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四百六十八章 嚴重的土地兼併 文 / 排雲掌

    「什麼,強令百姓種糧?」

    吳可這主意一出,頓時讓一干隸屬於兩江總督衙門的官員炸了鍋。

    「大人萬萬不可啊!」

    「為何不可?」輕鬆搞定了『大煙稅』,單單常州城裡每月便因此多出上千兩入帳,吳可自然想再接再厲。

    「種植煙土之利遠比種植糧食之利要高,恐煙農不會答應!」

    「哼,既然種糧之利不如種煙之利,那咱就提高種糧之利好了!」

    吳可毫不客氣說道,自有一股威風霸道。

    「不知大人如何提高種糧之利?」

    吳可上任已快一年時間,下面官員早就摸清了他的脾性,知道在談工事之時吳大總督最喜各抒己見,所以官員們倒也跟吳可有來有往說得熱鬧。

    「不過提高官府收糧之價而已!」

    吳可淡然一笑,對此卻是早有準備。

    「這樣不好吧,江蘇乃魚米之鄉每年產糧甚多,衙門每年支出要大上不少!」

    「哼,誰我我要全部包攬了!」

    吳可冷笑連連:「江蘇魚米之鄉不假,可大多良田都落入權貴之手,百姓手裡的田地不是中等就是薄地,就是有良田也小得很,一年又能有多少進項?」

    「我只高價收尋常百姓家里餘糧,那些權貴之家的收成想都不用想!」說著大手一擺做嫌棄狀。

    「這個,恐日後有能鬧事!」

    「哼哼,他們如果在自家鬧事也就罷了,要是膽敢折騰得過份了,老爺不捕會跟他們客氣!」

    吳可眼中冷芒閃爍心堅如鐵,裂嘴輕笑冷酷道:「誰要是敢胡亂蹦達,老子就給他按個通匪大罪收拾了去!」

    堂下官員一陣無語,吳可都說得這麼狠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都是動搖統治根基之大害,江蘇此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作為赫赫有名的魚米之鄉,自然引來眾多權貴豪富大肆圈地,隨著時間流逝土地越來越集中,失去土地的流民卻是越來越眾。

    遙想當年清軍入關以後,為了發展社會經濟,增加稅賦收入,穩定社會秩序,實行了以「法明」、「圈地令」、「獎勵墾荒」為主的土地政策。

    這些土地政策的推行極大地擴充了滿清貴族和八旗子弟的土地財富,使清初的土地耕地面積逐年增長,有利於清初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並對「康乾盛世」的出現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可是情況到了現在,土地兼併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

    首先,一開始是地主階級和大旗權貴瘋狂搶掠自耕農的土地,使農民淪為佃農為其做牛做馬。

    一方面,皇室、王公、八旗貴族、大地主們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掠奪土地。

    八旗王公貴族在京畿附近有大量田莊,之後又在各地廣占莊田,一代一代地圈占。

    這些特權階級所擁有的田地,占田竟達全國耕地的六分之一還多。

    另一方面,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紳也在瘋狂搶掠農民的土地。

    到了清中晚期至上而下的土地兼併狂潮使全國9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地主階級和八旗權貴手中,而相對立的,是90%以上的人口淪為佃農和一無所有的流民,有田者十分之一,為人佃者十分之九,說的就是這種境況。

    伴隨而來的是租糧奇高,江南一畝之收三分之二要交給地主,加上各種差役、賦稅,逼得佃農只有選擇逃亡。

    清朝開國時,因土地大量拋荒幾乎自由民人人家裡都有田地,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可到了眼下土地兼併已到了不可收拾之地步,四處流民四起起義不斷,朝廷疲於應付卻是越剿越多。

    而因為各種內憂外困,朝廷缺錢就要不斷增加捐稅,這些負擔就全都被地主階級和八旗老爺們轉嫁到佃農身上,這就加速了農民的破產和土地兼併的進程,佃農不堪重負而逃亡,自耕農為活命出賣土地,至使流民隊伍不斷擴大。

    大量自耕農的消失,又直接導致小手工業者的破產。因為大多數手工業者生產的產品是面對普通農民的需要而生產的。由於土地兼併,90%以上的人口變成佃農,交了地租所剩無幾,也就喪失了購買力,手工業者的產品也就失去了銷售對象。

    當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佃農的時候,就會直接導致手工業者的作坊,工場破產倒閉,加入流民的大軍。

    當整個地主階級和八旗老爺們把下層勞動人民剝奪的一乾二淨以後,接下來,大地主大商人開始對中小地主和小商人實施剝奪。

    在清朝,大小地主和八旗老爺們都兼兼營一些店舖、牙行、鹽酤、煤灰窯以及一些手工作坊、工場等工商業。

    當土地兼併瘋狂進行時,普通百姓陷入絕對貧困,貧困人口佔絕對數量時,整個社會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價值上無法實現,因為佃農交完地租所剩無幾,雇工連吃飽肚子都不可能。

    地主和不少八旗權貴要靠佃戶養活,工商業的經營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期間由於土地兼併,普通百姓又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口卻在艱難困苦中增長十分

    分緩慢!

