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281章 全球繁榮的根基 文 / 時空寡頭koen

    281章全球繁榮的根基

    帝國現在已經進入了徹底的和平,無論是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都消失了,就連英法百年戰爭這樣的大勢都被終結了(得益於兩國王室的新聯姻關係和蘇格蘭愛爾蘭兩國合併給英國帶去的補償,戰爭被一系列的合約終結了。後面章節將會介紹詳細的內容)整個世界一片和平。外患沒有了自然就要看看內患。帝國有內患嗎?顯然是沒有的。

    國家境內外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麼平穩的運作下去就是政府的唯一追求了,陞官發財就只能慢慢的熬資歷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了,想什麼依靠戰功和政績突出加快陞官發財的速度只能是屬於那些有魄力膽識的強勢人物的辦法,而那些弱勢人物溜鬚拍馬攀龍附鳳的古典時代手段渠道統統都被制度和監督堵住了。

    盛世自然而然的在內外環境十分穩定的情況下出現了,這不僅僅出現在華夏帝國境內,整個世界都迎來了黃金的時代。

    不論是歐洲的幾個「大國」還是赤洲的瑪聯合王國(即將改組為瑪王國,最大的瑪潘土王徹底搞定了其餘城邦的權貴,建立了一套虛封實職的政治體系,偷換概念的讓這些權貴交出地盤的治權和武裝力量,成為各自地盤官和軍官,然後讓出瑪潘的武官員的位置,用富庶的都城吸引胸無大志的權貴前來定居,無恥的抄襲路易十四的大招。然後讓那些不放權的權貴領著財政發放的薪資擔當城市官員,一旦這些官員犯了錯就會失去職務,這意味著中央權力擁有了人事任免權。關鍵在於讓他們交出武裝。職務贖買和薪資發放收買中下層軍官和士兵,煽動被剋扣軍餉士兵殺掉那些反對派和不開眼的軍官,種種措施之後權力就被集中到了可可姆家族手中)和奇穆王國都成為了非常強勁的經濟增長極。

    它們非常占主場優勢地區資源(瑪的熱帶經濟作物、木材、石油,奇穆的硝石、銅礦、銀礦)讓華夏帝國的投資和合作項目取得了遠遠超過境內的投資收益。

    是不是和平的環境就能帶來繁榮呢?加上資源豐富呢?看看以色列吧。

    華夏帝國一直處於擴張狀態的現實讓國人的勞動力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很多投資這些國家和鄰近三級國土的項目獲取超額利潤的根源還是來自這些國家相對於移民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供應。這些國家不僅僅讓不值一的富餘勞動力換區了大量外匯和進口商品,還極大的提高了本國的經濟地位和勞動者技能水平。

    對內對外的大規模單純商品傾銷時代在建國之後打開各國國門僅僅只持續了5、6年就變成了資本輸出和技術出口了。原因很簡單,帝國的急速擴張讓領土超過了世界的大部分面積。全世界所有的貿易市場有80%到90%都是國內貿易額,對外的傾銷僅僅只是為了剪羊毛,實在是剪不了多少羊毛。停留在石器時代的瑪和奇穆與停留在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歐洲與中東盟國能提供多少羊毛呢,一個進入資本主義萌芽的初步工業化的呂宋群島殖民地僅僅依靠出口經濟作物和礦產進口工業機械和日用消費品就能提供這些盟國貿易額的總和。

    帝國對外的商品傾銷很快就讓這些盟國流失了大量貴金屬貨幣,陷入了通貨緊縮的他們幾乎被搾乾了。為了剪更多的羊毛,資本家們自然要大量的投資和建設這些地區的市場。搞起了市場培育。

    事實上穿越眾控制的看得見的手只看到了國內。對國外的事情根本不想投入精力去管。一想到龐大的殖民地經濟就頭大的參議院經濟領域相關的委員會頭頭們根本沒有精力去管這些盟國的事情。第一代的盟國權貴子弟留學已經陸陸續續的回國搞起了試點特區或者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拿著帝國各個公私機構貸款和投資款的帶路黨很快就將國家賣的一乾二淨。

