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霸皇李恪

正文 第二十三章 水叔 文 / 連老黑

    我見大家沒有任何意見,竟然還在打打鬧鬧。我知道結拜的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

    就在此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外面傳來了一片敲門的聲音。

    「誰?」秦懷玉問到、「敢問敬業少爺可在?」外面的一人說到。從聲音就可以聽的出來,來的這人一定是個中年人。

    「哦,是水叔來了。」李敬業答道、『敬業少爺,正是老夫,快快開門。」外面的人聽到敬業的聲音,明顯激動了起來,恨不得馬上就進來。

    「水叔叔,玉兒來開門。」這時李玉興奮了起來,興致勃勃的。

    從這裡就可以看的出來,來的人一定是與李玉十分的友好,說不定就和小說中一樣,一個是家中的大小姐,而另一個就是從小照顧著小姐的大爺,我自己在心裡默默的猜測到。

    卡

    房間的門被打開了。

    水叔,嗚嗚嗚嗚嗚嗚嗚。李玉剛看見水叔就哭了起來,感覺有搞笑,還是搞笑,與剛才的李玉大膽的性格明顯出現了差別,在這位老人這裡。就格外顯示出的是小鳥依人一般。

    「喔,玉兒,你這是怎麼了,是那個壞蛋欺負你了啊。告訴水叔,水叔叔去把你揍他去」水叔一把將李玉給抱起來,慢慢的撫摸著安慰到。

    而我入眼望去,打量著這個水叔。從神態上來看,十分的剛毅,不過頭上有縷縷的白髮,恐怕也有40來歲,令我搞不懂的就是為什麼不是叫爺爺而是叫叔叔,其中一定有什麼糾纏。

    「小主,剛才發生了什麼,你們怎麼會走丟呢,玉兒為什麼會哭的如此厲害,你是不是讓他受什麼委屈啦。你得說清楚,要是說不清楚,待會老爺哪裡你可就自己去說清楚啦。」老者一來就是字字珠璣,連槍帶炮的一大串問題拋了給李敬業。

    「額這個嗎?」「水叔其實也」李敬業被水叔一大串的問題給難住了,因為他實在想不到什麼好的答案來解釋。

    要說吧,自己這麼大個人,把自己妹妹給帶丟了不說,竟然還帶著妹妹和自己一起被挨打,這說出來可真是丟臉啊、「嗯?你到是說啊,說不清楚,待會你可要自己去老爺哪裡受罰吧。」說完準備轉頭就走。

    「這位老者。且慢」

    「你是何人?」老者回過頭來看著我,翩翩少年,彷彿有種上位者的那種氣勢,猜測肯定是那家王侯功臣家的孩子,他又看了看李敬業,為什麼會認識這個人。帶著一肚子的疑問,「他是誰,他乃長沙郡王殿下,見到郡王還不下跪.」小桂子見這位老人竟然如此大膽,廢話,李恪可是他主子啊,是當今皇上的孫子啊,竟然在這裡被一個不知名的老人這樣問,敢問小桂子這個奴才是如何當的!

    「小桂子,這裡用的照你廢話嗎?」我知道這是小桂子的一片好意,但是我同樣知道這位眼前的這位老者也絕對沒有惡意,反而給自己一種舒服感和軍人的那種氣息,但是同樣的這位老人我實在搞不懂連李敬業那麼小的輩分竟然還叫這位老者叫叔叔,這實在讓自己迷惑不解。

    「咦。原來是長沙郡王殿下,流水這廂有禮了。參見郡王殿下!」流水一邊說一邊跪了下來,同樣他也有一個謎團,為什麼李敬業會與秦王家的兒子勾搭在一起?

    「老人家快快請起,李恪受不起您的大禮、敢問流水可是老人名字可是取自朱權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看見老人跪了下來。我連忙將老人扶了起來,順便對於他的名字產生了好奇,流水,不可能會有人姓流的。於是我就想起了這部曲子,方正死馬當成活馬醫!

    「沒想到郡王如此大才,秦王可是可喜可賀啊,敢問郡王殿下,可還懂的流水的其它含義呢,老夫洗耳恭聽。」

    「老人家請做,請聽在下徐徐道來。若是恪理解不對望指教」說完我請他做了下來,向他鞠躬,如今的此情此景已經沒有了郡王和一老人,而是一位學者向老師打報告似得。而老者也忘記了剛才的酒樓的經過,我不用猜我也知道這個人一定是李績的得力助手,而我如今做的只是打好關係罷了。

    「咳咳」

    所有人都坐了下來。彷彿都想知道我該如何說出這流水之意!

    自古,我國歷代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人抑鬱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由儒入道,將關注點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

    而撫琴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令歷代人士為之沉醉而解脫釋懷。這正如嵇康在《琴賦》當中所言,物有盛衰,而古琴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彈奏之人在古琴樸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致樂以治心,樂則安,安則久。」

    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而備受推崇,除琴德最優外,更由於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符合中華傳統化追求意境、崇尚內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徵,它含藏著中華民族化精神的內核,體

    現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為人格培養和精神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又清亮綿遠,意趣高,樂而不yin,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讓有素養的人士大夫為之一生追求。

    古琴琴聲不大,內斂深沉不張揚,因而更適合於自賞。自古以來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間心與心的交流。遺韻今朝的古琴曲《流水》,引出一段俞伯牙與鍾子期膾炙人口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撥動著今人的心弦,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