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吹牛誰不會啊 文 / 雨天下雨

    在中國以及國際上的一片反對之下,俄羅斯依舊拒絕執行《交收東三省條約》進行第二期撤軍,四月八號,第二期撤兵期限到期後,非但沒有撤兵,反而又向遼東增兵八百餘人,重新佔領營口等地區。

    此事一出,遠東巨震,中國的清政府還沒說什麼呢,一洋之隔的日`本就迫不及待的跳了出來,爆發抗俄遊行,對俄國發出外交警告等等,然後還進一步加強擴軍備戰的步伐。

    可以說,從這一天開始,日`本已經是正式確定了要用武力把俄國從中國東北驅除出去的戰略。

    如果說1902年時期日`本只是為了防禦東北局勢出現變化而做出一定的擴軍備戰姿態的話,那麼到了1903年夏天,日`本就已經是進行了實際上的擴軍備戰。

    而英國和美國那邊也是叫嚷著俄羅斯對遠東局勢的威脅,開始給日`本提供外交支持和資金上的支持,推動日`本出兵東北。

    一時間,遠東局勢瞬間下降到了冰點,戰爭一觸即發!

    然而這只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知道戰爭即將爆發的人屈指可數,多數平民百姓甚至連東北在那裡都不關心,更別提讓他們去關心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了。

    在1903年到1904年日俄兩國氣氛緊張的時候,中國國內依舊是一片昇平,南方省份的報紙上甚至都看不到一丁點關於東北局勢的消息。

    唯一對此關心,並且為之感到緊迫危機感的只有北洋!

    袁世凱面對東北那邊的緊張局勢,一方面是保持密切的關注,而另外一方面也是再一次加大了他擴軍的步伐!

    他連接給清廷上了多道奏章,稱東北局勢緊張,然而他手可用的新軍兵力不足三萬,萬一東北局勢有變,他手上沒有足夠的兵力來保護東北,甚至沒有足夠兵力來控衛京畿。

    並且為了進一步恐嚇、刺激朝廷諸公,他甚至說萬一俄羅斯佔據東北不走,到時候俄羅斯揮兵西進,佔據山海關甚至威逼京師都是有可能的。

    這個時候,國內的人其實都很少人會認為日`本會為了東北和俄羅斯開戰,所以他們擔憂的並不是日俄會爆發戰爭,而是擔心自己和俄羅斯爆發戰爭。

    被恐嚇了多次會,不管願不願意朝廷上的諸公們又是給袁世凱批准了諸多擠占經費的奏章。

    不過被恐嚇了的他們也是要求袁世凱派兵前往遼河以西,把守山海關,以防俄兵東進!

    「現在東北那邊的確是麻煩了些,如今俄人已經重占營口和奉天,如果我們不做出反應的話,恐怕他們就能夠大規模越過遼河,西進錦州了!」段祺瑞如此道。

    然而一旁的王英楷卻道:「可是要管的話,我們如今才這麼點兵力,別說分兵東京,就是全部加在一起也不夠用啊,那裡有兵可以分啊!」

    「如今朝廷那邊不是已經答應再撥一筆款子嘛,這款子應該也夠讓我們把第四協建起來了!」馮國璋如此道。

    不過段祺瑞卻是毫不猶豫的反駁:「如今這個情況,到處花錢,先頭向日`本定的軍械款子都還沒有早落呢,拔下來的這錢也就夠用來購置軍械的,再擴軍怕是不夠用!」

    1903年的北洋在購置軍械上花費巨大,北洋前後向日`本訂購了三批軍械,分別是準備給京旗常備軍、北洋常備軍左鎮的全部軍械以及第三協的一個炮營所需的十六門火炮。此外也向英國洋行、德國洋行購置了一批軍械,主要用來補充武衛右軍以及先鋒隊所用。

    這些軍械全部加起來,可是好幾百萬兩銀子,要掏出這筆錢來對於家大業大的北洋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

    而且除了進口軍械的費用外,還有在國內購置軍械的費用,其他廠局還好都是官辦的,不用北洋花錢去賣,但是福元機器廠的諸多武器彈藥卻是要北洋拿出真金白銀去購置的。

    1903年4月份的福元機器廠,在經過將近一年的建設後,已經是具備了初步生產能力,儘管產量上還遠遠沒有達到設計水平,但是也已經成為了北洋的主要軍火供應商。

    現在主要為北洋新軍以及北方各省舊軍供應步槍、七九毫米圓彈頭子彈、多種舊式子彈、中小的新舊炮彈。

    其中的主打產品自然是步槍,福元機器廠在原有88式步槍的基礎上,進行部分細節上的修改後仿製出來的88式步槍已經和原廠的大為不同,最主要的就是取消了套筒並以護木代替,另外還有部分小改動不提也罷。

