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六十九章 仁政就是理由 文 / 時空寡頭koen

    錢不夠花的zhengfu要怎麼辦?這個問題要是問工業革命之前的任何人,開源答案只有兩個,一個是加稅,一個是往鑄幣中添加賤金屬。任何zhengfu企圖節流的辦法都是無一例外的失敗了,不論古今中外的任何雄才大略的君主或者改革家試圖節流都會遭到遠比開源大百倍的阻力。

    這些阻力不是來自於**和大臣等既得利益群體就是內外交困的現實。皇帝本人和女人不能受委屈,上至太皇太后以及一大堆長輩太皇太妃、太后和太妃、皇后和皇妃,下至難以統計的宮女和眾多服務**事物內侍人員,無一不是消耗錢糧的大戶。這是不可能削減的的固定開支,和日益龐大的皇親國戚、龍子龍孫階層所需要的開支一樣只能多不能少。隨著時間的流轉,增加的還有越來越多的官和吏,這些人員只能隨著科舉和國家發展越來越多。加上宋代明顯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濫恩浩賞,准許官員恩蔭子弟和大量收買人心所消耗的國庫。抵禦內外敵人所必須的軍費更是不能剋扣,這關係到王朝命脈和國祚。因此能夠剋扣的開支只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非經常性項目,比如公共事務和社會福利等領域的開支。

    在穿越眾眼中,趙宋的國祚沒有什麼重要性,重要的是民族命運和自己的發展不能收到威脅,就連一點點干擾也最好不要出現。

    稅制改革就是一個龐大計劃中關鍵的一步,貨幣稅的普及可以極大的促進市場經濟的進程。所有的勞動力都要參與到穿越眾掌握的全國市場中來交換交稅所需的貨幣,這可以釋放巨量的生產力和商品到流通領域和穿越眾控制的貿易網絡中來。

    與此同時,穿越眾能夠以防止谷賤傷農和大戶避稅的借口,掌握國家戰略儲備系統和物價。各地的實物產出要想交換到錢幣交稅就要按照zhengfu制定的平准價,賣給辰基集團。一般來說,辰基集團的收購價一年的基本不會改變,所有的商品價格標價曲線幾乎保持成一條沒有波動的水平直線。借助zhengfu稅收渠道,推進辰基集團的商業網絡和金融網絡,辰基集團大量的貨幣就像大海一樣,可以容納海量的商品和服務。所有的借口都被排除了。實物稅改貨幣稅損害的僅僅只是低級官吏增加收入,借口鼠雀耗、倉儲費、火耗等等加派雜捐的機會。這些貪官的反對和阻撓將會被好大喜功的太皇太后和希望名垂千古的相公們粉碎。辰基集團許諾,實物稅改貨幣稅導致的所有稅收減少部分將由辰基集團以地方包稅權撲買的形式補足。

    原本把持各地包稅權的地方豪強,凡是不聽話的、暗地裡給辰基集團下絆子的、拒絕投靠辰基集團且形成影響力的,都被剝奪了包稅權。因為沒人可以在包稅權拍賣會上搶過財大氣粗的辰基集團,很多地方的包稅權的包稅期限有一年、三年改為五年、十年,而且稅收要一次性付清,全部都要用zhengfu衙門認可的現金和信用票據。手中餘錢不多的大地主們,很多都在這個辰基集團人為創造的門檻前被摔下馬來。財力雄厚的特大地主和世家豪門也吃不消自己家鄉十年稅款一次性繳清的壓力,紛紛咬牙切齒的到辰基銀行辦理土地抵押貸款和緊急低價買地籌款競標。

    擁有海量存款和自有資金的辰基集團自然不會需要在乎幾個大戶的緊急提款和小小的擠兌伎倆。隨便開出幾張商業票據就能抵上豪強大戶搜刮地窖和箱底湊起來的現金。這個時候信用體系就體現出威力了,zhengfu認可的信用票據就等同於現金。

    通過全國各地的爭奪,辰基集團將全國各地的農業稅收順利的提高了20%以上,初步完成了劉欣的增加大宋帝國財政的計劃。簡而言之,辰基集團和相公們裡應外合的設置門檻哄抬包稅權價格,將所有損失轉移給地方豪門,同時還教訓了不聽話的豪強,在民眾眼中建立了無比堅挺的辰基集團財大氣粗、勢力雄厚、富可比王侯的形象。

