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1875我來自未來

正文 第157章 風掣紅旗大地翻(十三) 文 / 堂皇的荒唐

    風掣紅旗大地翻(十三)

    慈禧微微歪頭,滿頭的珠翠顫巍巍地抖著。

    她不耐煩地追問:「眼下如何?」

    李鴻章抬頭與慈禧照了一下面,旋即立刻低頭道:「眼下諸軍放弛已久,若是不加操練貿然出擊,恐怕重蹈王正起覆轍。況且……況且大軍圍剿所需的開拔銀子尚無著落,幾萬兵馬行軍打仗所需的糧草也要花海量的銀子籌集。臣粗算下來,山東平叛,大軍的開拔銀子和糧草所需,頭期最少需要三百萬兩。」

    慈禧慍怒道:「又是要錢!我沒有錢!你去找丁寶楨要!」

    李鴻章直言道:「王正起喪師身亡,也把濟南府的錢糧家當丟的一乾二淨,山東今年受旱,錢糧本就難以為繼,眼下濟南府的府庫裡已經跑耗子了。」

    慈禧聞言更加生氣了:「找戶部要!」

    戶部尚書董恂聞言側身拱手道:「今年華北各地皆有旱情,戶部錢糧早已吃緊,再加上西北正在用兵,左大人那裡的錢糧戶部都支應不出呢,如今山東又要用兵,國庫實在是不敷大軍使用。」

    慈禧冷哼一聲,對李鴻章開嘲諷道:「朝廷沒錢,李大人自個想辦法吧,不然你與那姚梵商量一下,讓他把你先前支與的購兵艦銀子退給你。」

    李鴻章一時間尷尬至極,面色愈加灰泛了。

    恭親王奕欣從旁站出來道:「臣以為,事急從權,眼下當從內務府收捐修圓明園銀兩中暫時撥付,那園子這樣大,怕是幾年都修不完,不如先緩一緩。」

    內務府大臣總管師曾聞言便急匆匆奏秉道:「重修圓明園至今,工程用銀和辦公用銀已經花費48萬餘兩,目前尚欠各工廠工料銀14萬餘兩,賬上虧空這樣大,哪裡有錢撥付?倘若有錢,修園子的工程進展何至於像現在這樣慢。」

    奕欣哪裡會不知道內務府已經沒錢,他把這個話題拉出來,無非是希望接著這次機會,徹底停了重修圓明園這個無底洞。

    如今光緒小皇帝才五歲不到,政事全部由慈禧當家,朝中大臣們已不再追求同治晚期歸政於帝的目標了。慈禧既然重新垂簾聽政,而且看樣子起碼要執政到小皇帝成年,那麼重修圓明園以便讓慈禧在歸政於帝之後有個頤養天年的所在,這個理由已經不成立了,再繼續把銀子往重修圓明園的工程裡填,實在是說不通。

    慈禧一聽話題扯到了自己頭上,暗罵鬼子六不是東西,心裡更加煩惱,袖子裡的手都氣的握拳了:「內務府幾次提出來工程沒錢!恭親王又不是不知道,之前修園子的錢還是各方幫襯著湊出來的,和朝廷有什麼關係?」

    慈禧把頭偏過一旁不看奕欣,望著養心殿上的朱漆柱子道:「李大人,這錢你還是另想辦法吧!別老是打著皇帝內庫的主意。」

    李鴻章道:「微臣以為,眼下有兩個辦法可以考慮。」

    慈禧一聽李鴻章有兩個辦法,心想還是你們這些漢人鬼點子多,忙道:「你說說吧,說出來商量一下,能用就用吧。」

    李鴻章道:「第一個法子,是先從海關那裡把關稅銀子預支出來。第二個法子,是發行紙幣,回籠些銀子來用。」

    慈禧一聽,這兩個辦法一個是要求洋人幫忙,一個是不求洋人,她自然願意選擇其中那個比較不丟臉的辦法。

    「預支關稅又要和洋人打交道,別說英國人,就是海關總司赫德那裡恐怕也不會答應。你且說一說,那發行紙幣是怎麼個辦法?」

    李鴻章這個主意還是從李經方、李經述、李經璹三人處詳細聽來的,這也是當初姚梵告訴他家三個小子的,李鴻章當時聽過之後琢磨了很久,但因為有明朝發行寶鈔害民的前車之鑒,雖然心動,但是始終不敢輕易使用,如今事急,他也只求從權。

