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當軍閥不容易 文 / 雨天下雨

    隨著1904年日俄爆發戰爭後,國內討論時局的時候也經常掛上了趙東雲的名字,再加上為了緩解國內的輿論壓力,袁世凱為首的北洋上下也是在做一些宣傳工作,比如第三鎮在二月中旬舉行的那場小演習就是其中一環。

    同時為了展現北洋新軍的強大戰鬥力以及全新的面貌,北洋官方首次對外界大規模公佈相關照片,不僅僅有演習,行軍之類的照片,還有擺拍的大量照片,比如為了展現北洋裝備了世界上的最新式的諸多武器,擺拍了重機槍組,德式炮組以及較射氣球等。

    此外還有諸多北洋的高層將領的戎裝照也是被大規模公佈,這諸多人裡頭又以趙東雲最受關注,除了他是北洋新軍在東北地區的最高軍事負責人外,也和他的年齡有關係。

    某種程度上來說,袁世凱把趙東雲推出來,為的就是說明他袁世凱用人唯才是用,資歷,年紀背`景全都不是問題,只要你有能力,那麼你能夠和趙東雲一樣迅速成為舉足輕重的人,如此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北洋新軍的整體形象,同時也是試圖吸引更多的英才效力。

    清末時期的北洋體系能夠吸引無數年輕人為止效力,導致袁世凱領導下的北洋成長為中國的第一大政治集團,自然是有他的理由的。

    清末時期,說起革命很自然會想起孫,但是說起改革那麼大多人是會想起袁世凱的。

    袁世凱在清末時期主導的新政改革,不僅僅只有軍事方面,更多的是涵括了教育、交通、工商、政治等。

    教育方面主張廢除科舉,建立現代化的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教育體系,鼓勵士子留學並授予留學生舉人或進士功名。

    工商方面包括推動工商部的成立,頒布公司法,為中國建立了全新的工商環境,使得中國的近代民族資本經濟發展大大加快。

    交通以及通訊上上,包括建立郵政系統,支持建立京漢鐵路、津浦鐵路,此外收回關內外鐵路也和他有著極大關係。

    政治上他推動君主立憲制,迫使清廷開始預訂立憲等。

    儘管他後世有著稱帝這麼一招臭棋,導致他被釘在了歷史的屈辱柱上,但是在庚子年後的清末新政時期,他袁世凱卻是被無數國人寄予厚望的改革者,清末新政時期的短短十年時間裡,是袁世凱政治生涯裡的黃金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他的威望和影響力可以說一天勝過一天,哪怕是日俄戰爭爆發中國被迫宣佈中立,國內有不少人對原始有著批判的聲音,然而這種聲音並不是主流。

    尤其是當二月中旬,袁世凱為了進一步挽回輿論,同時為了擴大北洋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大舉宣佈調遣北洋常備軍第二鎮進駐山海關。

    這個舉動在普通國人看來,是袁世凱對日俄展現強硬態度的一個姿態,表面北洋新軍雖然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軍東北和日俄交戰,但依舊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保障武裝中立的執行,避免戰火被波及到遼西地區尤其是關內地區。

    這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也許看起來並沒有太過高明的地方,但是袁世凱的厲害之處就在這裡了,他不用多複雜的手段,技巧之類的東西,他只是向國人展現他的態度和決心而言,而就這就已經足夠讓他獲得更為龐大的威望了。

    相對來說,在日俄戰爭這一場戰爭裡頭,張之洞和岑春煊等其他國內政治要員的表現就要遜色的多。

    當然了,這些輿論爭奪,政治影響力這些東西暫時和趙東雲還沒有什麼關係,他現在還沒到那個層次,那些都是袁世凱和張之洞以及岑春煊他們的遊戲。

    現在的趙東雲只是依靠北洋的這一場輿論爭奪中小小的出了一把風頭,使得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了諸多報紙上,讓廣大國人知道了北洋新軍裡頭有著趙東雲這麼一號人。

    暫時來說,趙東雲在全國範圍內的名氣是可以直接忽視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在國內的軍政高層之中,名聲卻是非常顯赫,國內軍界普遍上把他當成了北洋新軍大佬之一,同時由於他駐紮錦州這個東北的戰略要地,最為靠近日俄交戰區的所在,所以他的名字也是頻繁被國內的軍政遙遠額提起。

    簡單來說只要說起日俄戰爭,說起武裝中立,控制局勢擴大化,保障關內安全這些話題時,那麼就絕對繞不過趙東雲和他的第三鎮,誰讓他現在牢牢的釘在錦州呢。

    不過國內對他議論紛紛,趙東雲是關注不了的,這短時間來他忙碌的很!