    除了少數的聰明人在帶路的過程中配合密切深受賞識,抓住機會裝滿了自己的腰包,成為了祖國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和第一批新寡頭,其他絕大部分的留學生還是成為了打工仔和買辦。

    舊時空19世紀中期英國經濟學家史丹萊.傑溫斯這樣記述到:「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佈東印度群島。

    穿越眾建立的這個大帝國遠遠超過了這個水準。李基的學生。著名的經濟學家王百川在報紙上寫到『北方的遊牧民族被我們的貿易馴服,老老實實的為我們牧羊養牛。東方的高麗和日本也放下了脆弱的自尊成為了帝國的臣民,成為了職業的漁夫和伐木工;南方的群島和大陸無數的原住民為帝國開闢了品種眾多的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每年輸入本土的蔗糖、香料、橡膠、熱帶水果、棕櫚油、麻料多達百萬噸。古老的中南半島佛國和三藏法師的取經道路上的諸國都成為了帝國的大米、棉花產地,西方的伊斯蘭諸國也因為貿易充斥著帝國的明光輝。只要有海岸線的地方就有帝國公民的身影,只要有港口的國家就能享受帝國貿易帶去的繁榮,殖民地的紅木、象牙、玳瑁、大理石、皮革、裝點著公民的房間,海外領土的翡翠、黃金、白金、白銀、寶石、珍珠充斥著淑女們的梳妝台,盟國的可可、咖啡、甜酒、調味品和山珍海味豐富了民眾的餐桌。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這是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時代。』

    這段話側面顯示了進口的貨物性質都是原材料。有些時候強調海外的繁榮也是為了掩蓋資本輸出和傾銷工業品的遮羞布。只有投資和減少剪刀差。提高貿易夥伴的購買力才能持久的剪羊毛。沒有多少媒體會說本國出口了多少萬的工業品和高精尖設備,這無益於提高國民榮譽感自豪感,反而讓人認識到剪刀差的巨大和剝削程度。

    帝國本土提供資本、技術、工業品、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食品、勞動力、原料、能源、市場的簡單分工就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全球化格局了。

    穿越眾在推動第二次工業化的電氣革命中自然而然的挑

    挑選那些開採成本低的表層油氣田。放棄了那些儲量小、成本高的油氣田。那麼全球采油成本最低的地方自然是海灣地區了,為了支持塞爾柱和薩拉森的石油開採、運輸和提煉能力,穿越眾在海灣地區建立了大量的工程和學校。這些讓當地人致富的工程和學校很快就成為了新興的城市中心和中國城。到處都是中的招牌和路標,幾乎和直布羅陀等免稅港沒什麼區別了。

    這裡的開發也是建立在帝國在建國之初就選定阿拉伯語為第一外語的教育方針結果之上的。這個時空不是21世紀的舊時空,沒有維多利亞女王的日不落殖民帝國的化擴張,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的半個舊大陸世界都是說阿拉伯語的國家和伊斯蘭化的國家。不光塞爾柱、伽色尼、薩拉森三國說阿拉伯語,玄洲(非洲)大陸有一半的地區都通行阿拉伯語。尤其是北部和東部的諸多伊斯蘭化的小國、城邦、部落官方語言都是阿拉伯語。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化共同體,阿拉伯語地區是帝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第二名的梵語區不相伯仲。

    人口密度遠遠大於阿拉伯語地區的梵語區面積只有前者的一半。但是人口相差無幾。孟加拉地區的波羅王國只有塞爾柱王國的十分之一的面積,人口卻高達千萬,比塞爾柱的一半人口還多。兩國對帝國的貿易額卻差不多。

    原因很簡單,波羅王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封建國家。進出口能力有限。就算人口多。只能出口一點糧食和染料之類的農產品,進口一些奢侈品和建材雜貨之類的,也沒什麼購買力和消費力。塞爾柱則是一個新興的前工業化國家,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每年出口大批的石油、羊毛、礦產和進口齊全的工業品讓它的經濟發展很快。來自帝國的大批投資也讓這個國家高速的發展起來,早就超過了波羅王國這個老早就和帝國建立貿易的落後國家了。