    李鴻章侃侃而談道:「朝廷發行紙幣,把銀子和銅錢收回來,銅和銀子都是金屬,都能賣錢,這麼一來,自然就有進項了,大清國發在外面的銅錢和銀子數以億記,哪怕一年回籠一千萬兩銀子,那也是相當可觀的了,而且不會影響市場正常貨幣秩序。

    然後政府再用換回的銀子充作軍費,如此一來膠賊可平。

    今後還能有錢找洋人買機器買船,建工廠搞洋務,造出洋布、鋼鐵、染料、輪船等等商品在國內銷售,逐漸把洋貨的市場份額縮小。」

    李鴻章越說越起勁:「一說到發紙幣就有人反對,拿明朝的寶鈔說事,可是明朝發寶鈔那是因為財政已經入不敷出,與大清眼下一時的癬疥之患不能相提並論。只要滅了膠賊,軍費這塊的虧空便可停下了。」

    而且咱大清國的財政非常良好,海關歲入年年增加,有這樣的收入來源作為擔保,可謂正是發鈔的好時候。

    如今西洋諸國全都在發鈔,大清要不趕上這個潮流,豈不是虧了嗎?人家拿紙來當錢,大清國卻拿銀子當錢,實在是吃虧的厲害。」

    李鴻章這一番話,基本上是原封不動的把姚梵的鬼話照抄一遍,姚梵可沒告訴他,洋人之所以敢發紙幣那是因為現代國家的體制能夠有效地控制貨幣發行量!而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一旦嘗到印鈔機的甜頭那就猶如狗熊舔蜜,根本停不下來!而且這時的西方國家發行紙幣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銀行能夠對貨幣的流通進行控制,也能對紙幣進行等價兌換,可以用國庫儲備把紙幣兌換成黃金和白銀。

    慈禧一聽,當時就非常的心動!於是立刻詢問在座的大臣們:「諸大臣以為此法可行

    行?」

    李鴻章搶先一步道:「當年剿滅長毛時也曾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此為權宜之計,少量使用無傷大。」

    同為洋務派的恭親王奕欣幫腔道:「當下秋冬之交,正是興修河工水利之時,朝廷可以把今年的河工銀子用紙鈔來支付,如此便可騰出銀錢充作軍費。」

    一個權勢熏天的重臣,外加一個皇親國戚,二人一鼓腦地支持紙幣政策,況且又有太平天國時為了剿匪發行紙鈔的先例,其他大臣哪裡還願意攪這一碗渾水,紛紛三緘其口。

    工部尚書李鴻藻一聽就急了,他雖然名字與李鴻章一字之差,但是並無任何親戚關係,立刻站出拱手道:「紙鈔代銀乃是弊政,如何可以!各地收了紙鈔必有怨言,如何肯用力辦事?」

    慈禧嗆道:「那你與我找銀子出來!」

    李鴻藻木愣愣地站在那裡,說不出話來。

    慈禧又道:「西北要用兵,山東又要用兵,朝廷哪裡有這麼多錢來打仗?如今山東兵馬與那姚梵拼得幾乎一乾二淨,想必此時那伙膠賊正在攻城略地呢!

