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草原特種兵

正文 第十五章 城市之光 文 / 雪山神獒

    成吉思汗十二年春2月山東益都

    「將軍,這是什麼?」老農辛成指著整麻袋的白色顆粒晶體問道。

    巴根台說道:「這是天神賜給我們的莊稼增產神物,我問你,辛老丈,去年咱們在陽河的水田畝產能達到多少?」

    辛成笑著說道:「咱們就用你說的辦法,去年咱們最好的水田畝產能夠達到3石,最差的也有2石,大豐收啊!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咱們的生地比江南的最好的地都不差啊。」

    巴根台指著袋中的東西說道:「這是咱們的煉焦廠出產的硫酸銨,你可以叫它化肥。如果這個東西用的好,能讓你的莊稼地產量翻番,畝產800斤,甚至千斤都不是夢啊。」

    辛成眼睛瞪的像銅鈴一樣,驚呼:「什麼?!就這個東西,能讓莊稼畝產……千斤?!」

    巴根台說道:「至少能夠達到4石的畝產。我們益都的地,最缺的就是這個東西,這是上好的氮肥。這氮肥可以作為基肥,每畝施肥頭一年可以施200斤,第二年在150斤左右就行。施肥要深施肥,覆土,水田要排干水再施肥。其實,這東西也能做追肥……」

    他正說的興起,忽然覺得辛成半天沒有說話了。回頭一看,老頭正呆呆的看著他,滿臉的迷惘,看他的眼神就像看個瘋子。他停頓了一下,說道:「辛老丈,我跟你打個賭,如果按我的辦法使用這個東西,畝產沒有提高一倍,我就請你老丈喝酒吃肉。可是如果真的能產量提高一倍,那又如何?」

    辛成哈哈大笑:「自然是老漢砸鍋賣鐵,請將軍大人喝酒吃肉嘍!」

    隨著運河開通,大規模的春耕隨之展開。分配土地的原則是按丁授田,就是按照修河工程時期形成的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萬人隊的指揮體系。只要是參與益都建設的人家都會分到農田,由老營統一配發種子、耕牛,和鐵、木工廠生產的農具,並且由老營統一指導生產。產出的糧食九分歸自家,一分歸老營。

    這種亦農亦工亦戰的編制,很有蒙古成吉思汗軍政合一體系的影子。巴根台深知歷史上大規模的土地兼併會形成嚴重的階級分化和對立,所以每戶人家分得的土地只有一半是可以買賣的,另一半不許買賣。

    鰥寡孤獨一律由老營奉養,醫療一律免費,住房一律免費。

    在建設益都的這瘋狂的1年中,巴根台深深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這一年中他幾乎就是靠一己之力在拚搏,真正能夠幫上他忙的人太少了。所以無論他多麼忙,都要擠出時間給那些腦子靈活的年輕匠人講課,向他們傳授科學知識,除非有特殊情況,每天晚上1個半時辰的課程從不間斷。

    但是這實在是太難了,因為絕大部分工匠都不識字,能懂得1百以內的加減法就算是老師傅了。他只能從識字,和簡單的加減乘除教起,這比在石盤口基地給特種兵授課還要難。因為特種兵只要掌握簡單的字和數學知識,就能夠滿足作戰需要。

    可是這些人不同啊,他們是技術人員,是益都工業的希望之光,承擔著益都工業革命的使命。他們必須要掌握近代基本的代數、幾何、物理、化學、機械、農業、天、冶金,甚至電學知識,可是向一批盲傳授這些知識何其之難啊。除了孫河、陳四強、帥桐等極少聰明逆天的人物,才能嘗試著理解那些三角函數、平面幾何、分子式、公式、機械製圖、星辰日月、甚至歐姆定律,電磁感應等等不可思議的知識。而帥桐,巴根台教出的最傑出的數學人才,就死在修河的工地上。

    但是這些人年齡太大了,連最小的陳四強都19歲了,比巴根台還大一歲。不管他們多麼刻苦,這接受能力終究和孩子不同,再加上艱苦工作搾乾了他們的精力,誰的腦子都不可能都在學習上。巴根台不敢想像,就是這麼一幫二把刀,居然建立了一個初步工業基礎的益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都是長生天的安排啊,巴根台心中暗歎。

    巴根台已經認識到了,要把他的知識傳授給別人,造福四方,必須從基礎抓起。必須有一大批掌握堅實的系統知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不斷發展的技術體系,奠定整個益都科學的基礎。

    這一切,只能從孩子教起。

    巴根台和楊妙真商量,必須要讓益都所有的孩子上學,從識字算術開始學起。由老營統一安排,一律免錢糧,學制為4年,這是強制初級教育。

    按照巴根台的計劃,每戶人家除長子耕田外,還必須至少出一丁到各個職業學堂學習各類手藝,學成後就分配到各個作坊或者工廠中去參與工業生產,成為工人。

    某一方面有傑出才能的職業學堂學生,和成績優秀的初級學堂學生,都要送到最高學堂深造。由巴根台培養的工程技術人員傳授現代科學知識,有時候巴根台也會親自授課。逐步形成了初級學校,中級職業技術學堂,高級工程技術學堂三級的教育體系,源源不斷的為益都山區輸送各類人才。

