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一四七章 翁同龢罷官 2更 文 / 魯東道夫

    一場急就章似的拍賣會,席捲天下十大商幫之四,攪合的朝堂上下不得安寧,輻輳出一家巨無霸似的超級金融工商集團。在花團錦繡之下,卻隱藏著楊浩這一股蠢蠢欲動的反抗力量。

    李鴻章如果知道姓楊的如此狼子野心,他居然來親自前來捧場。準備用來掀翻他辛苦經營幾十年的爛攤子的力量,居然就是他幫著給整合起來的,不知道會不會氣的當場吐血!

    而那些京城來的貴人們,費事巴拉花了大錢,請回去一堆根本查禁不了的書籍,順帶著為滿清王朝掘墓人捐助了寶貴的資金。他們的皇帝和西太后明白之後,又不知會作何感想。

    反正楊浩他們這群年輕的革命者,很是揚眉吐氣,摩拳擦掌的準備好了大幹一場。

    李鴻章回去之後根本就沒時間細想,他已經被高麗半島的局勢急劇惡化,弄得焦頭爛額!

    就在拍賣會之後的7月23日,日軍悍然闖入高麗王宮,挾持國王李熙之兄李載冕上位,迫使李熙下罪己詔,連同實際掌權的閔妃下台幽禁。如此強迫高麗王國完成親日力量的更替。

    7月25日,日軍大島義昌旅團以一個聯隊的完整兵力,突然對駐紮牙山的聶士成、葉志超所部總數五千人發動猛攻。

    聶部匆忙應戰,勉強擋住正面敵人。不料葉志超驚慌失措,臨敵怯陣,竟然一碰之下,立即後撤。導致聶部差點腹背受敵。不得不放棄成歡驛陣線。退守公州。

    然而聶士成卻沒想到。28日他帶著退兵還沒到公州呢,半道上竟然遇到了葉志超率軍北撤!竟是以為不可力戰,要繞到跑幾百里外的平壤去重整陣列。

    如果就這麼跑了,也還罷了。偏偏葉志超這廝好大喜功,他不但丟棄了大量好不容易才運去的火炮彈藥輜重,還很不要臉的聲稱打了一次勝仗!

    他大概沒見識過《國聞報》的手段。結果前腳才發來報捷電,後腳一份號外就給他毫不客氣的揭了老底!

    李鴻章千叮嚀萬囑咐,讓這幫傢伙小心點。用心做事。沒想到仍舊弄出這樣的醜事,面對滿朝清流鋪天蓋地的彈劾,外界的各種嗤笑,他一邊發電斥責,又把袁世凱直接派去了平壤。作用麼,就是盯著那幫人別再鬧笑話了。

    消息傳到京城,光緒皇帝登時心情大壞。剛剛弄到手的精美書籍也顧不上欣賞了,疾言厲色的下旨斥責李鴻章,到底怎麼做事的。

    翁同龢等一幫清流幸災樂禍,跳著腳的落井下石。結果沒有高興兩天。7月30日,《國聞報》就把翁師傅與其學生王伯恭的私密談話給發了出來。

    談話的背景。是6月高麗局勢日漸緊迫,朝中一片主戰之聲。王伯恭表示憂心,認為「我國無論兵器還是戰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輕率地開戰」。

    翁同龢嘲笑他書生膽小,並說:「李鴻章治軍數十年,掃蕩了多少壞人啊!現在,北洋有海軍陸軍,正如火如荼,豈能連一仗都打不了嗎?」

    王伯恭認定「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今已知自己確實不如人,哪裡有勝利的希望呢?」

    翁同龢說了一句要命的話:「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

    什麼意思?「你李鴻章不是牛麼?好吧,我正要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看看到底是騾子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這句話真的要命了!

    不管你翁同龢跟李鴻章有天大的矛盾,當前乃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戰爭期間,通過《國聞報》的普及,任何一個讀書人都知道,必須擰成一股繩一致對外。一旦輸了,數千年中華上國,將要被一個當奴僕的蕞爾小邦踩在腳下,更可能引來虎視眈眈的列強瓜分吞噬!

    如此危機下,你翁師傅多方掣肘,施加壓力也就罷了。居然說出這樣喪心病狂的話來,到底是何居心?你到底是站哪頭的啊!

    這片字,篇幅不長,編者也沒有添油加醋,完全站在旁觀者的力場上忠實報道。

    但在京城內外,全國各地,引起一片轟然大嘩!

    翁同龢,那是兩朝帝師,天下清流的魁首,道德楷模,近乎完人一般的領袖。居然如此胡說八道,還有沒有節操了!

    由於連續三個月來累積的口碑和信譽,絕大多數讀者竟沒有第一時間懷疑《國聞報》造假!

