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152章 高昌的衰落和中興(下) 文 / 時空寡頭koen

    時間回到張博初到高昌的時候。

    「這裡還是很窮啊,基本都是土做的城牆,但是麻雀內臟到很全!」張博看著這個古老而又滄桑的城市不由得感歎道。

    登高眺望,高昌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佈局可以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總面積約200公頃。外城牆基厚12米,高達11.5米,周長約5公里;夯土築成,夯層厚8—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外圍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馬面。南面有三個城門,其餘三面各有兩個城門。有曲折的甕城。內城在外城中間,城牆全為夯土城,宮城在最北面,外城的北牆就是宮城的北牆,內城的北牆是宮城的南牆。

    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建寺有四百年之久。寺院附近還汗多小作坊和集市。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支提窟),剛剛建成沒多久。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規則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壘,當地叫「可汗堡」。堡內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達十五米的夯築方形塔狀建築物後來知道那是王家寺院的佛塔;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物,是一座仿唐代官衙的宮殿。也就是高昌王的王宮。

    高昌回鶻王國時期,多種宗教並行,王室早期信奉摩尼教,後改信佛教,民眾則大多皈依佛教,同時亦有不少人信奉景教,拜火教、道教、薩滿教亦有信眾。高昌回鶻積極發展與周邊政權的關係,於遼太祖七年(913)入貢於遼。天贊三年(924),遼太祖西征,「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隨後,遼於北庭置監國太師。遼聖宗於北庭築可敦城,屯以重兵,高昌回鶻遂為遼之屬邦(同時也稱臣於宋),遼設高昌大王府以羈縻之。不過,高昌回鶻與宋、遼的這種臣屬關係只是形式上的,而實際上仍保有duli地位。

    大宋的商旅幾乎在過去的百年間,被西夏的黨項人擋在遙遠的東方,基本沒有大型的穩定持續的商業活動,除了少數當地特色產業基本都處於原始的純手工階段。

    高昌回鶻在吐魯番盆地定居以後,其發展起來具有西域的特點的綠洲灌溉農業、畜牧業以及手工業的生產,都已基本上擺脫了過去在漠北時期以遊牧為主的內容。

    在農業生產上,放棄過去在漠北草原上的遊牧生活而以經營定居的農業為主,地產五穀,產葡萄酒,在種植棉花並織成布方面有長遠的傳統,梧桐的樹脂稱為梧桐淚,可做藥用及工業上金屬的焊劑。在農業上利用水力,引導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園,造作水佑磑即水磨,便於糧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駱駝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業。這種分散落後的農業根本無法養活太多的人口,整個高昌的農業用地也不過100萬畝,大部分都是產量很低的沙化鹽鹼化的漠土、綠洲土。其中80%都只能用來放牧。北方水草豐美的草原基本都屬於擁有較強實力的少數民族部落。因為生產力的落後,後世烏魯木齊天山北面一代的草原和森林也少有人煙。因此面積超過大宋六分之一的高昌,其農業只能養活四百萬不到的人口。

    在手工業上,絲織品有兜羅、錦、紵絲、熟綾。棉、毛織品有斜褐、白布、繡文花蕊布。礦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種氯化鈉,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鐵製品中,回鶻人已有鑌鐵即鋼,回鶻人手工業操作的各種器械,許多得用鋼鐵才能製成。雖然高昌的商品種類繁多,接近千種商品,但是只有很少的國產貨。大部分的金屬製品和文化用品都是進口的。尤其是消費量巨大的礦石需要從遼國和西夏進口。

    在商業上,從其和東方商業的往來頻仍可以看出商業之發達。回鶻人多到遼南京做買賣,善於鑒別珍寶。也常到遼上京進行貿易,遼朝特別在上京南城設立」回鶻營「作為居留地。與五代、北宋也進行貿易。向宋的洛陽、開封源源不絕地輸送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豐八年(1085)將戰馬約240匹送抵開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項,後周廣順元年(951),一次運到開封的就達1329段,(數量也就一車皮,還不夠百萬人口的東京城一天的消費量)這也說明當時內地植棉業還很不發達和高昌的產能有限。這種商業僅僅只是偶然的上層奢侈品貿易和小批量走私貿易。

    大部分的高昌民眾都是漢人,雖然官方語言和文字是回鶻文,但是基層信仰的漢族傳統文化風俗和佛教對高層的影響也日益加深。遼國和高昌其他鄰國都對這個回鶻人建立的政權十分糾結。

