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154章 遞刀子給野離氏復仇 文 / 時空寡頭koen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she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助一人,負擔後勤一人。

    西夏的兵力重點,設置在以興慶府為中心的一個三角線上,以七萬人護衛首都興慶,五萬人鎮守東南的西平府,五萬人駐守西北的賀蘭山。左右兩廂和河南北四條線上也配備了軍隊。其中左廂宥州路五萬人和河南鹽州路五萬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萬人防遼,右廂甘州路三萬人防吐蕃和回鶻。每逢要向西用兵,則從東點集而西,要向東就從西點集而東,在中路就東西都向中集合。

    看上去先進的這種動員體制可以為國家節省巨大的軍費開支,又不失強大的國防力量。但是這個世界沒有永遠完美的制度,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人來執行。沒有軍費就沒有忠誠,自然就更談不上戰鬥力了。號稱精銳的中央直屬軍隊就要一再的拖欠軍餉,更不要說地方的軍司和動員兵了。

    軍費的下降自然引起軍心不穩和戰鬥力下降。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不斷的下降。而地方的漢族地主和黨項人貴族幾乎都被當初**一樣的出租自己的權利和資產搞得和中央財政一樣快破產了。當初高價長期的出租田地和牧場的他們還以為穿越眾下屬的那些出面承租的屬下是門板夾了腦門蠢貨,三四年之後,自己就後悔的要撞牆,大呼自己是腦殘(穿越眾傳播的流行語深入人心)的不在少數。不是誰都能遇見價格革命的。想要毀約又不得不考慮宋國的對手的武力和毀約後果。在猶豫不決中時間過去了10年。

    持續了近十年的經濟戰讓整個西夏的財政幾近崩潰。常年的赤字讓夏國的君臣幾乎每天都在尋找發財的路子。民間的黨項人貴族和各路曾在戰爭中撈到過宋國好處的漢激an們全部都破產了。夏國的皇didu要求降格自己的待遇,對宋稱臣,要求多賜點歲幣渡過難關。

    歷史上西夏犯邊的次數遠遠超過契丹遼國。而且給西北地區造成的損失也要遠遠超過遼國給華北地區造成的損失。按理說北方有旱災或其他災害造成農業牧業減產,引發生存危機,其嚴重程度應該差不多。但是東部的遼國氣候比較濕潤溫和,加上南京道的農業灌溉發達,基本沒有必要搶掠宋國。而西夏就可能比較悲催了,稍有災害就要打草谷來度過饑荒。

    每年,財政窘迫的西夏都要以打草谷的行動來滿足黨項人的需求,堅持傳統的黨項人也積極的支持皇帝的行動,可惜的是早有準備的西北軍隊嚴防死守。穿越眾在西夏的內線策劃的聲勢浩大的元祐8年、10年、12年夏國犯邊行動全部失敗,損失慘重的各路軍馬一擔谷子的收穫都沒拿到手,反而在最後一次的行動中得到了大量的穿越眾在棄守的村鎮中庫房積存的大宋銅錢。

    在各個軍堡和邊境大城碰的頭破血流的西夏軍隊興高采烈的回去之後馬上準備消費,結果夏國境內各地的商業鋪面都宣佈提價20%,而且拒收宋錢,只收辰基錢。結果分發下去的戰利品宋錢接受層層盤剝最後都進了辰基銀行按照苛刻的兌換價換成了辰基錢。三次犯邊的打草谷行動一共得到了800萬貫的巨款,相當於幾十年的歲賜。興高采烈的夏國君臣到頭來一算賬,損失了2萬中央侍衛軍、7萬精銳的擒生軍、20萬雜兵,黨項人底層的有生力量幾乎損失殆盡,收穫的財物只買到了原本380萬貫的物資和糧草。三次侵宋花費的糧草和軍火開支都依賴穿越眾的渠道籌集,花費了最後一點包稅權拍賣所得的200萬貫積蓄。巨大的虧空和損失幾乎將李氏王族最後的一點威信和聲望消耗一空。整個朝堂幾乎亂成一鍋粥。

    每天都有開小差的大臣離開首都興慶,回老家躲避政治地震和即將到來的大清洗。為了鞏固王權,急於找到救命稻草避免王族毀滅的年僅16歲的年輕皇帝李乾順聽信了穿越眾安排的暗子的讒言,開始了舉起屠刀來穩定政局,將反對出征的親宋派大臣和宗室(以黨項人的德行也沒幾個人)流放到西北靠近高昌的荒漠地區。將內部試圖挑戰其地位的宗親都處死了,那些領兵大將要是不寫誓死效忠的文書和交出兵權進入樞密院養老,不放心的李乾順只有讓他們死於賜死的毒酒或白綾。

