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1875我來自未來

正文 第185章 星河影搖三軍動(十三) 文 / 堂皇的荒唐

    星河影搖三軍動(十三)

    會議室裡,指揮員們的筆刷刷的響著,姚梵的講話被擇要記錄下來。

    姚梵繼續佈置作戰計劃:「根據作戰計劃,新成立的第一集團軍將負責北路攻勢。而濟南處於我軍北上的咽喉要地,需首先拿下,否則一旦被濟南之敵切斷我軍補給線,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等第一集團軍攻克濟南後,要以濟南為大本營,對其周邊各縣迅速實施控制,徵集船隻,從利津、蒲台、青城、濼口、齊河五口同時出發渡過黃河,之後全軍向天津運動,爭取迅速地拿下天津,摧毀淮軍的作戰意志,接下來迅速進攻北京。」

    姚梵速攻華北的戰略構想,是打算效仿十月革命直接拿下莫斯科,然後開始清剿有可能出現的全國各地割據匪軍。這種挖心戰術力求一舉摧毀敵人的信心,因為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京城是個象徵,京城被攻下意味著整個政權面臨分崩離析。滿清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封建統治政權,又在1840年後被半殖民化,因此沒有什麼向心力可言,可以預計,在失去首都的情況下,每拖延一天,全國大亂的風險就更高一點。

    歷史上八國聯軍進了北京後,滿清之所以不可能選擇什麼持久戰,而是投降屈膝簽訂城下之盟,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心裡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政權。

    李海牛激動的連聲音都在顫抖:「主席,此戰一舉拿下京城,建國指日可待。」

    姚梵搖搖頭:「從敵我力量對比上來說,滿清政權還是很強大的,只是他們不團結,而且也沒法團結,他們的凝聚力來自於下層奴隸主,也就是地主階級,我們的凝聚力來自於人民,也就是廣大農民。地主階級雖然在軍事上和我們無法較量,但是他們詭計多端,加上長期以來統治農村,形成的關係網盤根錯節,我們不要輕敵。」

    李君道:「這次第一集團軍北上,意味著與滿清決戰,這注定是一場艱苦的較量。我們一定不能輕敵。朱元璋說廣積糧、緩稱王,我看主席是這個意思吧?」

    桂八道:「這話是朱元璋手下學士朱升說的。」

    李君道:「管他誰說的,有道理就行,咱們目前政工幹部比較少,只能做到管理州縣,村鎮上的地主惡霸只能靠部隊的工作組,這麼一來就影響部隊的進攻速度,所以我看還是一步步的來,逐漸蠶食滿清的地盤。」

    李海牛道:「我不同意,我看還是要速戰速決,一鼓作氣把北京天津拿下來,傳檄天下,誰要不服,咱們就打!」

    姚梵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這次北上作戰,必須要既穩又快,速度的把握,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現在爭論沒有意義,我們現在只做大致的戰役部署。」

    李海牛和李君都點頭同意。

    於是白小旗道:「根據情報,為了防止我軍北上,滿清政府發行了新版寶鈔,用來支付河工銀子,還用來支付四川和雲貴的官餉,看來是暫時解決了經濟問題。在財政支援下,濟南府新編的勇營總數超過十個,天津方面也在大肆編練不少於二十個營的新軍,聽說李鴻章甚至派手下回老家招募淮勇了呢,加上南路虎視眈眈的銘軍、慶軍、武毅軍,清軍實際上實現了對我根據地的南北重兵夾擊,一旦我們揮師北上,必然出現敵人對我實施南北兩路進攻的態勢。」

    周第四道:「清軍以為他們的重兵駐守能把我們困死,以為我們會坐以待斃,真是做夢!」

    姚梵道:「對,我們偏偏就是要主動出擊,讓他們明白,在我軍的絕對實力面前,無論他們耍什麼鬼花招都是沒有用處的。

    第一集團軍這次北上,沿途要徹底的消滅滿清政權的影響力,攻克各個縣城內之後,工作隊立刻進駐,和軍隊一起對城內的滿清官員進行清剿審判,務必要肅清一切貪官污吏和反革命分子,對於縣城周邊農村要進行政策宣傳,要大量分發傳單,對於劣跡斑斑名聲在外的土豪劣紳要特事速辦,嚴厲鎮壓,立刻實行土改。對於投奔我們的貧雇農要組織他們建立農會,補充進後備役民兵,由留守部隊進行指揮,各地留守部隊不宜超過一個正規軍12人班,其餘守備力量以民兵為主,接受正規軍指揮。」

    李海牛道:「咱們根據地現在募有一萬一千多人的民兵,只有五千多人用的是繳獲的洋槍和鳥銃、抬槍,其餘人用的都是冷兵器,民兵雖然一個月才一兩銀子,但是負責根據地內的治安足夠了。」

    姚梵對李海牛點點頭,繼續道:「除第一集團軍北上之外,10、11、12三個團和騎兵營一起,分成三路進攻沂水、莒縣、日照,之後伺機進攻沂州和贛榆,13團守青島,14團守蓬萊、煙台、威海一線,15團為南路總預備隊。總之,南路攻勢的目的是擴大根據地,伺機掌握銘軍、武毅軍、慶軍主力動向,爭取一舉殲滅。」

    姚梵有條不紊地佈置著作戰計劃,各部隊指揮員也不時地提出問題,會上對此一一討論決定。

    天氣明明已經到了五月,可天空中幾乎看不到一絲雲彩,高天不知幾萬里,長風乾燥草木衰。1876年5月如歷史上記錄的一般,是個可怕的大旱之年,從過年後的一場小雪,齊魯大地再也沒有下過一場像模像樣的雨,貴如油的春雨僅僅吝嗇光顧了山東的幾個縣城,而且雨量非常小,黃河的水位直線下降,許多小河面臨斷流,估計到了夏天最熱的時候,斷流的河流將會有很多。

