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七章 ——子要憑母榮 文 / 弘毅知難

    弘毅果斷向年輕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拋出了「重磅炸彈」,也如願看到了預期中的反應,他知道,這後~宮終於被自己和佟佳氏「娘兩個」攪起了一股暗流。至於會不會演化成洶湧波濤,就看你們當事的「姑侄」二位「前後皇后」如何應對了。弘毅更清楚,如果這兩人沒有喪失理智的話,一定不會任由其發展成為什麼滔天巨浪的。

    果然,皇后在最初的驚慌失措之後,終於還是回歸理性,也變得平常自如起來,關於收養玄燁的事情,最後只是借口「茲事體大」之類的緣由,要好好計較一番才行。

    達到目的的康妃母子,自然不再糾纏,找個借口告辭而出。

    才出了啟祥宮,早就汗濕衣背的佟佳氏來不及上轎,就要過來詢問兒子自己的差事辦得如何。可弘毅卻暗使眼色,生生擋住了再生娘焦急的神情。於是二人分別上轎,原路返回。

    一直到鹹和左門,弘毅按照慣例下來恭送額娘回宮,這才趴在佟佳氏的耳邊,悄悄說了一句:「額娘放心,等著她來找你好了。」只這一句話,康妃一顆心才放回肚子裡,心安理得入了景仁宮。

    而弘毅,自然不再耽擱,急匆匆回東二所去研讀四貞姐姐給自己的兩部兵書戰策去了。

    *

    *

    與此同時,啟祥宮。

    皇后儀態如常地送走康妃佟佳氏和皇二子玄燁之後,立即也變身為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屋裡轉來轉去。與剛才在景仁宮的康妃不同,人家背後還有兒子在做主心骨,而她此時。的確是心亂如麻,毫無頭緒!

    轉了無數個圈,皇后終於還是沒有想出任何有用的主意。無奈之下,只得傳旨:

    「去永壽宮!」

    「主子……」隨侍的佐領太監一臉困惑,沒有立即應承,只是垂首恭立。還使勁歪著腦袋,小心翼翼瞄著皇后的神情。

    「還不快……!」皇后剛要發作,突然明白了太監的苦衷——自己貴為皇后,名義上的後宮之主。永壽宮的廢後雖然是自己的姑姑,可畢竟只是一個尋常的靜妃。皇后貿然登門去看望一個妃嬪,實在是有失做派。如果傳出去,對自己不好。對廢後靜妃更不利!幸虧下人機靈,沒有失了心智。於是,皇后改口說道:

    「還不快——請靜妃過來敘話?!」說話的態度卻和藹了許多。

    「庶!」首領太監忙不迭退出殿外,急匆匆親往永壽宮去請自己主子的姑母去了。

    時間在啟祥宮陷入了停滯,心急如焚的皇后等得汗流浹背!要不是還要顧及什麼皇后儀態,她恨不得拿出在科爾沁馬背上學會的身手。乾脆出殿門翻高牆,直接跳入隔壁永壽宮的院內!

    「奴婢恭請皇后金安!」終於,背後想起了自己姑姑那安靜如水的聲音!

    「起來吧!看座。」皇后猛地轉身。第一眼卻看見靜妃眼中的責怪之色,還是努力忍住了,緩緩抬手示意。

    「謝皇后!」靜妃優起身,款款而坐。

    「你們都下去吧,沒有我的吩咐,不得近前!」皇后吩咐下人退出,直到走在最後的佐領太監關了殿門,連夕陽投射在窗欞上的身影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後,這才搶前兩步,撲到自己的姑媽懷中。

    「姑母!出大事了!」皇后換做蒙古語,急切訴說。

    「烏倫珠日格……」靜妃孟古青溫柔的用蒙語喚著自己侄女的小名,慈愛的看著眼前這個曾經和自己一樣翱翔在科爾沁草原上的小雛鷹,如今也一點點變得憔悴,和當年的自己一模一樣……兩人年紀相差不過五六歲,卻情同母女一般,在這偌大的紫禁城中相依為伴,或者說「同病相憐」更為貼切。

    「姑母……」

    「烏倫珠日格,姑母和你說了好多遍了,你要像你的名字一樣,做一朵美麗的彩雲,飛翔在這北京紫禁城的上空。當你高興的時候,你可以伴隨著清風舞動,讓世人領略你婀娜的身形;當你悲傷的時候,你可以遮住炙熱的太陽,讓底下的凡人像敬畏蔽日烏雲一般害怕你……怎麼,什麼事情就讓你如此慌張了?」孟古青沉靜似水的蒙語,就想一首悠揚的長調,瞬間平靜了皇后烏倫珠日格的心。