    為了遠交近攻,弱化鄰國,讓鄰國的經濟單一化、越來越依賴帝國的貿易是基本國策。而遜尼派的塞爾柱和薩拉森與什葉派的埃及的敵意是天然的軍火銷售和制衡背景。

    只要維持中東的均衡。加上傀儡一樣的所羅門王國的微調,帝國就能像調整砝碼一樣左右天平的狀態。

    至於赤洲大陸那就更不用說了。遍地原住民部落的蠻荒時代非常好搞定,移民潮、淘金潮、殖產興業大潮的衝擊下,人口、武力、凝聚力全方位落後的紅皮土著很快就成為了礦工、農夫、伐木工、僱傭兵和皮草商人學徒了。就是各個部落的酋長也在帝國移民當局的三彈(子彈、銀彈、肉彈,當然這個肉彈不是指女人,而是指相對漁獵明落後的生產力要高得多的城市明生活,頓頓有魚肉餐餐有油鹽的吸引力對於需要靠抽煙解餓的部落是很大的。)攻勢下投降的投降、投靠的投靠、投誠的投誠(打不過的沒辦法的叫投降、打之前就輸誠納貢服管的叫投靠、帶路的有投名狀的叫投誠)。除了瑪和奇穆王國這兩個水平高一點的部落聯盟逃脫了被吞併的命運,其他的部族領地都融入了帝國的版圖。而這兩個幸運的國家則成為了其他部落的樣板和最大的勞動力黑洞,不斷的吸引周邊的部族遷移到境內興辦各種種植園和礦山。

    要知道資本主義的產業規模和漁獵時代的人口密度顯然是不能相適應的,一個波托西礦山就要僱傭數萬礦工,這幾乎是整個安第斯山脈地區精壯勞動力的總和了。為了開發巴塔哥尼亞高地的銀礦和奇穆王國的銅礦硝石礦,整個南赤洲南部的部落精壯幾乎都被集中起來了。

    北赤洲的資源精華幾乎全部都集中海邊地區和大陸邊緣,鸚鵡半島(形狀類似鸚鵡的喙,也就是佛羅里達半島)和的靛藍種植園和鱷魚養殖場非常缺乏勞動力。奴隸貿易的濫觴確是讓帝國無可奈何。沒人販賣黑奴到遙遠的赤洲東海岸,因為玄洲西海岸有大量的勞動機會,不論是種植業還是伐木業都需要很多的本地勞工,跨大西洋運輸奴隸非常虧本。赤洲的奴隸貿易主要是溫帶的部族被熱帶的部族擄掠去種植園,平原的部族被山地的部族擄掠去開礦,帝國的國民基本沒有參與到奴隸貿易中來,因為利潤實在是微薄,風險實在是太大。

    禁止奴隸貿易法對國民涉足人口買賣的處罰重的驚人,一旦被抓住就是永不特赦的無期徒刑或者礦山苦役基本就是死定了。發了財的原住民酋長也會積極的在金盆洗手之後爭取入籍,但是勞動力緊缺的現狀還是無法緩解。很多產業和崗位都是無法用機器代替的,比如收割棕櫚、橡膠、可可、芒果等高等植物種植園的勞動力,一些需要手工的加工業崗位更是如此。

    為了化解北赤洲的東海岸勞工荒,從歐洲引入勞工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方案。總體而言,世界的人口流動代表了世界的發展節奏,越來越多的民眾從鄉村到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從舊大陸到新大陸,越來越多的帝國國民從本土到海外,這種移民大潮伴隨的是消弭爭端,是技術擴散,是市場擴張,是社會升級,是消除失業,是穩定繁榮。

    總而言之,繁榮來自人口的正確流動和高質量的增長。一個獵人學會了用槍代替弓箭,他的家庭就會富裕,一個部落的人口增加到足夠數量,參與到輻射地區的分工當中,就會成為城鎮,就會繁榮起來。這種既重視數量又重視質量的增長才是繁榮的基礎,也是穿越眾總結髮家致富的核心要點。(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