    一方面是要和俄國人偷偷摸摸做軍火生意,把前頭商定好的那批炮彈以及新到的一批機槍子彈給俄國人運過去,俄國人自己的運力緊張而且由於中國的中立問題,俄國人自然是不方便派出大量人馬來接受這一批彈藥以及其他作戰物資,所以趙東雲還得派人把這一批軍械護送到營口,然後由當地俄軍接受。

    當然了,以上都是秘密行動的,不可能讓國人和日`本人發現,要不然的話破壞中立不說,而且很容易引來國內的責罵,這個時候,呂雙槍和石陽這兩支被趙東雲收復的土匪騎兵就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呂雙槍和石陽這兩個人可不是什麼國家培養的科班出身的職業軍官,他們心裡頭可沒有什麼國家民族這些東西,他們投靠的是趙東雲,而不是北洋或者朝廷。

    換句話說,他們效忠的並不是袁世凱或者慈禧光緒這些人,他們效忠的只是趙東雲個人,這裡頭有非常大的區別。

    這種關係也就使得趙東雲用他們走私運輸軍械彈藥放心許多,至少不用擔心遇上什麼叫嚷國家和民族的人。

    &nbs

    p;為了保障對俄國的物資運輸通道,呂雙槍和石陽還聯手在遼河一帶發動了大規模的肅清行動,把流竄在這一地方的流匪給一股腦肅清了,搞的馮德麟和張作霖還緊張無比,生怕他們翻臉打過來呢。

    只是馮德麟和張作霖好歹也是接受了招撫的人,所部也都成為了奉天巡防營的一部分,趙東雲自然不會在這個關頭沒事找事去清剿這兩個巨匪的。

    不過這兩大巨匪沒事,但是其他的小估摸的流匪就悲劇多了,不是被趕到了遼河以東就是被剿滅。

    趙東雲到錦州後,算上這一次已經是發起了前後三次的大規模剿匪行動,去年年底在錦州西部以及北部的行動,再算上今年一月份剿滅杜立三的行動以及現在的遼河以東地區肅清流匪行動,可以說是極大的打擊了遼河以西的土匪活動,尤其是錦州百里範圍內幾乎是再也看不見大估摸的土匪。

    儘管發起這些剿匪行動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取錢財,但是也是間接的帶給當地的百姓極大的生活便利,至少那些大家閨秀去燒香拜佛也就不用擔心路邊跑出幾個土匪來綁架自己了,那些商人們也不用在錦州地面提心吊膽,天天擔心自己的貨物被搶`劫了。

    如果單純從利國利民這個角度來看,趙東雲辦福元機器廠算是第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那麼這錦州剿匪就算是其第二件值得稱道的事情。

    儘管以上兩件事的初衷都和國家民族之類的沒有多大關係!

    除了忙著和俄國人走私軍火等作戰物資外,另外一方面他也是持續加強戰備,自從二月初日俄正式宣戰後,錦州的第三鎮也是同一時間進入了戰備狀態,去年開始修築的錦州防線裡的諸多固定工事也是正式進駐了諸多士兵。

    如果說去年夏秋之際趙東雲因為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把兵力收縮到小凌河以西的話,那麼等第三混成協擴建為第三鎮,同時他督辦的錦州巡防營也初步成軍後,趙東雲手下的兵力幾乎翻倍,已經達到了一萬五千人左右。

    有了充足的兵力後,他的錦州防線也可以經營的更加充實,一方面是繼續加強松山以及翠巖左右兩個側翼防線,同時趙東雲也是把中央防線前移,除了在錦州城內直接部署兵力外,還把錦州城東部的大小紫荊山作為了主要的佈防地點。

    去年的防線部署中之所以放棄錦州城和大小紫荊山,乃是因為兵力嚴重不足,然而現在兵力寬鬆了後,趙東雲也就嘗試了擴大防線,試圖把大小紫荊山,錦州城作為固定的主力防線來經營,以更好的發揮出機槍火力。

    不過儘管中央防線前移了,但是趙東雲心底裡依舊沒有死扛的想法,在他的計劃裡還是能抗就抗著,等待山海關的第二鎮以及其他部隊來援,如果扛不住的話還是繼續和以往一樣朝著遼西走廊撤退。

    防線的佈置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趙東雲對手下部隊的訓練也是進一步加強,甚至不惜耗費巨資從福州機器廠購置大量的訓練子彈以及炮彈,用來提高炮兵部隊的能力以及步槍的射擊水平。

    同時也是籌備短時間內再舉行數場第三鎮內部的對抗演習,以提高所屬軍官們的指揮水平。

    不管是構築防線,還是加強訓練又或者是進行對抗演習,這些可都是非常花錢的事情,袁世凱那邊雖然因為日俄戰爭的爆發臨時給趙東雲撥了一批五萬兩銀子的額外經費,用以購置子彈和炮彈進行備戰,但是想要更多卻是不可能的了,因為袁世凱這一年雖然從朝廷手裡獲得了大量練軍經費,但是袁世凱要管著整個北洋新軍,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不僅僅全新編練的第四鎮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同時袁世凱籌備中整編武衛右軍以及武衛右軍先鋒隊、自強軍的計劃也需要數以百萬計的經費。

    1904年的時候,北洋新軍的擴張對經費的需求可是以千萬來計算的,所以就算是從朝廷手裡獲得了不少經費,但是袁世凱依舊是能省就省,對於已經編成的部隊大大縮減經費投入,只給與必須的維持經費,其他的大頭就是投入到編練新部隊上頭去。

    但是對於趙東雲手下的一萬五千多人來說這幾萬兩銀子是遠遠不夠的,不足部分只能依靠第三鎮的小金庫了。

    袁世凱為了北洋新軍的經費想盡了辦法湊錢,趙東雲也為了第三鎮以及錦州巡防營的經費到處籌錢,這年頭不管是當大軍閥還是小軍閥,都不容易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