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二十九章 情勢 文 / 排雲掌
先說說兩江的情況……
因為吳可的個人原因和外部因素,他最關注的自然是江蘇和安徽兩地狀況,至於江西還是那句話,有湘軍在他沒法深度控制。
江蘇的情況不能說好也說不上太壞,蘇南精華地區因為連年戰亂破壞嚴重,人員損失倒還在其次最要命的是龐大的經濟損失。
自古以來都是天下繁盛之地的揚州,不說毀於戰火但也民生凋敝。眼下更是因為吳可堅壁清野的舉措,而顯得更加殘破蕭條。
受戰火影響的不僅僅只有揚州,附近的鎮江跟常州也沒討到好去,因為站灤原因經濟都受損嚴重,不說替兩江提供充足稅收,還要兩江總督衙門時不時的幫扶救濟一把,情況可不怎麼樂觀。
更不要說江蘇核心精華的金陵城被佔,不說政治軍事方面的損失有多巨大,單單經濟上的損失就足夠讓咸豐帝好不心痛。
只能說幸好蘇南的底子好,沒了揚州還有蘇州,沒了金陵還有上海,富商大賈不說多如牛毛那也是不缺的,商業流通雖受不小影響但也因為大軍雲集的緣故便得格外繁盛,能夠提供的財稅依舊不容小覷。
蘇北之的情況比蘇南要好不少,因為與淮北之地接壤加上太平軍的戰略重心不在這面,使得蘇北地區沒有受到多少戰亂波及民生凋敝。
當然這好個是相對蘇南的混亂而言,蘇北本就不是什麼繁華富饒之地,要不是旁邊的淮北發展得好,又有超強實力震懾金陵太平軍不敢妄動,只怕現在的蘇北已經完全落入太平軍之手。
受到淮北的影響,蘇北的情況商業氛圍還算可以,蘇北重鎮徐州更是坐擁重兵對金陵不大不小也是個威脅。
之前吳可還只是安徽提督,雖然兼顧河南軍務但對旁邊的蘇北之地實在插不上手。現在自然不同,他坐上了兩江總督的寶座,便有了名正言順插手蘇北地方的機會和名義。
於是,鄉勇隊中一幫資力和能力都足夠的將官得了新差事,紛紛趕赴蘇北各地執掌軍權,鄉勇隊的勢力從淮北到蘇北連成一片,對金陵城形成半保衛之勢。
可惜的是跟吳可遇到的麻煩一樣,當地清軍綠營人馬已不可用,鄉勇隊分派過去的將官不得不以帶去的鄉勇隊戰士為核心,當地團練為骨肉的部隊從頭開始練起,所以短時間內很難對金陵形成直接威脅。
還好淮北地區安穩多年,鄰近的蘇北受益頗豐,鄉勇隊將官與當地大戶鄉紳關係不差,對於相鄉勇隊過去執掌兵權的將官沒有太大為難。
總而言之江蘇的情況大致還算穩定,特別是吳大總督上任以來,就連各地肆虐的土匪盜賊都少了不少。當然問題也不是沒有,而且還十分嚴重,稍一不慎甚至有陰溝裡翻船的危險。
先不說金陵城裡城外囤積重兵,幾十萬太平軍怎麼看都是一股巨大威脅,無論指向何方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武裝力量。
當然,等到常州附近的近十萬清軍,還有蘇北地區的清軍全部訓練部署完畢,金陵城裡城外的太平軍就不足為慮,除非洪大天王有那破釜沉舟的勇氣,不然最後吃憋的倒霉依舊還是太平軍。
問題是訓練部署都需要不短時間,特別是蘇北地區的部隊,不可能跟吳可眼皮子底下的人馬一樣,為了提升施展經驗和戰鬥力可以不管不顧;拉出去與太平軍死磕,而太平軍還不得不跟著當陪練。
派去蘇北的弟兄可沒吳可這般的威望和地位,地方上的民政官也不見得會老實配合,所以當地清軍的訓練和部屬必須按照套路一步一個腳印,先抓基本功然後從剿匪開始一點一點積累戰鬥經驗。
兩江事務千頭萬緒,這點時間吳可還是等待得起的,關鍵是兩江地區還有一處極不穩當的火藥桶,稍有不慎不僅自身難保還會波及外人,這便是由和春和大欽差主持的江南大營。
話說江南大營依舊還是重兵囤積,近十萬清軍在手又頂在金陵城外,可以說是太平軍第一大心腹隱患,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所在。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大欽差與吳大總督的關係並不那麼密切,不知道是不是想甩脫吳大總督的巨大影響力,除了江南大營第二次組建之前的那段時間,和大欽差不得不爭取安徽清軍的大力支持之外,其它時間江南大營與安徽清軍之間的聯繫只能說乏善可沉。
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而且這樣平淡的關係還從吳可就任兩江總督之後帶到了整個兩江官場。除了平日裡必要的公務往來,還有時不時的催糧催銀之外,江南大營與兩江總督衙門之間幾乎沒有其它聯繫。
