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八十五章 後退無路 文 / 魯東道夫

    「太好了!如此一來,朝鮮之衝突再無轉圜的餘地,不但袁世凱和李鴻章之前的一番表現將成天下之笑柄,滿朝武大臣,也將被日人的顢頇顯得無比愚蠢!哼,好好把他們的無用無能老朽遲鈍,表演給天下人看!」

    丁惟汾毫不掩飾自己對清廷的恨意,用力的揮舞著拳頭,如同即將衝上戰場殺敵的勇士,充滿了鬥志!

    楊浩最喜歡這樣的同夥兒,沒那麼多的思前想後,也不畏懼危險和挑戰,機會來了,就乾脆利落的抓住,這樣才能在一日三變的緊張局勢中,始終把握先機,穩步前行。

    一想到之後的風雲變幻,自己居然是其中操縱的一份子,丁惟汾激動難抑,快速的來回踱步,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夾雜著日照方言急速的噴吐:「今日一早,朝王已與東學道魁首議和完畢,彼方同意撤出全州,解散力量,不使日人有興兵干涉之機。袁世凱竟然敢貪天之功為己有,發電國內,妄稱此事為他一力促成!哼哼,果然膽大心黑,狂妄至極!」

    楊浩冷笑:「他是靠投機起家的,這點膽量還沒有,也就當不了十年朝鮮太上皇。想來接到他的電報,李鴻章又要搖擺不定,再加上日本使節虛言哄騙,英國人在側打馬虎眼,他肯定妄想著以叛亂平定為借口,商議雙方一起退兵,如此兵不血刃,就化解危機。這就顯得他手段高超,壓過朝中主戰派一頭!」

    「只可惜啊,聰明如李鴻章,如今也沒有看透天下大勢,苟且偷安已然不可能!國家的尊嚴與安全,終究是要以血和火來鑄就!他,老朽了!」

    丁惟汾的思想進步已經有了激進的苗頭,那些從本世界經過無數英才總結歸納出來的思想精華,被他囫圇吞棗的讀取之後,迅速吸收,開始從一個懵懂的憤青,朝著一個撥開雲霧、看清真相的革命者轉變。

    楊浩的整個成長歷程中,從未見過這樣一種熱情、激昂的青年,僅僅是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甚至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就義無反顧的投入進去。這種覺悟,讓他想起在教科書裡,在影視劇中,那些迎著刺刀和槍炮,面對死亡的威脅,怡然不懼,大聲喊出振聾發聵之怒吼的先驅!

    這也讓他終於明白,為何當下的孫大炮那種四六不靠、不成體系的萌芽革命思想,都能引起那麼多的青年精英響應,追隨,投入。實在是,在這個時代,被列強的大炮轟碎了滿清兩百年打造的一潭死水後,讀書明理的青年們,睜眼看到的是一個巨浪滔天的險惡世界,他們只要認識到了民族危亡,就能勇敢的站起來,抗爭!

    不抗爭,不奮鬥,整個民族都要完蛋。哪怕在愚民統治下經過多少代,那種深入國人骨髓的天朝上國、泱泱中華的自傲和尊貴信念,依然憑著中國字傳承下來。

    如今,那種來自祖先的輝煌眼瞅著就要葬送在這一代手裡,連給異族當奴僕的機會也不可得,後退無路,只能前行了!

    不管從反正哪個角度去講,中國的士人階層總是不肯認栽的。歷史上那些異族入侵建立的王朝,好歹還有個「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裱糊臉面。現在,西方人卻要來個徹底改變,這就絕對不能接受!

    楊浩的年齡和經歷,無法理解在這個時代,傳承數千年的化精神,是所有讀書人階層的支柱。當有人要把這根支柱砍到,並且連根拔起燒成灰燼,那等於是挖了他們的祖墳,不拚命,才怪!

    與丁惟汾一起來的另一個青年許衍灼,同樣也是思想覺醒最早的一個,兩人結伴來朝鮮,分工明確,一明一暗。

    聽到這裡,他也忍不住道:「等日軍大批趕來,朝鮮局勢將不可控,我們也要有所作為,決不能讓倭人輕易得手!」

    楊浩此前已經跟他們推演過朝鮮事變的過程和結果,如今一步一步都在兌現,兩人絕不懷疑其判斷。以日本人的得寸進尺秉性,他們的大軍來了,就不可能輕易退走。清廷若是還在步步被動,後果不堪設想!

