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夫與芝龍 文 / 弘毅知難

    小貝勒居然說一個海賊鄭芝龍知書達禮,哪怕就算當「純粹」打家劫舍的海盜也不過兩三年,可他依舊是「海賊」出身呀,怎麼會知書達禮?眾人聞聽此言,不禁愕然,大搖其頭!

    「諸位可曾聽到玄燁剛才所說:蔡善繼有恩於鄭芝龍一段?」弘毅不急不躁,耐心解釋。*****

    「老臣已知。」胡世安不知玄燁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有含糊以對。

    「鄭芝龍之父,乃是泉州府庫吏鄭士表,字毓程,號象廷。既然為吏,若論功名或不可考,但知書達禮卻是自然。胡大人,玄燁說得在理否?」

    「這……的確應該。」胡世安無奈應承。

    「既然如此,出身小吏的家庭,自然最崇拜科舉出身的官僚。所以,年少之時的同安王雖然頑皮,但些許家教還是有的。雖不能說是孔子門生,卻是懂的一些蒙學道理、得過一些儒學熏陶的。」弘毅先做一個小小推斷。

    「下臣敢問,皇二子所言何以為證?」爹是英雄兒狗熊的事情多了!庫吏老子知書達禮,海盜兒子卻未必!胡世安於此處不服,糾結於細節,十分較真。這反而順應了弘毅的心思。

    「自然有證據!依玄燁看,鄭芝龍的章應該寫得相當不錯。當年,隆武偽政與偽魯監國朱以海內鬥,朱聿鍵命其都御史陸清源攜帶白銀十萬兩前往浙東犒師,卻被魯王朱以海部將斬殺。朱聿鍵聞訊大怒。又殺朱以海所遣使者總兵陳謙。這個陳謙,卻是同安王鄭芝龍的摯友。聞聽陳謙之死。鄭芝龍脫口說出『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倘若不讀史書,鄭芝龍是說不出這種縐縐的語言的!」

    據《晉書》載,晉元帝在建康(現在的南京)即位後,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任「鎮東大將軍」,掌握征討之權,頗有功勞。聲望很高。後來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約,他就從荊州起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王敦的軍隊一直打到建康西邊的石頭,元帝害怕起來,只得要求和解。王敦殺了一批和他對立的宦臣。仍回湖北。

    周顗,字伯仁,時為僕射,與王導交情很深。王敦曾問王導:「周顗是咱們的敵人還是朋友?」王導對此卻不太瞭解,沒有做肯定答覆。結果王敦就把伯仁也殺了。事後王導才知道。周顗曾經救過他的命:因為王敦起兵進攻首都,幸虧周顗上書元帝,竭力替王導說話,才得不予追究。這件事王導當初並不知道,等他知道時。周顗已經被殺,因此他不禁大哭。十分悔恨地說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誠如弘毅所言,殿內這些漢儒大臣,若不是熟讀史書,恐怕也不會知道這個典故。

    「這……」胡世安的反應能力實在是不怎麼樣!

    「再者,同安王鄭芝龍年輕之時往倭國,曾得到倭人幕府之接見,其原因在於他讀過書,眼光與一般商人不同。所以,想瞭解中國內情的幕府欣然接納鄭芝龍。」這件事不見史書,當時肯定只有弘毅自己知道。

    「賊人讀書者,也不是鳳毛麟角。但讀聖賢書而不為聖賢事,殊為不恥呀!」慢一拍的胡尚書終於給出了弘毅期待已久的評判。

    「胡大人所言不差。讀聖賢書者多,道貌岸然者亦多!」弘毅順著胡世安的話,回了這一句,貌似贊同,實則聽著卻又許多諷刺的意味在裡面。

    「老臣……」

    「眾位大人,聖賢書讀來作何用,自然是濟世安邦的!當年鄭芝龍歸順明廷,雖有廣開貿易、肆意航海之私心,但他也是傾心向化,情願自新,立功贖罪。若明廷對他待之以誠,從此沿海地方必然得以寧靖。」

    「若真如此,我大清入關,鄭芝龍豈會來投?」胡世安不依不饒!

    好一個胡世安,你這個道具角色飾演得真是不錯!沒有你,我不知道還要多費多少口舌——弘毅暗自對胡世安「千恩萬謝」起來!