    「女子也要上學?」楊妙真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巴根台。

    「那女人為什麼不能上學?女人並不比男人傻啊。」巴根台也看著楊妙真。

    楊妙真柳眉倒豎,大吼起來:「胡鬧!男女有!這要是在一個學堂裡,有男有女,傷風敗俗啊!你敢保證沒有事兒發生?又有哪個人家敢把家裡的女子送到學堂裡讀書啊?女子無才就是德嘛,自古就是女主內,男主外,學那些物理化學槓桿齒輪啥的幹什麼?!你瘋了麼你!」

    巴根台沒有跟著楊妙真的心情走,他仍然平靜的說道:「四姐,你也是女子,你比哪個男兒差了?如果你讀書識字會算術,你想過你會做出什麼成就麼?豈止是一桿梨花槍打天下的楊四娘?

    咱們益都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

    能沒有讀書識字的人。有人咱就有糧,有衣,有房屋,有子孫。女人也是人,她們如果有機會讀書,不僅會出第二個楊妙真,還會出女孫河,女帥桐,女陳松!」

    楊妙真忽然臉色紅了,她眼神迷離的說道:「你說我不比男兒差?」

    巴根台說道:「不是我說,是全天下都知道,你是女中英豪。」

    楊妙真羞澀的說道:「傻小子也會拍馬屁了……」她神色一凜,繼續說道:「你別撿好聽的說,我就是不同意女人進學堂,你也可以問問益都百姓,哪家人會把自己女子送到學堂,整日跟半大小子們廝混。」

    巴根台長歎一聲,不再堅持。說服楊妙真容易,但是能說服數十萬益都百姓麼?民心如此,他也無能為力。看來女人讀書進學堂,還有很長的路走,民智未開的時代,任何一點進步都需要耐心啊。

    在益都工業區,最高層的建築是2座5層大樓,其中一座是高等工程技術學堂,這代表著未來的希望。另一座,就是益都醫院,這代表著現實的苦難。

    醫院的院長,是回鶻郎中赫裡買,是正骨的專家。限於醫療條件,只有內科、外科、骨科、產科四個科室,目前只能是中醫療法。楊妙真千方百計搜羅了一些藥材,使得醫院能夠正常運轉。

    但是益都地區最常見的,其實是外科創傷疾病,大部分死亡是因為傷口感染。在益都工業化過程中,是以大量工人的死傷為代價的。巴根台給這些醫生講了一些外科手術的知識,也生產了一些手術器械,如果遇到感染,只能截肢救命。

    巴根台無數次的想試制抗生素,但是以現在的條件,根本就不可能。比如,沒有玉米油就根本無法培育青黴素培養基,這時候的玉米還在美洲的大地上生長,世界其他地方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再者說,也沒有甜瓜種提供有效的青黴素黴菌。他更沒有電力設備,提供恆溫恆濕環境。真正的抗生素生產,至少現在還不可能。

    雲南白藥倒是有條件生產,但是那配方到21世紀都是世界之迷,巴根台也無從掌握,只能作罷。

    巴根台沒有想到的是,這1年的艱苦建設,奠定了益都山區的社會結構和核心價值觀。益都,實際上是一個四面八方流民聚合的社會,天南海北,各行各業,各族人等都有。他們剛進入益都的時候,大多數身體衰弱,飢寒交迫,很多還有各種疾病。楊妙真一邊安排飲食調理,恢復他們的身體,一邊清理個人衛生,有病看病。然後才發給衣物,登記造冊,正式進入益都城,成年人安排適合的工作,老人安排住房,孩子安排學堂讀書。

    益都建設最基層的編組是十人隊,有什長統一指揮,十個十人隊是一個百人隊,十個百人隊是一個千人隊,十個千人隊是一個萬人隊。這些生產領導人,大部分都是原益都紅襖軍,還有就是各行各業有經驗的老師傅和匠人,由楊妙真統一任命。

    數十萬人口的戰天斗地,不僅要有組織,還要有嚴明的紀律,這些紀律就形成了益都最早的法律。最終形成了一個整體勞作的團隊,進而形成了一個社會。

    更重要的是還形成了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因為所有人都一無所有,所以人人平等。物資有限,任務繁重,只能由老營統一分配各類資源,由各個工地統一分配任務。而分配的原則就是人人平等,每個壯丁是一樣的食物量,也是一樣的工作量,沒有任何人有特權。

    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在鳳凰山老營對重大事情統一商討,一同決定。由於楊妙真和巴根台在益都建設中的巨大威望,和在楊安軍政體系中的絕對地位,所以一般性的事物,還是這兩個靈魂人物商量決定。一般情況下,楊妙真坐鎮鳳凰山,協調物資、人員。巴根台深入一線,指導各行各業的開拓發展。

    所以人人平等,服從老營的觀念深入到每個人的頭腦中。益都,正在從最初的混亂、迷茫、千頭萬緒之中找到方向,開始形成一個整體,城市曙光初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