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偉大的都江堰 文 / 時空寡頭koen

    電氣化革命前的人類社會沒有一個人造物產生的利潤和效益能夠和都江堰相比,它是唯一一個持續正常使用過兩千年的基礎設施,每年因為都江堰的貢獻,成都平原可以產出養活幾百萬人口的糧食,消滅了千百次的水災和旱災。

    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是公元前257年前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兒子率人修建的,他採用因地制宜的水利疏導方案,巧妙解決了成都平原旱澇兩季的用水平衡問題,更值得尊敬的是在建成2ooo多年後的今天,都江堰依然在為炎黃子孫造福。最保守的估計,都江堰產生的效益起碼有多累積養活了2億人,為古代社會的糧價物價穩定作出的貢獻起碼相當於累積5o億貫的作用,其他的間接作用和效益不下3oo億貫。古今中外有那個同規模的工程能和這個工程相比?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分別是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魚嘴把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由於內江河道深而窄,外江河道淺而寬,在枯水季水量小時會有六成水進入內江灌溉成都平原,洪水季則有六成水從外江洩走,這就是「四六分水」;洪水很大時,流入內江過程中會被寶瓶口的瓶頸限制住,水位一高過飛沙堰頂就會帶著沙石從堰頂和分水槽進入外江,起到洩洪的作用;飛沙堰位於彎道處,利用離心力可以把沙石甩到外江,減少內江河道的泥沙沉積,只要在枯水期定期清淤即可。只有充分瞭解當地的水文和地理情況才能做出如此巧妙地設計,成都平原也由此富饒起來。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這個詞「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本朝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你們猜猜都江堰現在灌溉面積有多少?成都平原的面積有多少?未來最大灌溉面積有多少?糧食和經濟作物總產值最高可以達到多少?猜對了我個人獎他1%的辰基集團公司核心母公司,就是這個書院的股份。如果沒有人猜對這四個問題的答案,就選最接近的人去擔任我們新成立的成都府路辰基分公司當一段時間主管。可以搶答,限時2分鐘。」李基面帶猥瑣的說完就開始看表計時。

    為了答對問題,聽到這個好消息的穿越眾興奮的開始絞盡腦汁的回憶很久之前的全國資源開方案佈局會議上的細節。每個人都清楚,核心公司1%的股份在六十年後的價值絕對可以過華夏石油2o12年的市值。至於到天府之國去當主管更是一件有利的差事,不僅有豐厚的津貼和獎勵,分公司的股份去的人也可以多佔一點。更重要的是工作會比總部輕鬆很多,多餘的時間可以用來滿足人生大事的準備和需求。

    趙守忠搶答到「現有灌溉面積2o萬公頃,總面積7o萬公頃,最大灌區67萬公頃。按辰基錢計價農業總產值可以達到3oo億。」

    「你怎麼知道的,這些數字都還沒有根據啊?」劉欣反應過來。

    「還有沒有回答的?」李基問到。

    「我知道,沒有改擴建前的都江堰體系僅僅能灌溉3oo萬畝水田,也就是2o萬公頃,不過成都平原的面積不是7o萬公頃,而是229萬公頃,7o萬公頃的知識沱江、岷江沖積扇平原,按辰基錢計價不夠準確,因為辰基錢主要是通用與高級商品的購買,不是大宗商品的結算貨幣,雖然從對基本消費品的購買力平價計算,1o元辰基錢約等於1貫銅錢,但是存在很大的波動和誤差。如果按照我們的生產力,整個四川的糧食產量應該可以達到來這裡前的3oo億公斤的一半,也就是15o億,經過深加工和加上經濟作物的產值,應該可以達到2oo億辰基錢。不過這個數字的水分還是太大。」

    「孫昌說的很對,就是他了,時間到了,還是有心人佔便宜,不愧是農學院的院長啊。」李基拍著孫昌的肩膀說道。

    「我們的新產品,防滲灌溉用水泥和土化肥可以大展拳腳了。孫昌去成都府可以大量購買荒地和比較差的便宜土地,順便把這些我標出重點記號的土地和山頭買下來,這些都是未來的寶地。可以建造工廠和特種種苗基地。」

    錢進突然想起自己讓學生設計出的新式現代棉花紡織機械面臨沒有原料的窘境,就開始算起紡織機械的各個數據來。「老孫,你能不能在水熱條件比較適合的四川盆地北部推廣一下去年帶來的細絨棉啊,雖然我們帶來的不少現代作物都是基因科技改良過的高產抗病蟲逆天品種,但是架不住雜交和與同種古代種的同化,所以我們搞水利還要利用大量的機械去開闢足夠的不易被影響的種苗試驗田來避免本土古代種的同化。我們生產的半人力過渡型號農機不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還不足以取代所有的封建農業勞動力現有的模式。因此產銷種子就是一個重點工作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