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三十四章 傳媒帝國(中) 文 / 時空寡頭koen

    汴京,這個擁有無數財富的畸形繁華大都市gdp有三分之一來自於軍隊和官員的消費,三分之一來自於市井富裕工商業主的消費,三分之一來自於外來商旅的消費。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全世界最大的純消費型城市。沒有大規模的工業和生產xing行業,幾乎所有的消費品都是從其他州府運輸到開封城裡。而這一切物資的購買力基本上從源頭說都來自於大宋帝國的財政開支。

    也就是說開封的繁榮是建立在作為首都的基礎上的。並不是依靠交通便利、礦產資源、軍事要害、農業發達等等傳統因素吸引眾多的人口聚集形成的超級都市。因此這個城市的繁榮異常的脆弱,每當行政中心遷出開封就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口流失,這也是華夏幾千年財富分配模式的慣例。

    而作為消費的主力軍和根源的軍隊和官員及其家屬親友就佔據開封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單禁軍就有八十萬之多,就算吃空餉達到一半也有四十萬,加上數千官吏及其家屬僕從,起碼有八十萬。開封人口最多的時候有150萬到170萬,加上城外的衛星村鎮以及流動人口起碼200萬。這麼多人口在識字率達到10%的情況下就有20萬,何況識字率起碼80%的首都。即使這識字的人口中只有10%買報紙,一天報紙銷量就有16萬份。所以售價只有3文錢的汴梁民報、東京週報、開封府時報這三份辰基集團控股的主流報社起碼可以覆蓋200萬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他的期刊雜誌都是依附於報紙發行的專業分工極強的月刊,比如奢侈品廣告集大成的高競主編的《名品》雜誌,錢進主編的《格物》期刊,周立堅主編的《點金》期刊。這些精美的銅版紙印刷的高檔貨一般都是接受訂單,一出廠就有專人送到客戶家裡或指定地點。這些高檔貨每年都可以產生十萬貫以上的收益。

    所有的報紙都直接抄襲了現代版面和風格,中縫都是小廣告,什麼尋人啟事、靈丹妙藥、促銷活動、開業酬賓應有盡有。一水的16版標準排版。一二三四都是時政要聞,五六都是評論,其他的版面就體現各個報紙的特色了,經濟、文化、社會、軍事、政治、廣告、競技比賽等等各有不同的比重。

    付得起價錢的大商戶花個幾百上千貫買上一版做廣告也是可以的,但是元祐四年一個都沒有。原因就是財大氣粗的辰基集團用不著自我吹噓浪費版面做廣告,有錢有勢的老牌商戶也用不著廣告,新開張的和需要擴張升級的中小商戶捨不得出這筆巨款。

    情急之下,趙守忠手下的汴梁民報廣告主管和一家相熟的肉食鋪子訂立合約,50貫的整版面廣告費用由自己代為預付,要是打出廣告以後三十天內該鋪子的營業額沒有增長五百貫,這個廣告算是不要錢,要是超過五百貫就要支付他50貫費用。如果超過八百貫每增加一貫分成給他30文為期一年。

    結果自然鋪子是一炮而紅,第二天全汴京都知道了這個鋪子,來買肉食的客人都排隊排出三條街去了。當天準備不足的曹記熟肉鋪開張半個時辰就賣光了四天的存貨被迫關門歇業。這種標王的威力才擴散開來廣為人知。早有準備的趙守忠立馬提價,原本要價50貫的整版廣告費用提高到150貫,足足提價三倍,而且規定十天才能出一次整版廣告。

    最令街頭巷尾的三姑六婆憤恨的事情就是報紙搶了她們的飯碗。原因就是文化版面的破除迷信,揭露騙術的內容讓很多靠行騙為生女子混不下去。正規化的打廣告的中介機構因為客流增加收費也開始下降,打不起廣告的牙婆、媒婆要麼轉行,要麼收編進通過專業分工的中介機構混飯吃。至於藥婆和穩婆也因為保健專欄的出現而失去絕大部分的客戶難以為繼,只能被高競開設的醫院收編了。

    穿越眾同意趙守忠刊印足以永垂不朽的《趙守忠詩集》《趙守忠詞集》、《趙守忠文選》、《西遊記長篇連載》《長生殿連載》《西廂記連載》《聊齋異志連載》《三國演義連載》《新列國志》《論語疏證》《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等後世名著來擴大民間知名度和建立聲望系統。基本都是理工男的穿越眾對熱愛的時代背景總是很難融入,只有沉浸在科研和教學中才能心平氣和的生活。不然讓自己的短處爆露出來不僅僅不利於樹立形象,還會出現難堪的局面。

    穿越眾之中只要有個別人擔起文化和國學大師的擔子,其他人也樂得清閒。像趙守忠這種人才不人盡其用就是浪費。其他人如果抄襲後世名著可能會在學生們面前穿幫,趙守忠的功底和水平起碼可以應付一下。

    除了抄襲工作,另一大揚名的手段就是編字典。早在穿越眾建立書院的時候,準備工作就已經完成,一直沒有刊印出版的原因無非是時機未到。當傳媒集團的攤子鋪好,學會開封話這種『國語』拼音方法的師範類學生足夠多後,和蘇軾范純仁等文豪宰輔的溝通統一之後,全國統一發行。被蘇軾賜名的《華夏字典》厚度和後世《新華字典》差不多,但要大三倍。當趙守忠的名字和蘇軾一樣通過這本字典嵌入歷史時,趙守忠在密室中懺悔了一天一夜。李基還調侃他,說自己本以為趙守忠最多因為抄襲剽竊內疚一個小時就會恢復,沒想到他還是個有節操的真漢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