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 一千四百萬 文 / 雨天下雨

    為了解決1906年度的奉天財政支出,在過去半年裡趙東平可謂是絞盡了腦汁,進行稅務改革的同時,也是大力發展奉天官銀號,同時還在造銀元、銅元賺取利潤。

    比如眼見葫蘆島工業區那邊澎湃發展,但是卻無法在當地各大企業身上收取營業稅,趙東雲可是眼紅的很,後來悄悄的打了擦邊球準備在葫蘆島工業區裡對各企業收取所謂的『巡警費』,然而還沒頒布呢就是遭到了葫蘆島工業區等一眾高官的集體反對,聲稱此舉將會違反去年制定的免稅政策,讓各大商家新生恐懼,阻礙工業區的進一步發展。

    後來鬧到趙東雲那邊去了,趙東雲定下了『堅持免稅政策十年不動搖』基調後,趙東平被迫放棄了向各大企業徵收商稅的打算,然後把目光瞄到了依附工業區生存的其他第三產業上,也就是金融、貿易以及生活類服務產業等等,對於這些第三產業趙東平絲毫沒有手軟,課以重稅,短短半年多時間竟然讓他從葫蘆島工業區以及周邊地區老區了兩百多萬的各類稅收。

    再加上趙東平又在其他行業、地方採取普遍的加稅政策,營口那邊的商家更甚,那些以往只繳納一丁點稅收就可以做生意的商家們一個個都哭訴著:今年稅賦數倍於往年!

    所以在當今奉天工商行業裡,如果趙鄂、熊希齡這兩個人乃是商人們恭維、佩服以及支持的對象,那麼趙東平毫無疑問就是他們恨不得生吞了的對象。

    趙東平可不管普通商人怎麼看他,身為一個負責徵稅的官員,被治下商人百姓喜愛的就不是一個好稅務官員,被商人們憎恨才是事業成功的標誌!

    如果不是被那麼多人恨上,趙東平怎麼可能解決奉天的財政困局?

    「去年裡我們的田畝稅為一百五十萬兩,包含葫蘆島工業區在內,各地商舖、企業之營業商稅為四百六十萬兩,其中葫蘆島工業區內商稅佔據了半數,達到了兩百一十萬之巨。」趙東平說這話的時候,都是嘴角展露了微笑,為了收上這四百六十萬兩銀子,他可是被無數商人指著脊樑骨再罵啊!

    但是上頭的趙東雲聽罷後對這個數字卻是略有不滿,田畝稅還好,一百五十萬雖然略低了些,但是考慮到遼東地區依舊保守戰火摧殘,所以比往年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營業商稅卻是過低了。

    去年稅務改革的時候,趙東雲指示財政總局把各種亂七八糟的商稅合併為營業商稅,簡單說就是根據企業營業額收取稅費,同時廢除各種亂七八糟的陋規。本來趙東雲預計能夠從這個營業稅裡頭獲得五百多萬兩銀子的,但是沒想到還是略微低了些,只有四百多萬而已。

    不過他並沒有插口,而是繼續聽趙東平道:「從各地釐金關卡收取釐金六十八萬兩!」

    釐金素來為地方督撫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不過趙東雲的稅制改革中,裁撤了大量省內釐金關卡,同時在進出省內外的交通要道設立新的釐金關卡,並對進出省境的貨物收取釐金,因此這個釐金算得上是一種地方的關稅,同時也具有地方保護貿易的意思在裡頭,和釐金類似的還有關稅。

    不過清末關稅有些特殊,由於中國海關是自稱體系,並聘請洋人管理,而且海關稅銀肩負賠償庚子賠款,所以執行的比較嚴格,同時清廷自身也沒有多大插手的能力,比如營口海關那邊趙東雲就沒辦法插手,當地海關收取稅收後,在拿出一定比例的稅額支付庚子賠款後,多餘部分由海關直接交給朝廷戶部,所以當地督撫哪怕是袁世凱這樣的強人,也得用各種借口才好插手海關,可不能直接拿走海關稅銀。

    趙東雲當初奏請開辦葫蘆島工業區的時候,說葫蘆島工業區不同尋常商埠,乃專為辦工業之所,前期籌建所費甚多,為償付建設費用,可酌情截留葫蘆島海關稅留作建設經費。

    朝廷那邊考慮到葫蘆島工業區建設費用達百萬兩之巨,而且趙東雲也沒向朝廷要一分錢,所以就是准許葫蘆島工業區可以截留海關余稅五年,待五年後再收回到朝廷手中。

    也就是說,在這五年內,葫蘆島的海關余稅可以被當地截留並用於葫蘆島建設費用,為了更好的收取稅收,趙東平甚至借『港務海關一體運營』等理由,把籌辦海關的權力也收回到了葫蘆島工業區手中。