    要命的是,翁同龢這幫人搖著小扇子說風涼話可以,背後算計人也行,唯獨對控制輿論和危機公關一竅不通。他們竟沒有第一時間出來否認。

    而作為當事人的幾位,臉皮也沒有歷練的那麼厚。被盛怒之下的光緒皇帝召到殿上叱問,竟訥訥不能言。

    這下子等於不打自招了。

    京城裡小道消息傳得不是一般的快,轉眼之間,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翁同龢是真的說過那句話的。

    西太后是每天都要聽人念報紙的,李蓮英又刻意的把這消息先揀出來了說了,當時就氣的摔了杯子。

    李鴻章,那是她的人。北洋水師淮軍,好歹也都聽她的使喚。要打要罰要收拾,那也是她老佛爺才能動手的。你翁同龢一個糟老頭子,攛掇皇帝作對也就罷了,居然上桿子來挖老娘的家底兒?看來是不想好好過日子了。

    更何況李鴻章之前才打贏了一場,正需要他專心辦事的當兒,你翁師傅說那樣的話,是不是私底下還藏著什麼手段呢?

    慈禧太后早想收拾此人,奈何一直找不到機會,也拿捏不到這老傢伙的證據。

    今天整好有了話柄

    ,一輩子鬥爭整人起家的葉赫那拉氏,絕對不會放過機會。

    好像老天都不幫忙似的,前腳報道完了,後腳一大幫高麗儒生不知道哪兒得到的消息,居然集體跑到皇宮前叩闕央告。請皇帝下旨清理小人,支持李鴻章大人用兵高麗,驅逐日寇。

    要說雪中送炭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就多了。看翁同龢不順眼的人那也多了去了,眼紅他位置的更是不在少數。

    於是乎,彈劾翁同龢的折子鋪天蓋地,一眨眼就蓋過了李鴻章的份量。後黨首腦孫毓汶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口若懸河的大肆貶斥。翁同龢是的道學先生,面子上的事兒一向看得比命都重要。這下子給人一刀捅進了心口窩,當場氣的吐血!

    7月31日晚,光緒微服前往東單二條胡同的翁府,看望不得不罷職開缺的老師傅。

    翁同龢躺在床上,額頭捂著白毛巾,憂傷的望著光緒,老淚縱橫。

    他掙扎著要下來行禮,卻被光緒一把按住,安撫道:「翁師傅勞累多年,暫且歇息些時日也好。如今朝野齊心,定能戰勝區區倭奴。待來日風平浪靜,再來幫助朕不晚。」

    翁同龢心裡頭那個憋屈就沒法說了。他整準備大展宏圖,輔佐皇帝當一位千古明君呢,眼瞅著到了節骨眼上,卻被一記冷槍打翻在地。那股惱火,憤恨,羞怒交加,無以形容。

    皇帝如此說,他要信了那才是傻瓜。到時候他想回來,也得看西太后樂意不樂意。

    雖然落到如此地步,他仍舊忠心耿耿,抓著光緒的手歎道:「皇上的恩情,老臣粉身碎骨也報答不了。今番事出有因,一切以國事為重,皇上仍要拿定主意,萬不可輕易退讓。」

    光緒握緊拳頭,鄭重點頭:「朕一定把這場仗打下去,直至倭人徹底服軟。」

    翁同龢又歎氣,他的意思是讓皇帝抗住西宮的壓力,可不只是打仗那麼簡單。再說了,要是能夠輕易打贏日本的話,他才不會一個勁攛掇著開戰。那不誠心幫李鴻章刷功勞麼?

    皇帝還是年輕啊!

    翁同龢不得不換了套詞兒:「皇上想要瞭解西洋各國是好事,不過那洋人的書看看就罷了,萬不可學他們那套禽獸之道。秉持我聖人正統,教化人心才是正道。」

    那套《不列顛百科全書》送來之後,光緒喜愛的手不釋卷。之前特別給宮裡送來的《大國崛起》、《中華發明簡史》、《海權論》、《戰爭論》,以及嚴復參與修訂的《天演論》等書,都引發其很大的興趣,時常翻閱。

    翁同龢等人對此很不高興。一個皇帝,不學聖賢書,老是對這些等而下的末流小道下功夫,不是為君之道。

    光緒雖然不以為然,卻也不想駁他的面子,點下頭:「朕知道了。」

    翁同龢又囑咐:「報紙一物,頗能鼓惑人心。朝廷若不能操之在手,也要小心縱控。一旦讓心懷叵測之輩掌握,對朝廷國體非是好事。西洋人假口言論自由,乃是動搖國本之害,不可不察。」

    光緒眉頭微微一皺,翁師傅的心胸未免小了些吧?人家說兩句實話,你就要下手除根?總起來說,《國聞報》一直都還算秉持正統的。

    不過他既然來了,總要給老師傅一個安慰,應付著答應下來。只是這態度,壓根就瞞不過翁同龢的眼睛。

    一時間,對大清朝忠心耿耿的翁師傅憂心忡忡。這麼下去,大清國祚鬧不好要出問題啊!天下間無父無君之輩多了,絕非朝廷之福。不行,今日勸不動,他也要叮囑張謇那些個學生們,一定要把皇帝給照顧好了。

    光緒走後,翁同龢歎息了半天,夜不能寐。

    第二題,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

    ps:感謝書友巡航a的月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