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2章 遭遇后土 文 / 吾心飛揚
而很快,寶船就來到了奈何橋下,當即,閻羅和飛揚踏上了奈何橋,至於那金仙老者就原路返回,去撈功德,而一踏上奈何橋,飛揚首先見到的乃是一幅橋聯,「積德修行,奈河橋易過;貪心造孽,尖刀山難逃。三步跨過奈河橋,知爾是善是惡;一氣走通金銀道,賜汝發福發財」。
此橋共分三層,日後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就算僥倖通過此橋,也要被陰差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用以償還其往昔所造下的罪孽。
走上奈何橋,見到一個檯子,乃是望鄉台,來到此處的陰魂可以在此最後地遙望家鄉和親人,使得他們在忘記今生一切的記憶以及在脫胎換骨重新成為另一個生靈之前,可以在這裡最後望一眼他們生前的愛恨情仇,他們的魂牽夢繞,他們今生的最愛的人,還有他們來世還想等待的人。
而繼續往前走著,發現有一個滿臉褶子的老婆婆,此時正坐在橋邊,前面煮著一鍋熱氣騰騰的湯,而此時這老婆婆就拿著一個黑色小碗,不斷地從鍋裡面舀出湯來,餵給一個個通過這裡的陰魂。
見到這位老婆婆後,飛揚頓時就是一陣頭皮發麻,因為就在這時,他體內后土的金人竟然猛地一陣顫抖,彷彿隨時都要破體而出一般。
一瞬間,飛揚就知道這老婆婆是誰了,孟婆,也是那位化輪迴的后土,她在隕落之後。因為無邊功德緣故,可以重塑真靈,只不過沒有身軀,永遠都不能離開地府,就化為這孟婆,在這裡煮著孟婆湯。借此積累功德。
當即,飛揚只得硬著頭皮,上前行大禮,說道,「晚輩人族飛揚,拜見后土娘娘」。
飛揚已經準備好,要怎麼解釋他打殺蚩尤,搶奪金人的事情,不料那孟婆沒有理會他。而是舀出一碗孟婆湯,當即遞給了飛揚,說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小伙子。喝一碗我這孟婆湯吧」。
飛揚看了一眼閻王,發現他對自己點了點頭,當即就是趕緊接過這孟婆湯,一飲而盡,而就在在這時,飛揚發現這孟婆湯在進入腹中後。就立馬湧出一陣熱流,朝著四面八方擴散而去,淬煉著身體各個部位,竟然使得他的肉身,一瞬間變得強大了不少。估計都能堪比**玄功修煉四五轉了。
飛揚知道,這是后土贈與他的一次機緣,當即趕緊行禮道謝,說道,「多謝娘娘,今日之事,乃是飛揚欠娘娘一份因果,日後在洪荒之中,晚輩盡自己所能,相助巫族一次,以了結這份因果」。
孟婆聽聞,沒有說話,用乾枯的手指,對著飛揚一點,他體內的金人,立馬就是停止了顫抖,卻是她抹去了金人裡面的烙印,從此這金人才是真正屬於飛揚的。
飛揚再度行了一禮,這才跟閻羅離開了,至於孟婆,則是多看了飛揚一眼,很快就回過神來,繼續去舀她的孟婆湯,這孟婆湯一喝下去就使人會忘記今生今世,至此一生的愛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會隨著這碗孟婆湯忘記得乾乾淨淨.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恨之人,來生都形同陌路,相見不識。
過了奈何橋,就來到了酆都城了,這裡是酆都大帝的地盤,酆都大帝是位居冥司神靈之最高位,主管冥司,為天下鬼魂之宗,凡天下生靈,死後均入地府,其陰魂無不隸屬酆都大帝管轄,審判陰魂所犯之罪孽,能夠生殺鬼魂,處治鬼魂。
大帝之下設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別承擔收捕、追逮鬼魂,關告鬼魂出入之職能,陽司親屬如有為陰間鬼魂超度贖罪者,亦由酆都大帝決斷赦免,發送鬼魂受煉升天。
飛揚對這位准聖大能是挺有興趣的,只不過現如今卻沒有機會去見他,當即又繼續前行了,離開了酆都城,就來到了枉死城,凡是不是壽終正寢,而是由於自殺、災害、戰亂、意外、謀殺、被害等,含冤而死身亡的生靈,都可以住進此城,直到這些亡魂親眼見到謀害他的人得到應有的報應,怨恨的心情得到慰藉,提出解發諸殿各獄之時,意即到這些亡魂在枉死城的關押期滿之後才能轉交,然後再根據其生前善惡,或獎或罰,轉世投胎。
掌管這座城池的,乃是十殿閻羅當中的卞城王。
而過了枉死城,就來到了森羅殿,這裡乃是十殿閻羅的地盤,當即王薛就帶著飛揚,進入了其中的轉輪殿,因為飛揚是來告狀的,因此,轉輪王沒有暗中接待飛揚,而是開了公堂,招來判官鬼差。
「威……武……」
「堂下之人,報上名來,你有何冤屈,狀告何人」,輪轉王拍了板後,就立馬對著飛揚喝問道。
「啟稟閻君,在下飛揚,狀告無間地獄當中虛耗鬼王」。
轉輪王頓時傻眼,他本來以為飛揚是要狀告哪個陰官,可是沒有想到,他告的竟然只是無間地獄當中的一隻鬼王,他就不明白了,這鬼王是怎麼惹到他了,畢竟無間地獄當中,誰都出不來,他們應該沒有機會見到面才對。
「在下狀告虛耗鬼王通過空間節點進入陽間,殘害生靈」。
飛揚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話就令轉輪王頭皮一陣發麻,令眾多的陰差都是一陣傻眼,這鬼王帶著陰兵闖入陽間可不是什麼小事,其他金仙強者,不會殺害普通人,但是這鬼王不同,就算是普通人,也是他最鮮美的食物,再加上這些個鬼王,都是性格暴戾,行事肆無忌憚,一旦進入洪荒,死的人絕對不會是少數,這滔天的業力下來,足夠他們十殿閻羅喝一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