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零三章 ——還原同安王 文 / 弘毅知難
其實對於圖海的「突兀」表現,目前為止,至少有兩個人明白了他的真實意圖——一位是弘毅,自不必說;還有一位,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福臨了。
若不是玄燁反應快,給了一個平緩的台階,福臨還真不知道拿圖海這個自己的親信近臣如何是好。但就是因為兒子的「正確」反應,卻也同時給了福臨一個突然而至的警示——自己幼年即位,少年親政,主政的日子還長著呢,可作為自己近臣的圖海,卻如此勞力費心的開始攀附年僅兩歲的皇二子,其中的隱憂可想而知。
福臨酷愛讀史,自然明白一國不可二主的淺顯道理,更清楚知道歷史中那些血粼粼的父子猜忌、骨肉相殘的血的教訓!越是玄燁如此卓越,就越是問題和麻煩!圖海已經「心懷二志」了,自己該當如何?也不能說圖海做得不對,玄燁的確堪為神奇,說不定將來自己的最後一道聖旨就是給他的!但,所謂『樹大招風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太早表露心機就會有不測風雲!看來,將來有機會,就可以好好整飭一下和圖海一樣動了心思的大臣們。辦法嘛,史書上都有現成的!那就是『父棄而子用』!找個機會給你廢了,要是真心忠君,自然耐得住寂寞;要是果有奇才,新君即位,自然任用如常!
「好!玄燁、圖海所言甚合朕意,折庫訥。你可記下了?」福臨打定主意,開口說話。
「奴才記下了。」折庫訥作為「會議秘書」那絕對盡職盡責。
「謝皇上!奴才還以為,同安王鄭芝龍當年與我大清裡應外合,調度其所轄兵丁,巧妙部署,看似重兵把守,實則門戶大開,這才讓博洛親王得以大舉入閩。從中可以看出,同安王作為海商,其成就昭然可見。作為戰將。他也頗具能力。確需我朝聖主善加任用,才能人盡其才。但其在隆武偽政高官得坐卻不得人心,足見其政略謀才實屬平平。既然如此,皇上可以放心大用之……」
圖海似乎是受到了鼓勵。想著進一步為弘毅的大策添磚加瓦、雪中送炭!未曾料到的是。福臨打斷了他的說辭。
「圖海。你雖然說的在理,卻失之魯莽。大清軍功,歷來賞罰分明。你不要忘了。即使是睿親王執政,皇帝卻還是朕的!那些封賞,也是朕知道了的!你唐突發作,是要置朕於何地?」
福臨更「唐突」的發作了一下,語氣很平和,態度卻很堅定。
「奴才……奴才知罪!」
圖海落了個心驚肉跳,原本以為自己會被好好褒獎一番,沒成想是這個結論!於是也不用起身了,直接跪在那裡認錯。
「嗯!罰扣你一年薪俸,好好反思!首崇滿洲,不是一句話的事情,而是落在處處件件,大清的兵威,萬世不疑!如若再犯,定不輕饒!」
「奴才領旨謝恩!」
一旁的弘毅,眼瞅著新近「輔佐」自己的圖海被明明白白訓斥一番,卻自以為弄「明白」了原委:福臨這是賞罰分明——同意了自己和圖海的要求,卻打壓了圖海的氣勢,是為了照顧滿洲貴族勢力的面子!
於是,小貝勒爺實在是不太在意,反而有些心猿意馬。因為,圖海實事求是的歷史考據,讓他想起了許多。
平閩之功首在鄭芝龍,或者說清軍得以迅速入閩,最大的「漢奸」就是鄭芝龍!這與鄭芝龍決議投靠滿清之後的所作所為,完完全全分不開!
鄭芝龍降清的關鍵部署在於:下令他手下的大將放棄各個關口,給清軍入閩讓開大路。其中最為要害的是撤退仙霞嶺與分水關守兵。而清軍恰是從這兩個關口入閩,這也證實了鄭芝龍與博洛的關係。如其在順治四年四月給皇帝福臨的奏書、中所說,「臣聞皇上入主中原,揮戈南下,夙懷歸順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即先撤各地駐兵,又曉諭各府、州積貯草秣,以迎大軍。」
在中也有類似記載:「芝龍先與虜約:以退兵為信,如虜兵臨仙霞,則退浦城,臨浦城則退建寧,臨建寧,則退延平,臨延平則退水口,臨水口則退福城,臨福城則退入海。」鄭芝龍到福州投降博洛時,曾有一降表:「既抽各關之兵,復回延平之卒;開省城以待大兵,登海舟而回南土;遍諭興泉漳邑,疾備兵糧馬芻雲。」
由此可見:鄭芝龍確實為清軍入閩敞開了大門,他非但不守關口,還將各地的兵卒調回安海,使清軍不戰而得福建大部分城市。他對清軍入閩是有「貢獻」的。
不僅如此,鄭芝龍對清朝的功勞還表現為:他將一支抗清軍隊的主力交給清朝。
由於鄭芝龍早在清軍入閩之際即將軍隊撤回沿海,他的主力基本保留下來。佚名的曾說:「芝龍保安平,軍容赫。戰艦齊備,炮聲不絕。震天地。」錢澄之的也說:「芝龍退屯安海,樓船尚五六百艘。」