    趙東平的這一手代表著什麼,代表著這個葫蘆島的海關稅除了需要拿出一部分支付庚子賠款外,剩下都可以自己留下,而且為了防止關稅敗壞,他還自行收稅,當然了稅率還是得按照中國和各列強簽訂的條約來制定,整體比例是一百稅五。

    「去年裡,我們的葫蘆島海關一共截留餘款一百五十萬兩,另有東邊稅銀五十萬兩!」趙東平繼續道:「雖然不如南方數大省的關稅,但是對於剛辦新政的我奉天來說,這個數字已經非常可觀!」

    清末新政期間,清末的海關稅是增長速度驚人,南方的幾個大省比如江蘇海關稅已經是達到了千萬之巨,相比之下奉天的這一百多萬就顯得比較遜色了,不過這乃是奉天新政改革一年不到的成績,如此也算是見證了奉天進出口貿易的滂湃發展了。

    然後趙東平又說:「煙酒稅六十萬;茶葉稅十五萬;巡警捐二十萬兩;營口、遼河等地船稅約三十萬兩;林業畜牧等稅約十萬兩;各類雜捐二十萬。」

    「由此去年以來我財政總局一共徵收稅款一千零三十萬兩銀子!」趙東平說罷這個數字後一臉的自豪,放眼中國能夠短時間內把稅收直接翻五倍的人,估計除了自己也沒有別人了吧!

    趙東雲說完這些自己的份內事外,身為財政總局的大當家,其他各部門的收入最後也是需要上繳到他這裡來的,所以他又繼續道:「去年農林總局上繳地款兩百九十萬兩;葫蘆島工業區上繳售地款,廠房租,港務運營利潤,鐵路運營利潤共兩百一十萬兩;天津官銀號上繳利潤五十萬兩;造幣局上繳利潤

    八十萬兩;奉天督練公所上繳剿匪所獲三十萬兩!」

    以上都是趙東雲手下嫡屬於盛京將軍府的各部門所創造的增值收入,總數大約六百五十萬兩左右,不過這些收入裡除了農林總局的純利潤外,其他各部門的收入只是走了一個帳而已,轉一圈又回到各部門去了,比如天津官銀號的利潤不是能拿走的,因為天津官銀號需要這些利潤來繼續擴大規模,在各地增設分號以及擴大貸款業務。造幣局的倒是可以拿一部分,不過半數也是留用購置設備用以擴大造幣產量。

    奉天督練公所的剿匪所得,其實就是去年趙東雲手下軍隊進行剿匪作戰時的戰利品,而這些所謂上繳收入其實財政總局連銀渣子都沒見著,剛繳獲呢就被軍方的人用來購置武器裝備以及充當軍費了。

    葫蘆島工業區那邊的收入也是不能拿走,因為這裡頭不但需要償還數額驚人的建設債卷,而且還得利用這批錢繼續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葫蘆島工業區那邊所需要的投入幾乎就是個無底洞,單單是港口和鐵路支線建設就需要至少三百萬兩銀子,而工業區那麼大一片城區的基礎建設也是個天數字。

    要知道趙東雲搞出來的這個葫蘆島工業區行和後世人所認識的工業區是有所不同的,工業區當局不僅僅要承擔平整土地、鐵路、港口等基礎建設,而且還需要建設大量廠房甚至普通的商業街,居民住宅之類的。

    因為很多中小企業是沒能力購置昂貴的土地以及支付昂貴的建設費用,只能是向工業區當局租借廠房,而普通商家更加不可能投資建設什麼商業街以及居民住宅區之類的。

    所以這個葫蘆島工業區不單單是當地的行政機構,同時也是葫蘆島工業區的超級房地產開發商,擁有整個工業區以及周邊全部土地所有權……

    要知道為了徵收這些土地工業區當局可是支付了數百萬兩銀子,這要是不靠房地產賺回來會讓趙鄂跳樓的!

    不管是基礎建設還是房地產開發,在這個沒有『預售』的年代裡,是需要工業區當局前期投入無數資金的。

    所以林林總總說起來,手下各部門的增值收入雖然看上去不少,但實際上趙東雲能夠拿到手並納入省財政收支體系的只有三百萬兩左右。

    嗯,此外還有一個**在財政體系之外的鹽政,去年鹽政總局一共收取了一百三十萬兩銀子的鹽稅,這一部分鹽稅按照正規途徑來說也是需要上繳戶部國庫的,不過趙東雲效仿增祺上了道奏章,說奉天缺錢所以就截留了。

    正稅、雜捐、地款、運營利潤以及鹽稅等全部加起來,1905到1906年度奉天一省財政收入總額大約在一千四百萬兩左右。

    這個數據任誰看了都會覺得驚訝無比,但是如果在看看奉天省的財政支出,那麼就會更加驚訝!

    其他不說了,單單是為了維持兩個奉天常備軍鎮、第三鎮部分協防費用以及巡警費用就每年需要五百萬兩以上,而且擴編兩鎮時還需要購置大量裝備,這雖然是一次性投入,但是這個一次性投入卻是需要三百萬兩以上啊!

