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七十三章 錦州李家 文 / 雨天下雨

    錦州小凌河南女兒鄉,這片原本只是城郊的土地這兩個月來卻是人來人往,大片穿著灰色軍服的人來來回回,彷彿比錦州城裡還熱鬧。

    這裡之所以能夠出現這麼多的北洋新軍軍人,那是因為趙東雲把第三混成協的司令部設在了這裡,同時也是第三混成協主力部隊駐紮地。

    錦州這地方,誰都知道它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屬於必守之地,但是從歷史上來說這錦州就沒守住過,為什麼?因為守錦州的話很容易被敵人徹底包圍,一旦被包圍的話,易守難攻這四個字就會變成插翅難飛,縱觀歷史的清軍和明軍的歷次交戰以及後世兩黨內戰時,守錦州的部隊下場都很苦逼,基本都是被全殲啊。

    趙東雲雖然古代歷史家對這些戰例不算熟悉,在這個時代裡也不算什麼超級將帥能夠隨隨便便就能夠決定勝敗,然而他雖然不算什麼名將但依舊繼承了原身的大量軍事知識,同時這兩年裡他也沒放鬆,大量研讀當代的軍事理論書籍,除了大量研究德和英系列的軍事書籍外,甚至為了研究拿破侖的戰爭理論,他還自學了法。

    當別人只看見趙東雲才二十多歲就成為一協統領時,卻是很少人能夠看見趙東雲幾乎每天都在讀書,趙東雲甚至在研究德國現代參謀制度時,還順手翻譯了好幾本德國的軍事著作。趙東雲在北洋體系內快速崛起,並不是依靠那些來自後世的記憶,更多的是依靠他自身的能力。

    趙東雲來到這個世界後,是接受了原來身體的記憶,這些記憶是深深刻在趙東雲腦海裡頭的,再加上趙東雲的一些後世觀念以及這兩年所研讀的大量軍事理論,說實話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單純在軍事理論上能夠超過趙東雲的還真找不出來幾個來。

    現在的趙東雲怎麼說呢,是個屬於紙上談兵的高手,說起理論來一套一套,不過具體經驗就沒有多少了,至於說身為名將的天份老實話趙東雲自己也不知道有沒有,反正現在趙東雲是看不出來自己有成為名將的天份。

    對於這種的人你不能指望他宇宙爆發率領七千大軍就大破十萬俄兵,但是卻可以相信他在一些理論戰術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比如在錦州的佈防上,趙東雲雖然不是什麼名將,但是也一眼看出來錦州這鬼地方一個搞不好就會讓自己插翅難飛,所以從一開始他在錦州佈防的重心就不是防守,而是撤退!

    剛到錦州的時候他就派遣了兩千餘人的兵力駐紮松山,為什麼啊,就是為了保住退路啊!

    除了在松山佈置重兵掩護右翼保障退路外,另外趙東雲又是派遣騎兵深入小凌河以東進行巡邏偵查,防止可能到來的偷襲。

    至於對錦州城本身的防守,說實話趙東雲並沒有多上心,他甚至放棄了在大小紫荊山這個戰略要點佈置重兵的想法,同時也放棄了在錦州城外圍守城的做法,而是把兵力都收縮到了小凌河西岸,也就是女兒鄉一帶,只是在錦州城裡部署了少量兵力而已。

    這樣做的原因其實也簡單,因為如果把兵力都佈置到大小紫荊山和小凌河東部的錦州城的話,那麼守固然是輕鬆了,但是俄軍要是來一個包圍穿越,那趙東雲估計就得在錦州城裡自殺殉國了。

    反正七千兵力怎麼守也是守不住了,乾脆就放棄外圍陣地,甚至連錦州城也不要了,直接利用小凌河來防守,打一個河灘防守戰,把炮兵部署到錦州南郊的高地上,把步兵和機槍沿著小凌河西岸部署,俄軍如果想要正面渡河突破的話,趙東雲有信心打掉他幾千人。

    如果俄軍比他想像的還要謹慎,不惜耽誤十天半個月去繞行的話,那麼趙東雲就自認倒霉,二話不說直接帶著部隊就退往寧遠州建立第二道防線。

    到時候看情況,如果俄軍兵力少,那麼趙東雲就高喊為了國家和民族和俄軍打上一仗,如果俄軍五六萬人跑過來,趙東雲頂多也就是守上幾天然後又是一路向西直奔山海關而去。

    趙東雲估摸著,等自己跑到山海關的時候,這時間怎麼也過去了十天半個月了吧,北洋新軍動員速度就算再慢,那時候估計援兵也來了。

    如果那個時候朝廷還在吵開不開戰,援兵遲遲不來的話,就別怪他再一次轉身逃跑把山海關扔給俄國人了。

    總之來這遼東,他就不是來和俄國人拚命的,所以能不打就不打,就算真的戰爭爆發了,那也是量力而行,打得過就干他一票,打不過直接戰略轉進,至於國土失陷之類的事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內。

    這聽起來也許很窩囊,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的,要是給他十鎮新軍,他趙東雲二話不說直接揮軍奉天,關鍵是他有嗎?

    他沒有!

    他只有一個第三混成協,手下兵只有七千,炮不過十六門,機槍三十鋌而已!