而且,除了他的直轄部隊之外,其子鄭成功的餘部也在安海。鄭成功一直在光澤縣杉關前線駐守,部下有一萬人以上。隆武二年八月清軍入閩,直奔建寧府城與延平府城,鄭成功後路被抄,不得已向福州退卻。其時延平已經被清軍佔領,鄭成功所部多為招募於沙縣的「山賊」,鄭成功要將他們帶回沿海是很困難的。這些人中的多數,應是潰散於閩北。鄭成功與清軍在南平有過一些小接觸,終於衝破清軍的封鎖,回到沿海。不過。他的軍隊應是在撤退中大部損失,因此,他回到安海後,便沒有軍權了。儘管這樣,鄭成功在部隊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他敢於向鄭芝龍力諫。此外,鄭芝龍之弟鄭鴻逵在歷史上曾擁戴隆武帝,後來雖與隆武帝分手,但其心中是支持隆武帝的。由於這一原因。他支持鄭成功向鄭芝龍力諫。最後又縱鄭成功入海,並支持他舉兵抗清。他們的存在,是鄭芝龍降清的一大阻力。
事實上,鄭芝龍降清在內部遭到極大的反對。除了眾所周知的鄭成功、
鄭鴻逵之外。「安南侯楊耿、來夷侯周崔芝。安洋將軍辛一根等皆不從。弟芝豹、子成功尤極諫。」「初芝龍走回安海,各營戰舡尚有五六百艘。降議既定,其幼弟芝豹諍喧聲聞於外。成功見不能挽。乃糾諸將中同志者另走金門所,團結水寨於烏洋上。」其時,周崔芝等人還以自殺等手段反對鄭芝龍降清。曾櫻、張肯堂等明朝舊臣避居海島,他們在芝龍部隊中也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鄭芝龍能夠完成降清部署,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他能做到這一點的原因在於:他將軍隊抓在手中。而其降清主張,應得到手下主要將領的擁護,例如施福、施琅等人的態度一直傾向清朝。因此,儘管有擁明派的反對,鄭芝龍還是決定降清。其後,以施福所部為主的鄭芝龍部主力,還跟隨李成棟等人攻打廣東。
正如圖海所言,施福所部明軍,實為鄭芝龍軍隊的骨幹。這一支軍隊降清後,剩下的鄭氏軍隊多為遊兵散勇,大多不能打戰。鄭成功在海島上樹起反清旗幟之後的幾年內,屢戰屢敗,一兩年內不見起色,其主要原因在於失去這支主力部隊,新招募的遊兵散勇形不成戰鬥力。直到順治五年,施福、施琅所部叛離清廷、回歸鄭成功之後,鄭成功所部才成長為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
而現在的順治朝,施福、施琅早就在順治八年重新投降了清朝,而且被重用。
由此可見,鄭芝龍降清給南明造成極大的損害,給清軍帶來極大的好處,所謂「平閩首功」當之無愧。
但在弘毅的理解中,鄭芝龍真正的「頭功」卻不是獻出福建,而是獻出了一股在歷史上彌足珍貴,卻可惜被清廷愚蠢抹殺的「海洋勢力」!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圖之外已砥礪
去來乾坤難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點盡天下苦與樂
中華輝煌萬人癡
武皇朝唯大清
第一頁有順治四年四月,說明是時鄭芝龍尚未授職。順治五年八月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事見卷四十。直到順治九年八月,鄭芝龍給清廷的奏本自署官銜還是「廂黃旗正欽尼哈番」(即鑲黃旗精奇尼哈番),見丁編,第一本,第六十三頁。謝國楨雲,鄭芝龍被騙到北京後清廷「只封他為同安侯,叫他住在北京」(第一四二頁)。清廷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在順治十年五月,目的是為了招撫鄭成功,上距鄭芝龍降清已過六年有餘。
施福,又名施天福,字昆玉,中國福建**龍湖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縣。鄭芝龍部將,施琅的族叔。施福不僅長得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而且志向遠大,十八歲時投筆從戎參加了鄭芝龍的部隊,由於作戰勇敢,又有謀略,深得鄭芝龍的賞識和信任,很快就被提升為中軍都司、帥府將中軍之職,成為鄭氏心腹。針對當時海盜猖獗、群雄並起、各地武裝勢力不服從官府號令等情況,施福提出「有向化者,說降之;崛強者,破滅之」的建議,得到了鄭芝龍的贊同並依其計行事。這樣,鄭芝龍接收了前來投降的地方武裝,剿滅了不願歸順的強盜,徹底掃清了海上航行的障礙,壟斷了海上貿易。可以說,鄭氏集團能取得這些勝利,施福功不可沒。施琅初次投軍,因施福正隨鄭芝龍與前來騷擾的荷蘭海軍在海上作戰,未及關照。施琅再投,經施福力薦,鄭芝龍任命施琅為施福的副手。施福對這位二十三歲的侄子青眼有加,把中軍的指揮權交付,讓其充分發揮軍事才能。對於鄭芝龍的提拔之恩,以及叔叔施福的重用和信任,施琅心存感激。後來施琅、施福降清,也在一起並肩戰鬥。叔侄二人順治五年至順治八年第二次投靠鄭成功期間,合作很愉快。順治八年,施琅與鄭成功鬧翻,就是在施福的幫助下得以返回大陸,投降清廷。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