    「亡明而興清乃是天意使然,不因人事而興廢。即使鄭芝龍執迷不悟,充其量只是螳臂當車,不足道哉。玄燁可歎的是,我滿洲大兵揮師南下之時,同安王的確是抱著那些凜然大義,想與我朝爭個高下的。只說此處,其人倒是值得佩服。不過,適才皇阿瑪已經說過,各為其主,也是人臣之常情。」弘毅轉而回身給福臨施禮,尋求支援和附議。

    「嗯,不錯。就連瞿式耜等人至死不降,朕不還是恩准其孫瞿昌將其靈柩遷回祖地,未加阻撓嗎?此為人臣之道,雖不識天意大勢,卻尤為可歎。」這是福臨的真心話,故而樂得順水推舟。

    「皇上仁慈!這麼說,同安王來歸,也算識得天意!」胡世安只好順著皇帝的意思往下說。

    「胡大人只說對了一半,天意使然不假,人情逼迫是真!」終於到了關鍵所在了,弘毅急忙接話。

    「人情逼迫?」福臨忍不住插話了。

    「皇阿瑪,正是。適才玄燁三問,同安王為何會對隆武偽政始亂終棄,最終選擇忠順於我大清正朔?正是因為朱聿鍵身邊一幫士大夫,只會虛言什麼義與禮,卻恰恰對空懷效忠之志的鄭芝龍鄙夷隔絕,最終導致同安王心灰意冷,這才看清了天意所在。」

    弘毅不失時機將議論的矛頭指向了所謂「士大夫」階層,一下子讓胡世安如坐針氈。

    「隆武偽政的核心,乃是朱聿鍵與鄭芝龍。二者之間關係從勾連到背棄的變化。最終導致了隆武偽政覆亡的命運。有人以為鄭芝龍從一開始便打算背叛朱聿鍵,實則不然。二者之間。曾經有過相當融洽主僕之誼。他們最終的分道揚鑣,乃是由於隆武偽政內部,以鄭

    芝龍為首的海商一系與士大夫之間不睦,而朱聿鍵最終選擇站在士大夫一邊。此乃天意,故而鄭芝龍得以正途。」弘毅開宗明義,進而詳細說開去了——

    鄭芝龍之弟鄭鴻逵是擁護唐王朱聿鍵稱帝的核心人物。唐王入閩,首先借住在鄭芝龍家中,然後才搬入福建布政司。二者關係之密切由此可知。隆武帝登基後,給鄭氏一家封官許願。鄭氏一門盡得高官厚爵,鄭氏部將也多得高官。

    其時,隆武帝剛剛登上帝位,手中無權無錢,非得依賴鄭芝龍為其提供經費,所以。對鄭芝龍極其倚重。但由於鄭芝龍出身於海盜,為閩中士大夫所不齒。錢澄之所著《所知錄》中便有記載:「芝龍初以海寇受撫,雖晉五等爵,與地方有司不相統屬,閩士大夫輒呼之為『賊』,絕不與通。」鄭芝龍受到隆武帝重用。引起了福建士大夫的普遍不滿,他們向鄭芝龍發起攻擊,首先發生的就是鄭芝龍與黃道周爭奪東班之首事件。

    應當說,這一事件挑起了隆武朝的武之爭,埋下了失敗的種子。但是。對這一事件的發生,歷來史冊都偏袒黃道周。指責鄭芝龍冒犯祖制,強行要站東班之首,因而引起了武之爭。如果仔細研究當時的詳細材料,會發現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鄭芝龍在迎接唐王朱聿鍵之前,職位是總兵,但被封為南安伯,爵位高於一般的大臣。隆武入閩後,更封其為平虜侯。就爵位而言,他是眾大臣之首。隆武未到福州時,在水口驛站接見鄭芝龍與其他大臣,其時朝臣站班,鄭芝龍在東,位居班首,鄭鴻逵次之,其下是福建的大臣。而站於西邊的,是戶部侍郎何楷,大理寺卿鄭碹等人。可見,在隆武諸大臣中,原先是由鄭芝龍為首,他站在東班之首,是其原來地位的反映。

    不過,按照明朝的制度,「東武西」是一貫的制度。毫無疑問,當時的臣對鄭芝龍站東班之首是有意見的。黃道周入閩後,他們很想憑著黃道周的地位與影響,將鄭芝龍拉下馬。

    《台灣外志》關於此事是這樣記載的:「隆武招黃道周……等武入朝會議戰守策,鄭芝龍首站東班。楷讓之曰:『東武西,太祖定制。今鄭芝龍妄自尊大,不但欺凌朕等,實目無陛下。』龍曰:東武西,雖古往今來之定制,然太祖已行之,徐達業站東首。』(黃)道周曰:徐達乃開國元勳,汝敢與達比乎?』龍曰:以今日較之,我從福建統兵恢復,直至燕都,功亦不在徐達下。』楷曰:『俟爾恢復至北京,那時首站未遲。』遂互爭殿上。」

