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八十四章 ——遺訓滅東洋 文 / 弘毅知難

    被皇太后的軟釘子弄得沒有脾氣的福臨,只好作罷對自己政績的自我表揚,再一次無精打采的講述起自己額娘更為感興趣「趣事」:

    「遼陽知府張尚賢今日上奏朝廷,說遼東舊民,現如今寄居登州海島者甚眾。張尚賢就頒令進行招徠。隨後就有廣鹿長山等島、民丁家口七百餘名,都回了金州衛的原籍。但現在金州域內地荒人稀,倘若朝廷准其任意開墾,則生聚者就可漸漸增多,將來還可以設立州縣加以治理。一旦如此的話,那麼海外諸島上的散落舊民就『皆聞風踵至矣』。」

    「皇額娘,你說這些個遼東舊民也真是有趣,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不在原籍勤事稼穡,反而要去那些個荒蕪的海島上,真是荒謬之極了。」皇帝隨便找了一件所謂趣事,準備打發了皇太后的要求,也好早早回去解脫。

    「是呀,這個張尚賢果真也是有些擔待的,能夠將這散落海外的舊民重新招附回來,也算是功勞一件了。那皇帝準備如何回復?」皇太后其實根本不是在乎什麼趣事,而是在乎皇帝如何理政。

    「皇額娘說的對,兒臣已命將其疏奏交下所司議。」福臨實在是無趣的很。

    「皇阿瑪,島上可還有居民?」弘毅突然插話。

    「哈哈,估計剩不了幾戶人家了,這個張尚賢還是有些能耐的,照此下去,海外諸島就不會再滯留舊民了……」福臨回憶著張尚賢的折子,信心滿滿的說。

    「皇阿瑪,島上不可不留民人呀!」弘毅急了,忘了君臣父子的禮儀,打斷了皇帝的講話。

    「玄燁,忘了皇瑪瑪是如何教導於你的?怎麼又沒了規矩!」皇太后聽著朝政正十分「來勁」,不料想玄燁不識時務的無禮打斷,當即嚴肅訓斥。

    「皇額娘,無妨。玄燁近來常常是有些點子的,兒臣倒是願意詳細聽聞。」福臨沒有在意兒子的突然失禮,反而敏銳地感覺到,也許這個小傢伙,又會有什麼神機妙算一般。

    「皇阿瑪,海外諸島可是在遼東以東的黃海之上?」弘毅沒有去解釋什麼,反而故意緊緊追問。其實,現如今的自己,如果對一件事情表現出格外的關注,馬上會讓身邊這些人自然而然的提起興趣。這一點,弘毅充滿了自信。

    「應當是。」福臨肯定。

    「那,兒臣懇請皇阿瑪諭旨,讓張尚賢知府沒島之上留民人數戶,繼續生產。還有兵部,在島上民人之中擇一二頭領,受其『百長』之職,以備鎮守。」弘毅再一次跪在地上,鄭重其事。

    「玄燁,為何如此?」不等皇帝兒子發問,皇太后果然來了興致,早把這孫子剛才的無禮之舉拋到了九霄雲外。

    「皇瑪瑪,皇阿瑪,玄燁有一顧慮,長久以來棄之不去。」跪在地上的弘毅猛地抬起頭,一臉憂國憂民之色。

    「何事如此?」福臨嚇了一跳,一旁的布木布泰也是心中發緊。

    「為何我太祖太宗能夠龍興關外,對明作戰頻頻取得驕人戰績?」弘毅開始忽悠。

    「天意使然!」福臨正色,並使用了標準答案。

    「不錯。可皇阿瑪,有明一朝,東南沿海倭寇猖獗不斷,明朝自始至終顧此失彼,實在是不可不算。」弘毅自說自話,看兩位默不作聲,分明是認可,於是接著忽悠。

    「以明朝軍力,對付區區數千海盜倭寇,居然首尾難顧,實在是不可小覷東洋倭人的實力和野心呀。明朝有海禁,卻將這倭寇越禁越多,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放棄萬里海疆之守衛,將其拱手讓與海外小國來去自由。海禁,對於中原上國有百害而無一利,僅僅依靠勘合貿易來維繫海運,卻刺激了民間走私和海盜活動,甚至成了倭患加劇的重要原因。在朝堂內外越來越大的反對壓力下,明中期雖然取消海禁,可此時倭寇海患卻早已方興未艾……」弘毅準備順便闡明一下所謂海禁的罪念深重,為將來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卻不料福臨突然插話。

    「玄燁是說東洋蕞爾小國?哈哈,那你就多慮了。」福臨笑了,真心實意的笑。

    「皇阿瑪,東瀛小國,的確不足掛齒,可他以小博大,卻令中原大國頭疼不已,如疽瘡在背、寢食不安!元世祖忽必烈兩伐東瀛而不得,明萬曆帝也僅僅是將倭賊驅逐於朝鮮半島之外而已,卻終歸不能令其臣服。」弘毅及時打消給皇太后和皇帝普及海洋貿易常識的念頭,轉而專攻對日政策。