    所以他在來到錦州的第一天開始,就沒想過要死守錦州,所以才會出現把第三混成協的大

    本營駐紮在小凌河西岸,並放棄對大小紫荊山、小凌河東岸等重要城區的防守。

    因為第三混成協大本營駐紮在女兒鄉,也就導致了這片錦州郊區出現了諸多人氣,好幾千大兵待在這裡,讓周圍都是成為了巨大的軍營,同時也吸引了諸多農家來販賣青菜果蔬等物。

    第三混成協上下那麼多人,吃的主糧雖然是由北洋常備軍軍部統一從關內調撥過來的,不過雞鴨豬羊這些卻是從當地購買了,再加上士兵們的自發性購買,竟然也讓軍營附近形成了一條小集市。

    當初北洋軍抵達錦州城的時候,開始人們還害怕這支軍隊和那些舊軍一樣軍紀

    惡劣,但是鄉民們看了幾天後發現這些假洋鬼子們竟然秋毫不犯,別說燒殺劫掠了,就算是購買軍糧果蔬都是按照市價給銀,這時間略久後才是讓附近民眾放下心了。

    「大人,時間差不多了!」臨近傍晚,李三敲門後進來,對著正在埋頭書寫件的趙東雲輕聲道:「該去李家赴宴了!」

    趙東雲也不抬頭,直接道:「嗯,準備好,我換好衣服就過去!」

    宴請趙東雲的是錦州李家,雖然從官場層面來說區區一商家趙東雲平時是不空去搭理的,但是趙東雲現在可是住在人家莊園裡頭,這主家宴請自然不好拒而不去。

    第三混成協的司令部原本也是設在臨時軍營裡頭,不過那帳篷住著實在不舒服,加上那時候剛好錦州李氏邀請,所以趙東雲就是乾脆把司令部搬到了李氏莊園裡頭。

    當然了,早期的北洋軍還是很守軍紀,購買軍糧是按照市價給銀,這租用富商的院子自然也是給錢的,反正第三混成協也不缺那點銀子。

    不過話有說回來了,那李家也是不在乎那點租金,他們邀請趙東雲到自家莊園來住也是另有目的。

    錦州李家,據傳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是當地士族了,在清廷開放東北後,李家招募了大批流民到遼東各處屯田,讓李家資產大幅度上漲,一度在東北各地擁有田產上萬畝之多,並且和諸多傳統地主不同的是,李家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產業,而是在十幾年前開始就涉足洋務產業,開辦貨棧商舖收購豆油,販賣洋貨等,並且還在上海投資辦了個繅絲廠,並且獲利頗豐。

    這個李家實際上和趙東雲所在的趙家頗為相似,都是傳統的士紳地主家族,而且也是屬於開闊了眼界並進入實業界的家族,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已經從傳統的地主家族轉化為財閥家族。

    去年李家通過鼎盛銀號的洪旭維介紹,投資了上萬兩銀子到福元機器廠,成為了福元機器廠的股東之一。

    而趙東雲呢,他不僅僅是北洋高層軍官,第三混成協統領,他同時也是福元機器廠的大股東。

    有了這麼一層關係後,他們才會主動邀請趙東雲住到自家宅院裡頭,不是因為趙東雲是北洋高層,而是因為他是福元機器廠的大股東。

    「趙大人,你可是我想像的還要年輕得多啊!」當代的李家家主李邇堅是個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子,估計也就四十來歲,穿著傳統的馬褂。

    他旁邊作陪的是他的嫡長子李子泉,年約二十五六,這人和他父親不同長的卻是有些肥胖,和他不算太高的身子搭在一塊,翹起來就跟個木桶一樣。

    不過此人雖然其貌不揚,但是言語卻是非常得體,他父親李邇堅的話剛落下呢,他就接上道:「可不是嘛,剛開始趙大人您進來的時候,我還以為看錯人了呢,像趙大人如此年輕的三品大員,國朝裡可是找不出幾個來啊!」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認為這是在恭維趙東雲,但是聽在趙東雲耳中卻是不太舒服,為什麼?因為趙東雲不喜歡聽見別人說他年輕有為之類的話,他更願意聽見別人說他成熟穩重。

    趙東雲的年紀過輕本來就是他繼續往上爬的重要障礙,這年紀小一輩也導致他在段祺瑞、王英楷、馮國璋等人面前一直都是只能以晚輩自居,在具體任職上也因為年紀過輕導致諸多非議。

    好在他去年就成了婚,如果還沒有結婚的話估計非議就更多了。

    趙東雲平時穿成熟穩重的服飾,留著八字鬍須,說話也是刻意停頓緩慢,為就是掩飾他的年輕。

    所以李邇堅父子說他年輕有為,就讓趙東雲心裡不太舒服了,不過趙東雲也不至於就此改變對李邇堅父子的印象。畢竟在世俗觀念裡,年輕有為是好事,可沒有幾個像他這樣因為年紀過輕而發愁的。

    所以趙東雲就呵呵兩聲,也沒直接就他的年紀話題做出什麼語言上的回應,反而是直接改變話題:「這一次還得多謝李先生仁義,不然趙某可就得繼續餐風飲露了!」

    身為北洋高層軍官,手握七千大軍的趙東雲可沒有興趣和去李家父子玩什麼談話的藝術,所對年齡話題感到不爽的他就是直接轉過話題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