    中的「楷」是指隆武的戶部尚書何楷,他和黃道週一樣都是福建漳州人。他來自福建,深知鄭芝龍的底細,如今海盜的地位比他還高,他無法接受,便推出首輔黃道周與鄭芝龍爭位。

    黃道周與何楷都是明末著名的臣,在海內都有一定威望,但他們共同的弱點是沾染明末黨爭的風氣,好意氣用事而不顧大局,從而引發不可收拾的武之爭。《台灣外紀》的作者江日舁曾批評黃道周等人與鄭芝龍爭位:「(何楷、黃道周等人)皆與芝龍梓里,當痛哭流涕,導以忠義,感以貞誠,今日之事,不但東班首位,且薄天子而不為也。抑鄙芝龍出身綠林,非資格正途,不屑教誨耶?即不屑教誨,不應比肩事主;既已比肩事主,宜效藺相如朝而稱病,遇而避捨,先國家而後私仇。頑石尚可點頭,況於人乎?諸君子不顧其君以全國,徒重其禮以使氣,互相訐激,一旦芝龍拂袖,不接糧餉,群然計絀。」

    如其所云:鄭芝龍有志做徐達,這正是諸臣鼓勵鄭芝龍的好時機。可惜的是,諸大臣不是乘機鼓勵他去做徐達,而是對此百般諷刺,鄭芝龍當然是很難堪的。其後,隆武帝裁決仍然由臣站東班之首,但鄭芝龍也因而隱退。其時鄭芝龍掌握軍權,他不出來,軍隊便無法出戰,朝廷中對黃道周的壓力增大,黃道周只好離開福州。鄭芝龍復出後,掌握了朝廷大權,但也受到臣們的攻擊,隆武朝的黨爭日益激化。在許多事件上,雙方都唱對台戲。馬士英要求入關,鄭芝龍贊成,士大夫反對;鄭鴻逵在大殿打扇,何楷上疏抨擊他無札,隆武帝嘉獎何楷。鄭鴻逵大怒,稱病不出。隆武帝為了遷就鄭鴻逵.讓何楷辭職,想過一段時間再召何楷回職。然而,何楷在回家的半路上.被強盜劫持,割擊雙耳,從此無法復出做官。雙方鬧到這一地步,業已不可收拾,不論什麼事,武大臣都有不同的看法,南明小朝廷已經很難做出正確決定了。

    其實,弘毅這一番長篇大論,現在坐在位育宮大殿的幾位漢臣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但第一次有人講隆武政權的滅亡歸咎於鄭芝龍和士大夫的內鬥,而且還側重於後者為了追求顏面而至君國大義於不顧的原因,聽來卻是振聾發聵——

    今天的會議,但凡是對鄭芝龍出任大清官辦船隊首領的提議不同意、不願意的人,又有誰不和當年的黃道周、何楷一樣,嘴上說的是仁義道德,心裡面卻是發自肺腑的瞧不上海賊出身的鄭芝龍?如若再率性而為,豈不是要把好端端的順治朝生生給逼成隆武朝?

    福臨心中也很明白,也終於知道了玄燁的一番苦心——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又是三問三答,又是旁徵博引的,全是因為我的大清需要真正的人才,更需要朝堂之上諸位大臣的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呀!

    「諸位愛卿,玄燁所言,有理否?」皇帝滿眼深情的望著大伙——怎麼樣,表個態吧?

    「皇上!老臣……老臣迂腐之極呀!請皇上治罪!」胡世安再也坐不住了,一骨碌趴在地上請罪——無論誠懇與否,反正是明白自己的確是被小皇子給套牢了!

    「慢!皇阿瑪,其實胡大人所慮也是為了大清,請皇阿瑪明察。更何況,同安王雖然大才可用,但卻有一處劣性!的確需要早作規矩,才可成其方圓,方能助其立下奇功!」弘毅卻搶在福利開口之前跪下來給胡世安求情,給鄭芝龍上眼藥!

    「這……玄燁何意?」福臨茫然發問。

    不僅僅是皇帝

    ,所有人都被小皇子的表現弄傻了!

    「皇阿瑪,同安王之劣性,不在曾為海賊。眾位大人忽略了一處緊要——其實,他首先是個大海商!」弘毅抬起頭,一字一句進諫道。

    海盜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商「唯利是圖」和「投機取巧」!

    黃道周(1585∼1646)明末學者、書畫家、學家、儒學大師、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銅陵鎮)人。天啟二年進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賞識,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

    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鳳陽總督;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本姓李,過繼馬氏,祖籍廣西梧州。馬士英在弘光朝覆滅後,被南明唐、魯兩王勢力拒之門外,馬士英於是盤桓於浙江一帶,期間多次參與反清戰役,直到在江浙一帶最強大的抗清勢力吳日生的部隊兵敗後,馬士英亦遁入空門躲避清廷緝拿,後因叛徒出賣,被清廷抓獲,最終不屈就義。(。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l3l4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