    清朝中期以後,瘋狂的土地兼併和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造成農民生存環境的急劇惡化。

    而地主階級和八旗權貴為了保證自己的勞動力需求,又有各地戰亂四起開始組織民團武裝,任意魚肉佃農。

    到眼下,很多地方的佃農事實上已經淪為農奴一流,八旗權貴豪紳地主在自己的領地上私設公堂、格殺莊佃、吊拷租戶已無所顧忌。

    至乾隆後期以來,田連阡陌的大地主遍佈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紳的莊田橫跨州縣。

    大貪官和珅家的田產佔了半個保定,三朝元老張廷玉家的土地橫連幾縣,安陽的一家大地主在中原幾省佔地,就連太平天國還未失敗,湘軍上下便狠狠發了一筆戰爭財,到處奪買土地。

    而地主們為了強化他們對農民的統治,紛紛在自己的莊田內築寨子,砌城牆,設立武裝,私設公堂,地主階級的宅第變成欺壓佃農的堡壘,地主的土地變成了佃農的地獄。

    這一輪土地兼併延續的時間很長,不因列強侵入中國而受到影響,不因太平天國的出現而受到警告。

    90%以上的土地掌握在人口不到10%的地主手中,他們佔有了大部的農業勞動成果,而90%以上的勞動人民除了餬口,幾乎沒有了什麼消費能力。

    在此時,農家的幾雙碗筷要用幾代人,農民家裡,冬天的棉衣到了夏天抽去內裡的棉花就是單衣,和珅家的佃戶夫妻倆只一條褲子不是戲說,那是真的!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手工業者的產品賣給誰去?

    沒辦法,清中晚期手工業者的產品只好出口,朝廷有限地放開海禁,同時又規定了海船的大小,那是無奈之舉。

    由於國內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使雇工的價格極低,清朝的商人靠廉價勞動力得來的產品在海外具有價格上的優勢,英國東印度公司生產的茶葉不是中國茶葉的對手,英國人的機織布也敗在中國手工織的老粗布手裡。

    即使沒有鴉,片戰爭,大清的資本主義也不會很快發展起來,因為土地兼併不斷給大商人的工場,作坊輸入廉價勞動力,他們無需進行生產工具和工藝的改進就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工商業者根本就沒有快速進入資本主義的動力。

    就是吳可和手下弟兄,不也趁著淮南連年戰亂,土地大量拋荒之機又是接收無主之地,又是趁部隊訓練之時開荒獲得大量土地,成為安徽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官僚地主。

    不過好在鄉勇隊上下大多出身貧苦,對旗下佃農條件優良,加上他們的天地又不需繳納高昂田租,故此倒是活人無數倍受稱讚。

    當然了,江蘇情況與安徽淮北地區完全不同,這裡的土地兼併情況嚴重到了極點,百分之九十以上田地都是屬於大地主大商人的,至於自耕農的數量和佔地面積實在少得可憐。

    吳可要照顧的自然是這些可憐的自耕農,以政策的方式引導他們放棄煙土種植,改而種植正常的稻穀還有一些傳統經濟作物。

    此時正值亂世,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糧食自是不嫌多只嫌少的。

    「單單提高趕赴收購糧價,恐怕還不足以讓治下百姓改種糧食吧?」

    又有官員提出不同意見。

    「這個好說!」

    吳可輕輕一笑說道:「加大工程部隊的規模和數量,以後招人除了流民之外主要集中在這些有田地的百姓家中,就不信吸引不了他們改變主意!」

    這招夠毒,不要說自家有地的自耕農,估計就是那些租種地主家田地的佃戶都會心動,不顧一切的做出好的改變。

    「可要是那麼地主鄉紳們執意要種大煙,佃戶們拗不過他們只能種植大煙呢?」

    「哼,真要遇到這樣的事兒!」

    吳可眼中冷黃閃爍:「我自有辦法料理了他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