    「我朝入關,東瀛小國雖然遣使,卻不受封、不稱臣,孤懸海外,四面汪洋,他就是想著有朝一日,蠶食鯨吞我中原腹地!而若蠶食中原,則首並朝鮮,吞併朝鮮,則進取我關外盛京,得了盛京龍興之地,則效仿我大清,入關定鼎中原……」

    「大膽!」皇太后大吼一聲,把弘毅嚇了一跳,甚至連正在聆聽「新鮮論調」的福臨也是驚著了。

    弘毅正要叩頭請罪,以為自己說的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那段——「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一類的相關內容觸怒了皇太后,急忙準備據理力爭一番,卻聽老太太接著「吼」道:

    「區區一個倭國,居然也敢如此狂妄?當年壬辰年間,倭人北犯朝鮮,太祖時任明朝的建州都督。儘管後來明朝君臣背信棄義,可我太祖皇帝卻在建州地方忠心事明,天地可鑒。八月,太祖在向明朝朝貢馬匹,恰逢首批援朝明軍在平壤受挫,退回國內,明朝上下都是被嚇破了膽子,為援朝抗倭事舉棋不定。太祖聞聽,怒不可遏,致書明兵部尚書石星,說:『我建州與朝鮮界限相連。今朝鮮既被倭奴侵奪,

    日後必犯建州』,並約定『待嚴冬冰合,即便渡江,征殺倭奴,報效皇朝』。九月,太祖返回遼陽後,隨即派使臣馬三非去朝鮮說:建州衛部下有馬軍三、四萬,步軍四、五萬人,皆精勇慣戰,聽說倭軍入侵朝鮮,因為跟朝鮮唇齒相依,願意出兵援助朝鮮。可惜那膽小怕事的朝鮮國王與大臣討論後,居然給咱們拒絕了。」

    「也就是這一年,孝慈高皇后生下了太宗皇帝。我嫁給太宗皇帝後,曾聽太宗講過,當年太祖皇帝聽聞倭寇進犯,怒不可遏,準備發兵征討,要不是明朝皇帝強令太祖不得擅離職守,早教那些個倭寇,叫什麼豐臣秀吉的,早死好些年!當日,太祖曾說,倭人向來不附中華,他日我自讓他臣服!」布木布泰說到關鍵時刻,拿出了太祖聖訓,以求自己言之鑿鑿,不容置疑。

    這一番言論可是把地上還跪著弘毅樂壞了!還沒等他接話,一旁坐著的福臨卻起身參與其中了。

    「太祖太宗在天之靈,兒臣定當蕩平倭寇,實現太祖宏願!」福臨也是鄭重其事下跪祈禱。

    「好,皇帝有此志向,實乃大清幸事!」慷慨激昂一番的皇太后,望著地上跪著的兒子,志得意滿的表揚道。

    「玄燁,起來詳細說說,海外諸島,為何重要?」剛剛參與了政務的皇太后,忽悠了一大圈,還不忘具體政事的安排,於是轉而問向弘毅。

    一旁的弘毅聽了剛才這番話,心裡簡直樂開了花!——還有此等好事呀!那就要看我如何擺佈下去了,一定要有個對日政策的良好開端!

    見《清實錄》,時間、人物、內容都是史料。

    百長,清代未入流武職外官官職。

    倭寇一般指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古代倭寇主要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為主,目的是為了報復蒙朝聯軍的侵略和女真海盜的擄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編隊,起因為明朝的閉關鎖國(海禁)政策。

    明代外國來華進行朝貢貿易的一種稱呼,也稱「貢舶貿易」。明初實行海禁後,只允許外國與明朝廷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自方物土產來華,明朝廷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國物品。各國貢期或3年,或5年。對日本則規定10年一貢。貢舶必須持有明廷事先所頒「勘合」(執照簽證)。明勘合貿易使明海禁後還有官方主持的海外貿易窗口可以維持,但這種貿易體現了典型的中國在海外貿易中的管理模式,阻礙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商品交流的擴大和國內工商業的發展。由於從事海上貿易獲利甚巨,僅允許勘合貿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間走私和海盜活動,甚至成了「倭患」加劇的部分原因。在朝內外越來越大的反對壓力下,明中期取消海禁,此後私人海外貿易一度成為主流。

    「日本國」是在1870年日本明治維新才出現的中稱呼,而之前中國對其的稱呼一般為」東洋「或」瀛洲「;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裡,兩國的人民都稱呼日本軍為「倭寇」。秦語中,寇與賊同意。

    萬曆二十年。

    指壬辰戰爭,又稱萬曆朝鮮戰爭,或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朝鮮半島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亂;日本稱之為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征」。

    摘錄自《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書。

    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於明朝萬曆三年,葉赫部首領楊吉砮之女。在萬曆十六年九月,十四歲時嫁愛新覺羅·**哈赤。孟古莊敬聰惠,端莊賢德。婚後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萬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歲,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遷葬東京陵,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遷葬福陵。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尊其母為孝慈皇后,經累朝加謚,最終謚號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豐臣秀吉(天6年2月6日(1537年3月17日)-

    慶長3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後,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本是一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他是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被稱為「太閣」。在位時實行的刀狩令、太閣檢地等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封建社會轉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後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祿慶長之役),後病逝。

    此一句絕對杜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