    不管對朝廷多麼失望,他們也不願意看到一場大敗降臨到自己人頭上。

    沒有人比楊浩更清楚事情發展的方向,儘管許多的中間環節被他硬生生的催熟越過,總體的結果基本不可能改變。

    他挺起胸膛,雙眼微瞇,注視著窗外露出半邊的江水,以無比肯定的語氣道:「若不是為了盡可能的挽回敗局,我們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來此?哼,日本人的主力最遲在今天傍晚就將登陸仁川,隨後,他們將搶奪漢城控制權,逼迫朝王否認與清國的宗藩關係。若得不到應允,他們甚至會把大院君抬出來當傀儡,強行斬斷與清國之關係,光明正大的締結保護國約定。之後,就要展開對清軍的驅逐之戰!」

    丁惟汾捏緊拳頭,目光灼灼:「所以,我們沒有時間浪費。等日軍先頭部隊一到龍山,我就立即去面見袁世凱,勸他警告國內早做準備,同時將此事以號外的形式同步披露。然後,就要做好充足的軍事鬥爭準備了!」

    楊浩此來朝鮮,不是閒著無聊湊熱鬧。他要把經過初步訓練的半個營精兵,投入到戰場之上,以實戰來砥礪。同樣的,要憑著這一股奇兵,保證在朝人員---包括清國使節團和商民的安全,有機會的話,就把朝鮮王室的人,從日軍手中搶出來!

    因為船舶運力限制,跟著來的只有一個重裝排,接下來,要多跑幾趟,把餘下的人和裝備都運來。對此,楊浩無比希望那艘3000噸級貨輪早日改裝完工。有那傢伙,一個團都能輕鬆轉運。

    「對袁世凱的狡猾和李鴻章的傲慢固執,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接下來,我們商量一下具體的行動細節。」

    幾個人湊到桌子前,對著地圖,聚精會神的討論起來。

    國內,袁世凱的報捷電剛剛發到,《國聞報》緊急印發的號外就傳遍

    天津,並有人以六百里加急速遞送往京城。毫不留情的揭穿袁某人的謊報軍功,指出東學道首領們審時度勢,自動自覺配合談和、撤兵,跟他袁項城屁的關係都沒有。

    如果沒有楊浩插手,以袁世凱十年累積的名聲,他說謊也有人信。但現在,連續一個多月的出醜讓他的信譽跌入谷底,幾乎所有人下意識的相信《國聞報》的披露真相。袁世凱發電報又不能長篇大論,自然無法跟作弊者競爭。

    於是乎,不等李鴻章幫著說好話的折子寫好,宮裡的申飭已經發到北洋衙門。

    李鴻章差點氣出心臟病來,他就覺著,這個《國聞報》故意跟他作對!怎麼老是反著來呢?莫非以為老夫的刀不利,砍不了你們一干人的頭顱不成?!

    他正要讓張佩綸去警告嚴復,又一份號外迅疾發出:「日本八艘軍艦雲集仁川,日使大鳥圭介帶三百精兵並炮兵一隊,強行進入漢城!」

    李鴻章當時身子就是一震!日本人不是說去護僑的麼?不是只帶著20名警察的麼,怎麼一下子冒出來那麼多人,還有炮!護僑要用炮麼!

    他再次拿不準了。不過一盤算自家的兵力,貌似聶士成帶著的人上千,遠遠多過對方,且另外還有三艘戰艦在仁川與牙山之間,卻也不怕對方生事。再次詢問英國人,得到公使歐格訥的再三保證,大英帝國一直在努力協調日方,不使發生不愉快的衝突。

    李鴻章一根筋的認為這不過是小日本在虛張聲勢,馬上擬折子辯解。

    但就在天要黑了的時候,《國聞報》竟又發出了第三份號外!「日軍大隊兵馬兩千餘人,在仁川卸載!『超勇』、『圖南』、二艦途中險遭不測,幸得神秘船隻開炮干預得脫!」

    斯時,日軍那五艘裝載了兩千多陸軍的軍艦,以「松島號」為首在仁川靠岸,那麼多人馬卸下的場面,就在附近警戒的「濟遠艦」、「平遠艦」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

    日本人,這根本就不是要平息事端,一直以來表現出的謙恭態度,根本就是在騙人!

    《國聞報》言之鑿鑿,不日還將有更多日軍登陸,屆時,數千兵力形成絕對威壓,更控制仁川登陸點,則清國即便想要增援,卻也已經失了先機!

    李鴻章的堅持終於動搖起來,以他那麼多年經歷的風風雨雨,怎麼都覺得事情之不尋常,似乎完全不能掌握了。他心中僅存的一絲僥倖,英國人應該不會騙他,日本人還在虛張聲勢!

    他命人給袁世凱發電詢問詳情,袁的回答令他鬍子亂顫:「要麼全力增兵,徹底壓過日軍總數以保平安,準備作戰;要麼把軍隊全部撤回去,然後要求日軍也撤兵。」

    李鴻章看看號外上,用鮮紅大字勾勒出的日方借口,他們除了《天津會議專條》之外,還有一份《濟物浦條約》!日本不必遵循共同進退原則,自然有權駐兵在朝鮮!

    那麼,就只剩下開戰一條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