    太皇太后聽到稅收增加,解決了朝廷的燃眉之急的好消息之後,高興的連連賞賜眾多出力的大臣,就連幕後沒怎麼露面的劉欣都混到一個通議大夫的虛銜。至於增加包稅的成本,辰基集團和合作夥伴們的辦法多得是,那些勉強續簽包稅權的豪強就沒有那麼好命了。

    辰基集團和合作夥伴可以通過增加包稅權區域的農民收入來化解稅收成本。比如轉為種植經濟作物和高產良種,穩定的價格統一收購農副產品深加工賺取利潤填平虧損的包稅價和實收稅款的差價。那些沒有辰基支持甚至是反對的豪強不得不忍受巨大的虧損和聲望上的打擊。此消彼長之下,自然是辰基集團大獲全勝。

    至於千古未有的仁政,遠超三代之治的德政,被辰基報業和所有宣傳機器包裝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廢除勞役政策提議第一人的帽子也被戴在辰基集團大力培養的官場老人元祐三年狀元李常寧頭上。要不是李基特意送了特效藥給他,救了他一命,這個大器晚成的老狀元差點在中狀元的當年病死於簽書鎮海軍節度判官的任上。為了培養這個十分看好的儲備高官苗子,李基不斷的送政績給他。現在已經是戶部員外郎的他足以承擔這一重大歷史使命了。53歲的老資格也足以憑借這一個足以名垂千古的不世之功升到戶部尚書的高位了。

    廢除人頭稅的提議則被擱置,原因就是太皇太后不想一個人全部都佔了,這個改革,她準備留到哲宗親政之後在推進,給哲宗一個機會收買民心。當然趙煦還沒死,沒人叫他的廟號。皇帝還是皇帝。穿越眾自己人開會還是叫趙煦或哲宗,沒人會習慣稱呼一個沒有親政的皇帝為陛下或官家。在其他人面前,穿越眾稱呼趙熙還是今上、天子等口語。

    皇帝知道太皇太后對這個政策的安排十分感到歉疚和不滿,心想這等仁政不應該留給自己邀買人心,應該盡早推行惠及天下百姓。自己雖然是皇帝,但是一點權力都沒有,這樣的好政策都不能推行。對百姓的歉疚和太皇太后的不滿大大的加深了,絲毫沒有看到太皇太后對他的關愛和設想。

    穿越眾一邊大吹特吹實物稅改貨幣稅和廢除勞役的好處,一邊安排協調受到損失的大官僚們的生意和田產增收。劉蛟一直關切的皇帝的思想動態也反應到李基案頭。竊聽器和內線的情報已經清楚的告訴穿越眾帝后之爭壓倒了新舊兩黨的爭執。後黨就是舊黨,帝黨就是新黨的劃分早就不符合實際了。為保持自己的安全,李基決定啟動皇帝養成計劃。將仁的定義灌輸給皇帝的老師----呂公著、蘇軾等人。

    李基為了從根本上動搖封建主的落後思想,盜版了朱熹的做法,用強有力的出版體系宣傳他寫的四書注,增加的《大學》和《中庸》被抬到《論語》和《孟子》的高度,《禮記》、《春秋》、《詩經》、《周易》、《尚書》都被意圖建立自己需要的思想體系的穿越眾重新編纂註解了。圍繞什麼是仁展開了大討論。

    蘇軾對穿越眾的舉動很支持,對所有有疑問的官員和學生解釋原由。仁政的實現的預期讓所有收了顧問費的權臣不遺餘力的支持。以前的黨爭奪權勾心鬥角在實現儒家至高理想的面前都是浮雲,物質需求滿足之後,更高級的自我實現yu將權力yu壓制的幾乎想不起來了。

    一個廢除勞役的改革就讓他們看到了以前歷朝歷代都沒人看到的一條新路子。改革不再是新瓶裝舊酒的集權手段和文字遊戲,也不是權力再分配的利益鬥爭,而是的確可以惠及絕大多數人的仁政。這個事實擺在所有高官眼前,這就是讀聖賢書長大的官僚支持穿越眾最根本的理由。顧問費反而只是一塊敲門磚和小禮物而已,哪個相公會因為幾十萬貫的年收入,出賣自己的人格和理想?潤滑劑再多也不可能讓齒輪反過來轉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