    這種改進後的88式步槍依舊被籠統的稱之為『88式步槍』,只是槍身的銘裡有『福元機器廠造』的字樣,所以也稱之為『福元造步槍』或『福元步槍』。

    福元機器廠向北洋供應那麼多軍火,自然不是免費送的,那都需要北洋拿出錢去採購的,如果沒錢福元機器廠也不可能憑空變出錢來採購原料生產啊。

    這林林總總加起來,導致北洋新軍在1903年的軍械費用開支不小。

    在軍費緊缺之下,如何才能夠把第四協給建起來?繼而把右鎮建立起來。

    看著諸多人在吵鬧,趙東雲和以往一樣習慣性的閉上嘴巴,因為在場諸人裡頭他年紀最小,資歷最輕,官位最低,沒有必要的時候,他還是不和這些大佬們發生爭論來的好。

    身為北洋年輕一代的軍官,趙東雲可以說是第一個也是現在唯一個一個可以參加北洋高層會議的人,以往這種會議他可是沒資格來的。

    不過當他的第三協開始編練炮兵營、工程隊、輜重隊後,人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趙東雲的第三協已經從一開始的四千多人的編制變成了將近七千人的編制,說起兵力來已經僅次於北洋常備軍左鎮了。

    而上個月開始,好幾場北洋新軍的高層會議他都是被袁世凱叫了過去參加,雖然趙東雲去了從來不發言,只聽不說,免的給人落下一個年少張揚的不好印象。

    但是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著趙東雲已經把半隻腳踏進了北洋高層的圈子裡。

    只是今天他不說話,旁人卻是想到了他,這能不想到嗎,就算趙東雲的資歷再淺,他手底下的第三協也是實打實的北洋幾支主要戰鬥部隊之一,而且是排位僅次於左鎮的部隊,今天說派遣部隊去東北,詢問他的意思也算正常。

    「東雲你來說說,這守遼河以西要多少兵力?」王英楷對趙東雲說話的時候可沒什麼客氣,完全就是長輩對晚輩說話的語氣。

    趙東雲仔細想了想後道:「要守遼河以西的話,如遇俄軍全力而攻,怕至少要五個鎮以上,不過我們兵力少,前出到奉天、營口和俄軍作戰自然是不妥當的,如果要守,可在錦州以西佈防,利用當地的複雜地形來構築固定工事防線,以精銳兵力和工事來消耗敵軍士氣,如此三個鎮足以當下俄軍兵鋒!」

    趙東雲說的話相當保守,他沒說可以戰勝俄軍之類的,他只說有三個鎮在有大量固定防禦工事的前提下,可以守得住而已。

    而不管是三個鎮還是說建築大量固定防禦工事,這些都是空中樓閣,屬於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袁世凱這個時候卻是看向了趙東雲,然後道:「東雲,如果讓你的第三協來守,可以守多久?」

    趙東雲突然聽到袁世凱這麼說,他一愣他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從現實上來考慮,不考慮到日俄會爆發戰爭的話,僅僅依靠滿清自身或者說依靠北洋是不可能抵擋俄軍南下的,更別說只用一個混成協去抵擋俄軍南下了。

    然而袁世凱並不只是一個將令而已,他是一個政治家,他得考慮最壞的情況,在袁世凱所考慮最壞的情況就是日`本不敢和俄國開仗,到時候俄軍會大舉南下。

    這樣的話他的北洋新軍就得擔負起阻擋俄軍南下的重任,同時需要進行動員,緊急擴軍等等,這樣就需要在遼東的部隊盡可能的拖延時間,為後方贏得時間。

    而考慮到北洋新軍現在一共就這麼點人,而且袁世凱還不能把所有人都派到東北去,他得留下至少一兩萬人用於控衛天津和京師,同樣還需要把這些部隊當成擴軍的種子,用來充當快速擴軍的搖籃。

    所以說,以北洋新軍目前的兵力而言能夠抽調到東北去的兵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頂多一萬人。

    其實換句說,不是派王英楷的左鎮去就是派趙東雲的第三協去,除了這兩支部隊外,根本就其他部隊可以派遣。

    而王英楷的左鎮作為北洋新軍的核心部隊,可不能輕易外派,所以袁世凱能夠想到的也就只有趙東雲的第三協了。

    面對袁世凱的問題,趙東雲面色嚴肅道:「如果只有我第三協一部,視南下俄軍兵力而定,如果來人在一萬人以下,職部有信心可以守住。如果來敵有三萬,我部可守三月,如果來敵超過五萬,最多守半月!」

    這聽上去趙東雲有誇大之嫌,五萬俄軍的話他趙東雲的第三協要是能守半個月才見鬼了!

    但是面對上司的詢問,加上又明知道這種不會發生,那自然是能給自己臉上貼金就貼金唄,反正也沒人能來證實他說的是謊言!

    儘管內心裡大多也是不太相信趙東雲的話,不過在場的這些人多少也都是有些自傲情節,心裡頭把趙東雲說出的數據打了個七八折,然後就自以為得出了正確結論:趙東雲的第三協可抵擋五萬俄軍十天。

    但是趙東雲的下一句話又是把他們給嚇著了!

    趙東雲說罷可守五萬敵軍半月後就是站了起來,然後挺直了腰桿大聲道:「如能把三個機槍營都調給我,即便是五萬敵軍來攻,我也可守三個月以上!」

    聽到這話,包括袁世凱在內都是面帶笑意,一個個心理都是想著:吹牛誰不會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