    也就是說,僅僅是軍費趙東雲就得拿出八百萬兩銀子來!

    然後排行第二的則是行政費用,為了維持奉天諸多行政機構的正常運轉,單單這行政經費就需要三百五十萬兩銀子。

    排行第三的則是教育經費,開辦諸多官方學堂,資助官方留學生等,需要趙東雲為此支付大約一百萬兩左右。

    此外救濟戰爭難民,恢復當地民生所需更多,去年奉天在這一項上累計投入了兩百多萬兩銀子,而且這還是杯水車薪,一旦等日俄戰爭結束後,救濟以及恢復民生的範圍擴大到整個遼東以及遼東半島地區,如果是全部無償救濟估計上千萬都不夠,就算是普普通通做面子工程,也得幾百萬兩銀子砸下去。

    除非趙東雲願意看見奉天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所以收入雖然翻了很多倍,但是過往半年尤其是將來一年的花銷更多!

    趙東雲聽罷趙東平一連串的報告後,心中估算著今年手裡頭可以動用多少錢擴軍,然後再看了眼在座的諸位道:「去年諸位的工作還算是比較成功的!」

    在座的這幾個人都是財政體系的核心官員,趙東平、向瑞、周自齊、趙鄂、鄧嘉縝等人,所以趙東雲也沒有太多的客氣,當即道:「雖然收入比我預期的要少一些,不過諸位的努力我都是看在眼裡,不過雖然有所成效,但是我們的財政壓力更大,去年的事已經過去就不說了,但是今年要用錢的地方不少,擴編兩鎮的事我一提再提,督練公所那邊早就已經準備好了章程,現在是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年初我就會正式擴協為鎮。

    再有教育事務所費也不少,徐鴻寶先生已經多次找我,說各府縣小學師資缺乏,讓我給他再辦幾所師範學校,而且又說如今各地小學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相應的中學依舊只有官辦一所,私辦一所,今年裡教育總局那邊是打算再辦三所中學的,而且奉天大學堂那邊也開始大規模招生,所需的經費都不少!

    此外政府諸公也都有一家老小要養著,所以這官員薪金也是不能少,以上諸多所費眾多,要怎麼解決就是需要諸君共同努力了!」

    說罷後,趙東雲再一次環視一圈,然後道:「到明年的一月份,我希望聽到諸位的好消息!」

    這一番漫長的財務報告結束了後,包括趙東平等人在內都是又驚又喜,喜的是趙東雲宣佈給各級高級軍政要員發放年終獎,少則數千兩,多則上萬,比如勞苦功高的熊希齡就是拿了一萬兩千兩的獎金,再加上他的月俸以及各種出差補貼,這合起來他這一年的收入達到了兩萬五千多兩,如果只計算合法常規收入的話,那麼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趙東雲自己……

    />

    趙東雲身兼十幾個職位,但是拿工資的職位只有第三鎮統制每年大約一萬多,然後盛京將軍也有一萬左右,兩者加起來大約兩萬兩千多,而且趙東雲也不可能自己給自己發年終獎金,所以還不如熊希齡的收入多呢!

    這個年終獎金的最大作用自然是拉攏人才為他效命,畢竟現在趙東雲又不是玩革命,而且他的威望也遠不如袁世凱他們,那麼該如何留住人才並吸引外部人才投效呢?除了給他們前途外,還得給他們理想,當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收入頗豐。

    比較這些跟在趙東雲身邊的軍政要員也算得上是高官了,背後大多也都是有著一大家子要吃飯生活的,這單單依靠朝廷額定的那一丁點俸祿說實話真不夠曬牙縫的。

    趙東雲改革政治體系後,稅制體系,稅收直接被財政總局收繳到省財政後,以往的各種陋規幾乎被一掃而清,這種情況下地方官員以及各機構的官員自然就拿不到養廉銀,要知道這年頭隨便一個上縣的知縣養廉銀收入少則數千,多則上萬,大部分官員可都是靠養廉銀養家餬口的。

    這種時候趙東雲一方面是推行補貼制度,也就是給官員發放各種名目的補貼,發放的總額略少於以往的養廉銀。此外就是推行年終獎制度,根據官員當年的政績發放數目不等的年終獎,如果政績過得去的話,那麼各種補貼和年終獎加起來的總額會超過以往的養廉銀,如果差的話自然是不如以前的養廉銀收入了。

    說實話,這年頭的地方官員實際上合法收入是非常高的,有道是千里當官只為財,人家不遠萬里跑到奉天來給你辦事,你總不能讓人家一大家子都喝西北風吧,理想又不能當飯吃!

    讓趙東平、周自齊等人心喜的是今年收入不菲,而讓他們心憂的是趙東雲說明天的財政會議上,他希望各方面的工作能再上一個台階,希望稅收可以突破兩千萬大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