    吐蕃是一盤散沙,沒有實力佔領除了高原之外的領地。西夏和遼國的核心地盤距離西州回鶻又很遠(其核心地區距離邊境有幾千里了),其落後的交通和通訊條件能維持現有的與高昌的邊界線已經實屬不易。黑汗和早年被黑汗吞併的于闐和高昌的國力彼此彼此。當黑汗百年前佔領于闐勢力大漲之後,高昌就開始慢慢的不敵黑汗的侵襲,邊境開始一點點後退。

    好在50年前黑汗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部和高昌接壤的東喀喇汗國和西喀喇汗國打生打死,互相奈何不了對方,局勢開始穩定下來。西喀喇汗國成為了塞爾柱突厥王朝的附庸。東喀喇汗也名義上臣服於塞爾柱。邊境戰爭基本停息了。

    當張博來到高昌時,西域地區基本進入和平時代,和三師兄的遼國相比更加安全。成為高昌王的座上賓之後,張博提出了一個沒有高昌人能拒絕的的計劃。以每年進貢大宋三百萬貫的葡萄酒和玉石原礦等特產就可以和打通商路的青海地區貿易所有需要的商品。任何商品都應有盡有敞開供應。而且大宋回定期採購價值至少800萬貫的高昌特產(諸如果干、蜜餞、羊絨、皮草、皮革製品、金銀製品、玉石)。支付的錢幣足以讓高昌的地主們高興了,畢竟精美的宋錢(或辰基錢)在所有亞洲國家都是硬通貨。

    這個優惠的貿易政策還是張博看在高昌擁有海量礦產和資源的前提下,和北方礦業合作推出的一個貿易促進計劃。畢竟完成任務需要很多錢。貿易利潤的部分分流和北方礦業的分紅也很可觀。信仰佛教的古國高昌在給穿越眾和張博的映像上要遠遠強於強盜習氣的西夏扶植高昌也符合穿越眾未來的西方戰略。富裕繁榮的高昌也是進擊黑汗和西夏的一個重要盟友。

    在李基看過張博的報告之後決定將這個唯一漢族占主體的鄰國(吐蕃和黃頭回鶻臣服之後就與大宋接壤)定位為戰略合作夥伴,是唯一的平等盟友,(其他鄰國都是殖民地)也是未來防止西遼出現的一個重要部署。

    元祐11年的統計顯示,高昌的物價經過和湟水谷地的青唐城大宗貿易下降了一半。貿易和技術的進步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和進口替代革命已經深深的影響了高昌。短短兩年的時間裡,高昌的耕地就達到200萬畝,翻了一倍。糧食產量在引進的新品種的作用下提高了5倍。初步實現了溫飽和糧食出口的目標。

    富裕起來的高昌開始擴建王家寺院和興辦張博力薦高昌大學,高薪聘請各地賢者前來講學。第一次被大宋雄厚的國力震驚的高昌王親自前往東京朝貢。這一行動也讓大宋朝廷和穿越眾十分滿意,張博成為了遠遠超越師兄們的新星。

    通過大搞外交,高昌王在張博的指點下從東京搞到了大量的醫藥、建築人才,讓這些高薪聘請的人才到高昌幫助建立完整的醫療和道路、農業灌溉體系。

    這種自己造血的要求也讓穿越眾對張博的格局有了新的認識。相比師兄們不斷要求撥款和輸血的行為,張博儼然是穿越眾眼中的同類人。雖然師兄們的做法也會在後期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戰略優勢,但是前期投入的巨大(基建、築城、建碼頭港口都是投資大見效慢的)和少的的可憐的貿易收入在張博的直接走國家層面大搞互補xing大宗外貿的格局面前就黯然失色了。

    同樣都是搞商品傾銷、資源掠奪、市場佔領,同樣都是搞基建,同樣都是搞同化教育培養親華派,同樣都是搞扶植代理人和買辦階級,張博就是做的更省事,代價更低。這樣一來自然讓穿越眾青眼有加。

    張博還通過大搞宣傳,在高昌各地的城市巡迴開法會,宣傳漢地的禪宗佛法,進行佛教知識普及活動,同時開展慈善性質的賑濟活動。高昌的各地都開始流傳張博的溢美之詞,將張博吹得的神乎其神,彷彿擁有無數錢財分給窮人的財神和佛法高深的醫療之神。實際上就是使用了拆遷還建的那一套,讓棚戶區的居民住進磚房,讓地皮升值產生的資本貸款給窮人找到工作。大量的就業缺口就在高昌經濟起飛之後出現了。至於醫術不過是廉價的供應沙漠地區最常見的預防中暑和解熱毒的中成藥或藥水造成的誤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