋這個體系。

    但是現在張之洞聯合其他南方督撫在南方搞出來一個所謂的中華聯邦帝國,這已經是傷害到了北洋的整體利益。

    要是張之洞他們真弄出來什麼北伐軍,然後殺進直隸並打敗王英楷等人的話,他趙東雲的下場也好不到那裡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