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失敗人生

正文 第156章 各方情況 文 / 再次等候

    而裕華餐飲中,田波個人將占50%的股份,加上他在德和實業的股份,就完全佔有了控股權。而德和實業,無非是作為戰略投資者投入資金的。

    不過在現階段,鄭小飛他們的江湖義氣還很濃厚,他們主要講的還是交情。因此,酒樓的購買、建造和裝修費用都是由德和實業出,而田波的50%投資也算是德和實業的借款,等酒樓盈利以後再慢慢還。

    至於那塊地方,鄭小飛他們索性把原房屋買了下來,當然這地皮也算是買一贈一了。這個年代,地皮真的不值錢,連慶都也是同樣如此。所以買下這麼大一塊地方,德和實業也只花了168萬。而且呂純安還賣了個人情,同意鄭小飛他們只支付一半,另一半等半年以後再付清。不過為了這筆投資,秦岡機電再次向銀行貸款了80萬。

    而現在的裕華餐飲也正在建造。土建就基本要完成了,也是田學軍找來的關係,反正也就是造個三層小樓,速度挺快,費用也不高。

    至於接下來最賺錢的內裝潢,就由呂純安推薦了一家。說是推薦,其實也就是指定。聽說那家接下內裝潢以後,轉手就二包了出去。

    對於呂純安賺錢的門道,劉壯他們也不想管,也不願意去管。管他二包、三包,只要能裝潢好,價格合適就可以了。

    不過劉壯也從田波那裡聽說,那家二包的公司還是挺可靠的。拿出來的裝潢方案,很有西洋式的風韻。對此,劉壯就有著深深的保留,他很不相信田波的審美觀。就田波他那從香港影片錄像帶中看來的西洋式裝潢?說不定都能搞出個不中不洋的鄉巴佬風韻。所以劉壯就決定,以後有空也要去看了看,就讓哥那來自21世紀的眼光,來指導指導你們吧!

    另一家投資,就是滬江的恆隆汽車了。就與當時劉壯談判的一樣,德和實業佔了恆隆汽車45%的股份。不過在恆隆汽車上,得益最多的並不是劉壯他們。而是溫必高和楚留香這倆人。

    先說溫必高。由於滬江汽車聯合市場的特殊性,全國各地的很多汽車銷售商也與劉壯他們一樣,在這裡開了一個公司,設了一個點。所以在這裡消息很靈通,還可以互通有無。因此溫必高就如魚得水了,他把罰沒車打入了許多外地的市場。

    而溫必高銷售量的增大,也提高了他在陸海本地的地位,拿車的條件和價格也優惠了許多。所以就是兩頭得益,金錢也是滾滾而來。

    而楚留香,他除了負責恆隆汽車在滬江的汽車銷售以外,還利用秦岡機電的巨大舊車市場,壟斷性地大量採購舊車。而這個採購價當然就是很低的了。

    而劉壯他們都是在秦岡,根本沒辦法控制楚留香的舊車採購價,因此索性就開了一個指導價,就讓楚留香以指導價來供貨。而這樣一來,採購價和指導價的差價就落到了楚留香的口袋裡了。

    不過對於恆隆汽車,劉壯他們也主要是當一個平台來使用,並不苛求賺很多錢。因為舊車的指導價和秦岡的市場價之間,秦岡機電已經賺得夠多了。所以劉壯他們並不心黑。有錢也要大家賺嘛!

    再說,通過恆隆汽車這個平台,秦岡機電也能在滬江採購到一些較便宜的汽車配件,更是能夠代理了郎平鋒的汽車高檔音響,賺取了不少代理費。其實所得也不少。

    可就是這樣,恆隆汽車每個月的銷售毛利也達到了30萬之多,分到德和實業手裡,也不算是一筆很小的數目了。

    所以憑著秦岡機電和德和實業的收入,劉壯到時候分紅個100萬,那簡直就是毛毛雨了。

    不過,關於秦岡機電和德和實業,劉壯還有一個想法,他將在以後把15%的股權轉讓給李小茹。當然,那是要等到鄭小飛和李小茹關係確定以後的事了。

    在最後,就介紹一下與劉壯相關的一些情況吧!

    先說阪田俊郎。他已經正式進入到了第一階段,從三菱銀行中「貸款購入」了兩個資產。

    一個就是酒樓,阪田俊郎準備讓自己到女兒來管理;一個就是擁有十幾家連鎖的小型食品商舖。當然,那食品商舖只有總店是擁有房產產權,其他的都是租用的,所以總價值也並不算是太高。

    對於那個酒樓和食品商舖的發展計劃,這裡也就不詳述了。反正是阪田俊郎很有想法,發展得也很順利。已經初步顯示出優質資產的潛質了。而這裡要重點說一說,阪田俊郎在中國的發展計劃吧!

    阪田俊郎再次來到秦岡,利用多餘的資金開辦了一家礦泉水廠。並且還提出了收購,要把秦岡工藝品廠也收購下來,發展成為一家包裝廠。

    對此,負責招商引資的李鐵錚是一喜一憂,因為礦泉水廠肯定是在嶺北縣了,而包裝廠才會落戶到開發區內。不過這一次,阪田俊郎收購併投資包裝廠的總金額,也達到了80萬美元,加上前面德和實業、山峰投資和利鋒電子,開發區的招商引資額竟然也超過了600萬了(這裡的美元要以國家外匯價來計算)。也算是來了個開門紅。

    而阪田俊郎現在也是兩手準備,一手就是盡量多開設產業,二是在這些產業中全額控股。以此來稀釋掉玄清酒業中其他股東的股份。

    不過在這次投資以後,劉壯已經算在自己口袋裡的,那每月10多萬的木盒中介費就危險了。不過收購和重新生產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劉壯暫時還是能拿到這筆收入的。

    而楊逸海就比較奇怪了。他除了把利鋒電子所需要的設備從台灣發出來以外,就完全沒有了信息。李鐵錚,甚至劉壯幾次都去了電話,要瞭解一下他對造紙廠的投資意向?可楊逸海總是說:「條件還沒成熟,等有了消息再聯繫。」這樣一來二去,這件事就完全冷了下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