    各種措施下,雖然暫時穩定了朝廷,但是更加失去了人心。權傾朝野的梁太后基本無法出面。因為家族的兄侄都死在了戰爭中,梁家在軍隊中的話語權急速下降,過去架空皇帝的行為就已經讓自身難保的她活在恐懼中。剛剛結婚的皇后耶律南仙僅僅只是一個耶律延禧賜婚夏主的宗室女,既不是公主,也不是遼國實權宗室出身,在遼國境內也沒有影響力更不要說西夏國內的威信了。皇帝又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幫忙。李乾順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幾乎隨著中央侍衛軍的被殲滅而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在中央侍衛軍和擒生軍的鐵鷂子等精銳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皇帝即使擺脫了梁太后的專權局面也陷入到無人可信無人可用的境地,因此失去威信和軍權的皇帝就漸漸地成為了光桿司令。

    下層黨項人貴族很快就在保存了實力的親宋派大貴族野利氏旗下站好了隊。野利氏當年可是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正宮原配皇后娘家,雖然失勢幾十年,但是還是黨項人諸多大部落中的大族。自從五十年前廢皇后野利氏所生的太子寧令哥在沒藏訛龐的挑唆下殺死父親李元昊;沒藏訛龐隨即以弒逆罪,將太子寧令哥和其母野利氏一併殺死,立妹妹沒藏皇后的兒子、年僅1歲的李諒祚即位之後,野利氏就離開了中央蟄伏於民間。李乾順身為李諒祚的直系孫子向當年的死敵求助不得不說穿越眾的惡趣味十分無聊。

    野利氏事先得到穿越眾的提示,保留實力沒有傾巢出動參與打草谷的掠奪行動,僅僅只是出動了三成的部族私軍,而且在戰爭中偷激an耍滑專門打醬油,淨躲在後面不去衝鋒陷陣。雖然沒有分到戰利品,但是保存了實力。在戰後的諸多國內部族勢力變化中成為了幾乎佔到西夏3成軍力的可以左右朝局的力量。

    內外交困李乾順不得不求助於祖奶奶家族陷害的死敵野利氏。

    在穿越眾的支持下野利氏早就積累了大量財富和軍火,此次重新進入中央掌握大權自然不會再次糊塗的放棄軍權和對朝廷的控制了。家主野利義榮直接借口財政破產大量裁減非嫡系的部隊。在眾多城市的守備部隊和要害部門安插親信族人。排擠當初的政敵和一直以來欺凌野利氏的有朝官族人的部族到了驚人的程度。藉著軍隊中的勢力,打擊異己,收買人心,結黨營私,目中無人,倒行逆施架,空皇帝等等逆臣惡行都做了一遍。

    野利氏出了一口氣也完成了穿越眾的部署。

    黨項人貴族幾乎對李氏默許野利氏倒行逆施的行為失去了信心,大部分貴族都只能在封地苟延殘喘,舔舐著傷口,以待東山再起。可惜穿越眾沒有給他們機會。乘勝追擊是中國的傳統,絕對不會學習草原習氣———撈一票就回家。

    大敗而歸,朝局風雲變幻的半年之後,在西夏對宋求和未果的情況下,養精蓄銳十年的走私集團安保僱傭軍和大宋西北軍在緊隨著宣戰書之後攻入西夏境內,攻佔了夏國邊境的四大軍司的所有要地,在西夏朝廷接到宋朝戰書之後一天內就三面包圍了興慶。夏國朝廷王室倉促之間向北倉皇出逃。

    西北軍在隨後的追擊殲滅戰中俘獲了包括王室所有人和宰輔大臣所有目標人物,夏國被這僅僅持續33天的反擊閃電戰中滅亡了。野利氏功不可沒,安插的帶路黨和黨項內激an幾乎都是直接打開城門,組織民眾夾道歡迎宋軍入城。

    留守興慶監國的野利義榮看著被俘虜的李乾順灰頭土臉的從城門下經過,心中的仇恨終於消散了。

    從今天起,野利義榮就是大宋的夏州節度使,所有俘虜都被押送到東京接受改造和參加獻俘儀式。野利氏雖然不再是夏國的相國和掌權人,但是輕鬆的憑借獻上國土的大功得到了一個大宋世襲的平西侯爵位。

    遼主耶律延禧在李乾順被俘虜時才剛剛收到宋軍進攻西夏的戰報。自顧不暇的遼國境內烽煙四起,哪有精力和時間幫助西夏這個名義上屬國卻屢屢犯境的國家復國?連金國和南京道的叛亂都擺不平的他只有默認了宋國的動作。焦頭爛額的阿果簡直都要學習後世的康王趙構對宋稱臣求和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