    沈桂芬,我問你,山東現在除了莫祖紳、李培榮兩千多人馬,不是還有兗州鎮和曹州鎮的綠營嗎?兩部各有四千多人,加起來一萬人,難道不能剿匪嗎?」

    兵部尚書沈桂芬站出來道:「兗州鎮和曹州鎮的綠營都是守備營,平時分駐各地,擅守城不擅野戰,倘若千里馳援,人生地不熟,恐怕重蹈登州總兵官陳輝龍貿然出擊的覆轍。

    再說綠營的武器大多老朽,洋槍極少,多是鳥銃抬槍、大刀長矛,那伙膠賊個個用的都是新式洋槍,還有大炮幾百門!一千多人就能把四千多淮軍全殲!這樣的悍匪叫綠營如何去攻打?」

    慈禧越聽臉色越怒:「照這樣說只有靠淮軍了?」

    沈桂芬低頭拱手道:「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慈禧皺眉道:「都什麼時候了?話就直說吧!」

    沈桂芬道:「平度同治金汝春的奏折我反覆看過,他說那姚梵手下膠賊進城後並未殺戮百姓,也未屠戮降兵,只運走了錢糧庫銀後就放棄了好不容易攻佔的城池,直接退去了膠州即墨一隅之地。同樣,膠賊打下姜山縣後也未駐軍,只是運走錢糧便棄城而去。

    這難道不可疑嗎?堂上諸公聞聽叛亂,皆怒髮衝冠,急欲發兵誅之,難道就不想知道他姚梵為何叛亂嗎?」

    慈禧疑惑地問道:「那你說說罷。」

    沈桂芬抽出袖中一封書信呈上道:「這是金汝春的密信,獻兵部假意招安之計,信中詳細說了那反賊姚梵私下對金汝春所言。」

    太監接過信去交給慈禧,慈禧沒看,問道:「你既然已經看了信,那你說說吧。」

    沈桂芬唾沫橫飛地道:「這信裡並無關軍情,只是平度罪臣金汝春一家之言。臣本想他小小一個同知,所言此事無關緊要,不過究其原委,還是值得一說的。

    那金汝春說,姚梵對他訴苦,說他是被新任參將祿善苦苦勒索,那祿善來到膠州後頤指氣使,咬定姚梵家財萬貫,要他拿出五十萬兩銀子助餉,姚梵不肯,擺酒苦苦求告,席間祿善惱怒,侮辱姚梵祖先,又罵他漢狗,大約是喝多了,祿善命令親兵去捆姚梵,說是不拿出銀子來贖,便要把他下獄。」

    沈桂芬說到這裡,只見養心殿內的漢官們雖然都低著頭,可臉上卻表情豐富,有的滿臉憤懣;有的表情緊張;有的無聲歎息。

    沈桂芬覺得不對勁,可話說一半又不好停下,只得繼續:「那姚梵是得了山東丁軍門的旨意操辦鄉勇的,手下鄉勇頭目是他貼身家人,姓賀名喚世成,此人莽撞,見姚梵被下了獄,立刻帶著鄉勇去劫獄,與參將衙門的親兵發生衝突鬧出了人命,那賀世成一不做二不休,劫了獄放出姚梵,又把祿善給抓了起來下了大牢。

    姚梵對金汝春說,那祿善現如今好好兒的在牢裡關著。

    臣想他既然這樣說,再看他攻城後立刻棄城退守的所作所為,未嘗不是想等朝廷招安。」

    沈桂芬這話說完,慈禧已經是臉黑黑了。

    「那祿善是什麼人?」

    「回太后,祿參將的姐姐在年頭上嫁給了輔國公府上大阿哥奕劻的表侄當填房,他這個參將銜是今年剛活動下來的,為了活動這麼個缺,他大概是虧空的緊了。」沈桂芬早就查的一清二楚,趕緊奏報。

    慈禧不悅道:「吏部是怎麼辦差的?什麼糊塗東西都往外派?這樣惹事生非的奴才,即使將來救了性命回來,也要叫宗人府重重地辦他!」

    沈桂芬連忙道:「這事乃姚梵對金汝春私下的訴苦,一面之詞未必當真,只是微臣覺得,既然那姚梵有那麼幾分後悔,不如叫人假意招安與他,即使招安不成,起碼也能讓他繼續猶疑不決地待在即墨,不去到處竄犯作亂,等朝廷大軍籌足糧草,兵馬操練齊備,時候一到便殺他個措手不及。」

    兵部滿尚書廣壽說道:「太后息怒,犯不著為了一個反賊生氣,那姚梵如今把事情鬧的這樣大,難道還指望招安嗎?我看不必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