    解放軍各部隊在五月十五日完成了戰略部署和戰前思想動員,每一個戰士都知道這次戰役的目標和方向,知道自己一路上要幹什麼。他們是幸福的,不用像清軍的士兵那樣渾渾噩噩,只如操線木偶一般活著。

    這個時空的中國人

    民解放軍第一集團軍在人喧馬嘶之下出發了,第一集團軍是武裝到牙齒的主力兵團,除了全兵團的軍事主將之外,還有姚梵和馬克思隨行的總參謀部。馬克思對於現代戰爭非常好奇,他想要知道姚梵勝利的秘訣,而且他對於中國的事情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天生的不斷自我完善的百科全書,當發現姚梵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地建立了根據地,將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之後,馬克思就產生了研究姚梵的軍隊組織的想法。

    「姚主席,我覺得你在每一級軍隊中設立政治委員,是一個天才的創造,這些政委沒有指揮軍事行動的權利,但卻有著處決將軍的權利,這和你們國家的太監監軍制度的不同就在於,軍事主將執行參謀部的作戰計劃時政委不得干涉,除非將領逾越了權利,擅自在不請示參謀部的情況下更改作戰計劃。」

    「馬克思同志,這種制度其實是無敵天下的秦朝創造的,秦國向各郡派出監御史,監督各個戰區的命令是否被執行,到了漢朝,漢武帝向軍隊派出監軍御史,可是到了唐朝,皇帝開始委派和他們朝夕相處感情深厚的太監擔任監軍,明朝則既有太監又有臣,採取雙重保障。但是封建制度下,任何監軍都只是官僚系統的一部分,他們沒有階級鬥爭意識,甚至國家意識也很薄弱,他們只對皇帝效忠,並且大多不懂軍事。」

    「姚主席,你的歷史知識令人欽佩,我現在絲毫不懷疑中國悠久的歷史能夠對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寶貴的歷史借鑒。你的政委們和政治處代表著黨的利益,而黨又代表人民的利益,這是人民監督軍隊的偉大制度。如果沒有這些政治人員和士兵們組成的士兵委員會,我真擔心這支軍隊早晚會成為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但卻沒有思想的僱傭軍。」

    ……………………

    無線電報是個好東西,這讓姚梵真正領略到了什麼是大規模的集群作戰。

    姚梵的總參謀部和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是一體的,設在淄博,各部隊嚴格按照每天四次發報,告捷的電報一刻也沒有停過,地圖上標示各個部隊的小旗幟不斷向東面和北面延伸。姚梵和總參謀部的指戰員們遙控指揮著各部隊,有條不紊的實施著作戰計劃。

    「報告,一師長蕭初開來電,一師已經進入濟南外圍,3團在韓倉附近遭遇清軍兩個營,在發起進攻後清軍已經被擊潰,三團長劉太榜正在追擊中。」

    李海牛大聲道:「告訴蕭初開不要急,濟南城有戶12萬,城外就有五萬餘戶,一定要耐心的包圍,一點一點的吃。」

    李海牛在指揮部中焦躁的來回踱步,想了一想,跑到隔壁的指揮室對姚梵說道:「主席,讓我去前線吧,看不到戰況,我心裡急啊。」

    姚梵道:「作為軍長,你不在指揮部坐鎮指揮怎麼行?」

    李海牛苦著臉道:「不是有您在嗎?」

    姚梵道:「你是軍長還是我是軍長?我只管南邊獨立團的指揮,第一軍就看你們自己的了。」

    ……………………

    「報告,二師師長劉進寶來電,四團已經攻下青城,奪下了黃河渡口。」

    李海牛趕緊站在地圖前大致掃了一眼:「告訴劉進寶,把義合集、棗塔、小清河所有的船全部徵用下來。」

    副軍長周第四道:「海牛,我看要不先讓二師過河,拿下河北的清河鎮,不然萬一被南下清軍堵在河邊,過河時候難免要有傷亡。」

    李海牛正在沉思,政委李君說道:「我倒是同意第四的看法,不過還是要海牛你拿主意。」

    李海牛點頭道:「行!給二師發報,叫劉進寶組織突擊隊,盡快過河,另外發報給賀世成,讓他們運輸團調40噸糧食去青城。」

    ……………………

    隔壁的姚梵也得到了南路各個獨立團的戰況。

    「報告,10團團長王光興電報,10團在莒縣北面招賢莊與銘軍大股部隊發生遭遇,受到敵軍埋伏,經過戰鬥,當場打死敵軍301人,10團犧牲3人,傷18人,目前10團除追擊部隊外,其他各營正在原地休整,準備繼續進攻莒縣。」

    「叫王光興加快速度,爭取天黑前拿下莒縣。」

    「是!」

    ……………………

    馬克思在一牆之隔的兩個指揮部中來回的穿行,最後坐下在桌前,拿出一支姚梵贈與他的鋼筆,在一個筆記本上寫道:「借助無線電報,姚梵和參謀部中的將領們每天輪流值班,不斷地用無線電報這一偉大的發明向各部隊發去作戰指示。

    對於1876的世界來說,姚梵現在打得是一場「神仙仗」,是一次准現代戰爭,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做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先進的科學技術,無疑將給山東人民革命公社帶來勝利,我滿心的期待著,等待目睹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