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無限笑傲江湖

正文 第序章 人生的等級,把書當做人生 文 / 龍戰縱橫

    人類這個種類存在的共同意義,也就是類存意義:(引導自己、家人、社會、地方、國家、宇宙、愛情、親情、友情、某事物、衣食住行、未來、真理、理想、夢想、開心等的存在)。

    人類中的某個特殊存在體的生存意義,也就是殊存意義:對特定事物的(一般是人們的留戀物/人,如愛人、親人、「寶物」等。

    關於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它主要探討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態度等。相比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啟示錄》。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人生價值觀。它的功能是讓人瞭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對人們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經典摘錄:現在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注定了整體的精神(信仰)缺失,靈魂空虛,物忘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的迷茫和**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這絕不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劇,而是任何一種生命在發展進程中注定的悲哀。《重大人生啟示錄》正是展現永恆的人性與世界,揭示人與人生命運的出路,指引我們如何獲得安寧的一生。我們生活在比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愛,有壞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在比較中才能存在,沒有丑便沒有美,沒有失去便沒有得到。同樣,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人生就是由願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生命沒有終極意義。——不要輕易去否定。我們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觀裡重新審視當下總讓我們痛苦的人生。

    人所執迷的執念是如此虛妄、空洞、無聊,但我們卻並不容易不去執迷它。人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生來就有的俗世的道德與競爭意識注定了我們的不自由。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我們只需要一個我真愛的人和真愛我的人,在一起,我們的人生便圓滿了。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愛。有一個人愛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難與歡愉,眼淚和微笑,每一寸肌膚,身上每一處潔淨或骯髒的部分。真愛是最偉大的財富,也是唯一貨真價實的財富。如果在你活了一回,未曾擁有過一個人對你的真愛,這是多麼遺憾的人生啊!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美與快樂的需要而去確定。

    人具有死亡的權利。我們應當主張快樂人生,就是但凡在你活著的每一時刻你都是安寧與快樂的,如果你受到了生命中的重創,你評估這種創傷是難以挽回的,你可以自由地選擇死亡。死亡並不是邪惡的、可怕的,它是自由的象徵,沒有什麼比它更為高尚,更為美麗。

    如果這個世界接受「死亡權力」,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活著會顯得輕鬆愉快、安詳。它將擊垮一切陳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個人也都因此真正平等!

    生命如藝術品一樣,不論其長短,都在生命的過程中彰顯著屬於他的奇妙意義。我的這段生命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旅程,也許只是為了一段風景,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愛情,這正是生命的偉大意義之所在。

    如何這樣,我們會發現,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生機、美和喜悅。人生就是由於對人生的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

    有一個年輕人在森林裡的伐木場工作,卻在都市裡租下房子居住,每天奔波於兩地,他說他喜歡燈紅酒綠、物迷橫流的都市生活,那讓他覺得生命的激情和熾熱,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上流社會的人。金錢和名色的人生已經讓他瘋狂了。我告訴他:你所想像的事物被你蒙上了神秘的光環,實際等你擁有它的時候,它會和你此刻握在手中的杯子一樣樸實。而他不能聽從我的建議。他深陷入其中中,由此偏執,不能自拔。

    人生迷茫的事物是一個發光體,充滿神秘和迷惑性,這是人們痛苦的根源

    /;看書網』]網游否有靈魂,是否存在一個超驗的精神世界?這是懸而未決的。現代尖端科學已經證明:純粹物質的科學思維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和曾經純粹精神的宗教思維一樣是迷信。

    於是:宗教的未必不是科學的,科學的未必不是宗教的,更準確表達:物質與精神的片面化世界觀都是錯誤的,於是我們需要對」死後」抱有敬畏。人生沒有捷徑昨天下午我吃了一個桃兒,吃完以後就捏著桃核去廚房,走到離垃圾桶還有四五步之遠的地方有點兒犯懶,充滿自信的順手一丟,結果桃核打在垃圾桶邊沿兒上,彈落在地,沒辦法,只能走上前彎腰撿起來,再丟入垃圾桶裡,等於費了「二道手」,早知道不如多走幾步直接扔垃圾筒裡呢!由此我的腦海裡突然閃出「捷徑」一詞。當我們在人生成長時,其實就是在不斷尋找各種各樣的捷徑,但結果往往是徒勞的,甚至反而需要付出的更多才能達到目的。試想一下,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可能實現某些東西會慢一些,這卻是一條直來直去的道路,沒有彎路;相反,若做什麼事都一味的尋找捷徑,遇速則不達,反倒是在為自己鋪設更多的彎路。所謂「捷徑」,在字典中的解釋是「近便的小路,喻不循正軌,貪便圖快的做法,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或許這個詞還微含一點兒貶意,但是我認為這個詞還不錯,起碼代表一種對事對人積極的態度,儘管有點兒取巧意思,卻也無傷大雅。可是回過頭來想一想,無論是在生活、學習、事業,或是愛情上,人生能有多少真正的捷徑可走?越去主動尋找捷徑,越會事倍功半,也許「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不可否認「捷徑」的存在,但是真正能事半功倍的捷徑是由諸多主觀、客觀因素組成的,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促成一條捷徑的誕生,而這卻太難了!所以不要輕易認為眼前的那條道路就是捷徑,因為你沒有那麼幸運!為什麼會迷信捷徑?主要是太過於自信,自信自己的運氣;自信自己的能力。要知道,運氣是偶然的,不是自己能把握的;能力可以代表某一方面,但絕不可能體現在各個方面。就像我扔的那個桃核,非常自信能一下子扔到垃圾桶裡,結果卻是還得多彎一次腰把它撿起來,才能最終扔進垃圾桶裡。可見越是自信,反而越容易在「捷徑」面前跌到。當捷徑擺放在面前時要小心翼翼的走過去,但不要刻意的去尋找捷徑。如同一個人在走路,總是想辦法去尋找可以抄近的小道,可是走來走去才發現自己反倒是一直在不停的繞遠,不僅浪費了腳力,還耽誤了走大道的時間。何況總是走曲曲折折的小道,萬一迷路了怎麼辦?迷失了方向還可以慢慢找出路,迷失了自己卻很難再找回來。人生沒有捷徑。

    在我看來,生存就是人生

    下來的主要目的。

    然而同樣是生存,方過程是

    不同的。有人為自己生存,

    有人為家人,朋友而生,

    有人為社會,更有人為整個

    世界,主要看你的精神境界

    達到了哪種程度。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有關人生的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瞭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瞭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瞭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的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