吳可對此自然十分生氣和惱怒,可這樣的事情卻不能繼續下去。
要知道去年太平軍在江蘇和安徽淮南地區取得一連串勝利,聲勢大振甚至都有那麼一點中興氣象。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們就會找近在咫尺的江南大營麻煩,和春的死活吳大總督一點都不在乎,可江南大營的安危卻直接關係的他頭頂的官帽子不得不重視起來。
這可真不是個小麻煩,人家和大欽差態度冷淡他總不好主動貼過去吧,吳大總督還真丟不起這人。
不過江南大營的死活他又不能不管,所以在整軍備戰的同時,他才會不斷派遣小股人馬挑釁金陵外圍的太平軍部隊,一為增加戰鬥經驗提升戰鬥力,二來嘛自然就是間接的為江南大營吸引火力分擔壓力。
與此同時,吳可還不斷暗示兩江總督衙門與江南大營關係不錯的武,主動加強與江南大營將官之間的聯繫,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江南大營將官們的決策,如果能夠掌握江南大營的具體方針戰略那是最好不過。
除了江南大營的麻煩之外,江蘇地頭還
有上海這麼個讓人又恨又愛的地方。
愛的自然是上海繁華熱鬧之極,商業活動極為活躍能夠提供龐大的財稅來源。
恨的事兒就不用多說,上海租界無論如何都是個巨大的麻煩,列強諸國將其視為在大清的大本營,列強公使大多在此紮營,洋人勢力也是極為強大,列強公民更是囂張跋扈不可一世。
因為吳大總督的出現,原本歷史上的天津之戰大清並沒有戰敗,也沒簽訂那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及之後一系列補充條款。
沒有達到目的的列強們自然很不甘心,私底下的活動頻繁而且手段更是多種多樣。上海租界情勢在吳可看來不是很妙,洋人實在太過囂張狂妄。
在吳大總督眼中,上海租界的問題遲早都得解決,不過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麻煩的是上海的大清海關權利旁落,每年數百上千萬兩海關稅銀落入洋人之手,這可不是什麼讓人愉快的事兒。
而且在租界範圍內的良港碼頭也直接控制在洋人之手,他們想什麼時候使用都成,這對兩江的防務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局面。
各列強公使完全可以利用手頭上掌控的巨額資金,直接武裝上海租界內的本國僑民,加上海上的戰艦巨炮,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武裝力量。
別的不說,因為小刀會起義而組建的洋槍隊,可是到現在都沒解散還依舊保持建制,最讓吳可氣憤跟不滿的是洋人還通過各種手段增加洋槍隊人數提升其實力,其中還少不了松江當地官府的主動配合。
為了這事,吳大總督還特意找江蘇巡撫徐有壬喝茶聊天,要求其對上海租界保持必要警戒,同時好好整頓整頓後撤至蘇州的海關衙門官吏,別讓他們正事不做整天給自己人搗亂。
蘇州海關可是吳可早就惦記上的棋子,利用得好雖不能和上海海關相比,但也能分去洋人掌控的一部分海關大權。
吳大總督在整頓兩江政務之時,對於海關這個錢袋子可是著緊得很,利用得好了以後兩江的龐大軍費就有了著落,可不能毀在一幫蠢官之手。
江蘇的情勢就是如此,說簡單也就簡單說複雜那更是複雜得緊,只要嚴防死守不讓太平軍有肆虐的機會,同時打消上海租界洋人們不切實際的妄想,那江蘇的事務可以說解決了一般,之後便是慢慢以勢壓人的手段了。
接下來就是安徽了,吳大總督本就是前任安徽提督,對於安徽情勢那是再瞭解不過。
淮北地區一如既往的平靜穩定,給予金陵城巨大威脅的同時,自身發展也同樣走在快車道上。
只能說國人的自愈能力真的不要太強,只要局勢穩定除非自然環境太過惡劣,不然經濟自然就會發展上去。
特別是保定條約當中的巨額訂單慢慢生效,一批又一批的公產設備運抵淮北,新開設工廠一家接著一家開始運轉,淮北的發展勢頭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近代化的工廠所需工人數量是個龐大數字,而大清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手,優勢互補之下迸發出的能量當真讓人吃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