    「說吧,慢慢說,什麼大事也逃不過長生天的安排。」廢後撫摸著侄女的頭髮,柔柔說道。

    「剛才,玄燁和康妃來過了。」

    「哦?他們來做什麼?」

    「說是想要我和皇太后奏請,將玄燁收在我的宮中教養……」

    「呵呵,他們倒是想攀附你的高枝兒。不過現如今兩位皇子都尚在年幼,那位薄情郎還在壯年,後面不知還會有多少子嗣出來呢,你可千千萬萬不能一時糊塗,更不能貿然應承,還要等等再說。玄燁出頭太早,哪怕真是長生天的眷顧,漢人不還是有句話嗎?叫做『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就怕他早早坐大,樹敵太多,難以……」靜妃說到這裡,還是猶豫了一下,思量片刻,才終於下定決心,繼續說道:

    「你就說皇太后那裡早有懿旨,是讓蘇麻喇親自照管皇二子的,其實就算做皇太后親自調教撫育一般,你是不好插手的!」

    「侄兒也是這麼說的,可是那個玄燁卻不依不饒,竟然說……」話到嘴邊,皇后緊張的抬頭望著姑母,不敢說下去了。

    「說什麼?他能說些什麼?呵呵,說吧……」孟古青乾笑兩聲,似乎也有些情緒波動,雖然還是鼓勵自己的侄女繼續,卻不再像剛才那般氣定神閒了。

    「他說,

    子憑母榮……還說您也喜歡小孩子,待他如同您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皇后烏倫珠日格和盤托出。

    「什麼?子憑母榮?親生兒子?他什麼意思?」孟古青一把抓住了烏倫珠日格的肩膀,惡狠狠問道。

    「姑母!姑母!侄兒猜測……猜測他也許知道了……」

    「不可能!他如何會知道的!不可能……」終於。孟古青松開了緊緊抓住皇后的雙手,身體一軟,竟然從宮凳上跌落,暈了過去。

    「姑母!姑母!」皇后顧不得雙肩被虎鉗一般的疼痛,一把扶起靜妃,低聲呼喚。但卻沒有絲毫反應,這才不得不大聲衝著門外高喊:

    「快來人,靜妃暈過去了!」

    ……

    皇后的啟祥宮一陣忙碌,太監宮女亂成一團,有人拿面巾,有人去井中汲水。還有人嚷著要去找太醫。

    一聽說要宣太醫,皇后立即止住。喝道:「胡言亂語!靜妃身體稍有不適,就去宣什麼太醫?!放肆!這裡是本宮的啟祥宮,宣了太醫豈不多有晦氣。」

    人們唯唯諾諾斷了這個念想,皇后才消了氣,重新伸手狠掐著靜妃的人中穴。

    終於,靜妃緩緩甦醒過來。張口就說:

    「子憑母榮……子憑母榮……,皇后,你就允了康妃吧……」

    「姑母……」皇后再也顧不得身旁還有許多下人。含淚呼喚。

    「烏倫珠日格,別哭,這就是長生天的安排,我們是推脫不掉的,終歸也是逃不掉的。」

    「……是,侄兒聽您的。」

    *

    *

    東二所可聽不到啟祥宮的忙亂喧囂,反而比往日更加靜謐。因為,小爺玄燁一回來就捧著兩部大部頭的漢書籍在仔細閱讀。

    雖然《經武全書》論述了許多深奧精闢的用兵之道,也涉及許多西洋火器的介紹,但弘毅還是對《西法神機》更感興趣一些。粗略估算下來,這部書大約兩萬餘字,分上、下兩卷,上卷有七節,下卷有五節,可謂言簡意賅。但尤為珍貴的是,全書附圖多達四十四幅,還都配有圖說,內容可謂形象明瞭。雖然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那些附圖,依然有失抽像,但在明末清初已經可以算是十分「形象」的了。

    讀了一個時辰,弘毅開始試著總結一下這本書的特點,大體得出了如下結論:

    其一,研製火器強調「明理識性」。所謂「理」和「性」,實際上是指火器的結構機理和物理化學特性。《西法神機》認為,製造火器和彈藥時,必須推「物理之妙」,合事物之性,精於理者不但能瞭解銃炮及彈藥的特性,而且能夠進行製造。製造槍炮要求使用質理最精的銅鐵,「若質理粗疏,似無罅隙,而藥猛火烈,立見分崩』。因此,在鑄銃之時,必須對所用的銅、鐵材料加以精煉。在配製火藥時,要瞭解硝、硫、炭「三物之性理」,如果「不因其性,不得其理,用之必不遂意,』,也就配製不出性能良好的火藥。孫元化甚至明確指出,火藥初放因炭多而不響,後放因硝磺多而炸銃,就在於不合火藥之性,煉製時沒有研細拌勻、和水勤搗,結果軍士攜帶,或步行,或跨馬,終日撞篩,硝磺性重必沉底,炭性輕必浮面。

    其二,製造火器強調「推例其法」,也就是要求製器用器者有精確的數量概念,並將其視之如法,不可差之毫釐。假如各銃的長短、大小、厚薄不能合度,就會失去火器之利。所謂「比照度數」、「比例推算」,究其實並無定數,因對於不同材質,火銃的長短、大小、厚薄也應各異,因此這些尺量比例實際上是經驗的積累、實踐的總結。孫元化認為銃的威力如何、能否擊遠,除了銃筒的製造是否合理、火藥的配製是否合適外,鐵彈的製造是否得法也至關重要.因此他要求彈的大小必須合於銃的口徑,彈大則難出口,銃管易炸,彈小管寬,只有彈的大小與銃之口徑相合,才能擊遠而有力。這些為當時的製器用器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

    其三,使用火器強調試驗作用。孫元化對製造用器的許多問題都主張在反覆試驗的基礎上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如以口徑的尺寸為基數,按一定的比例倍數設計火炮和炮車的各個組成部分、彈重與裝藥量、射程與射角的關係,從而使當時火炮的製造與使用都能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例如,在火銃鑄成之後,為試驗其堅固程度,孫元化「用大木二,人土丈餘,夾銃而固摯之」,然後「實藥與彈,較常加倍,點放數旬,完固不變,則永無炸損,斯成有用之器」。雖然當時也有用水滲漏法檢驗,但孫元化的試驗方法效果較好,較為可靠。

    雖然自己有大學時代學習微積分的粗淺底子,可這明代人撰寫的火器兵書,有些地方還是像天書一般難以理解,對於學習國際政治的弘毅來說,可謂隔行如隔山。特別是計量單位,全是「斤」啊、「裡」啊,怎麼看怎麼應該是歐洲「磅」和「英里」的概念,否則一門炮怎麼才發射十幾斤的實心炮彈?十幾磅才比較合理呀……

    最後,弘毅突然想起了孔四貞和自己說起過的那位「湯瑪法」!對呀,既然他們是前明就認識的教友,而且都在火器使用上有所建樹,那為什麼不把這本書交給湯若望去好好利用呢?那麼其中的疏漏之處,洋人應該比自己更能參悟明白。況且自己在一旁加以適度的「指導和引領」,更不怕洋鬼子從中作梗了!

    正打算好好盤算一下如何「應用」一下湯若望,梁功不知何時悄悄出現在弘毅的身後。

    「說吧。」弘毅頭也不抬,繼續看書。

    「小爺,靜主子果然去了啟祥宮……」梁功說的很小聲,卻很堅決。

    「知道了。」

    />

    「可她在皇后哪兒,暈倒了!」小功子即使補充了重要信息。

    「嗯,知道了。」弘毅還是默然。

    小功子不再得瑟,卻也沒有灰心喪氣。他知道,自己這次盯梢的作用,小爺一定會有他正確的判斷。這就叫主不欺奴、奴不負主!

    等到梁功推出門外,弘毅再也繃不住了,終於將手中書冊狠狠砸向炕桌之上,輕輕喊了一句:「成了!」

    殿外窗下值守的梁功,聞聽此話,也是喜上眉梢,暗自嘀咕了一句:「小爺這是喜怒不形於色呀!呵呵……」

    語出明代《增廣賢》。

    正史之中,《西法神機》的作者孫元化獲罪之後,正本被他的後人飲恨焚燬,現在所傳的是孫的中表王式九所保留的副本,此後副本又相繼傳至金民譽、葛味荃手中,至清光緒二十八年楊恆福始把它刻印出來。傳世的《西法神機》,插圖有三十四幅,弘毅推測,副本與正本之間也許會有不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