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四百二十四章 正軌 文 / 排雲掌

    一圈兵營巡視下來,雖然問題依舊多多,但是嚴格訓練的效果也逐漸顯現出來……

    別的不說,充足的伙食供應,加上嚴格的訓練要求,讓各大兵營裡的清軍將士們漸漸顯出了;差別。,

    有那勤奮上進的自然脫穎而出,就算身體一時還有些單薄沒養到最佳狀態,也不是那些懶惰沒上進心的軍中同僚可以相比。

    事實擺在那兒,有鍛煉和沒鍛煉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各大兵營主將在派駐監督訓練的督標衛隊指揮官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捏著鼻子重新整編手下弟兄。

    訓練中表現突出有上進心的,自然被整編到新的營頭,同時無論是待遇還有福利方面都以最好標準提供。/

    為了這事,各大兵營都鬧騰了不少亂子,各營主將被整得焦頭爛額鬱悶不已,幸好時間不長便看到了整編的效果,那幾個重新組建的營頭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表現都已經將原來那些老營頭甩開一段不小距離。

    誰都喜歡手下兵將驍勇,各大兵營主將雖不乏那濫竽充數之輩,但在此關鍵時刻也知道手握強兵的好處。

    有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各兵營主將們心中的不滿自然消失無蹤,全心全意按照吳大總督的要求加強訓練不落人後。

    沒辦法,吳可吳大總督為了督促他們不要懈怠,可沒每隔一段時間就從各兵營拉幾個營頭出來練上一練,哪個兵營主將也不願意在這等關頭丟乖賣丑。

    那些還想鬧事的懶惰兵將,在督標衛隊和各大營主將的強力彈壓之下,也翻不起多大風浪,最多也就是導致兵營大家事件增多而已。可這樣的事情正是吳大總督想要的,只要不出人命或者重度傷殘什麼的根本就沒心思理會。

    不過讓吳可稍感鬱悶色是,圍繞常州駐紮的各大兵營,能夠組建的新營頭數量卻是少得可憐。

    比如總兵熊天喜一個五千人的兵營,勉強也就組建了三個新營頭不過一千五百來人而已。其餘三千五百來人中還有五百以上的空額,剩下三千來人挑挑揀揀估計還能重組兩個稍有戰鬥力的營頭,其餘人等就是放在後勤部隊都嫌礙事。

    要是放在鄉勇隊,吳可吳大總督自然可以一言而決,不合格的直接從戰兵序列剔除甚至直接趕出兵營都可,麾下將領最多也就心頭牢騷兩句不敢反抗。

    可是放在常州駐軍這兒卻是不成,不說清軍綠營關係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在講究兵為將有的時代吳大總督的威信還沒大到那種程度。

    而且各大兵營中多的是與各級武將軍官沾親帶故的裙帶兵將,這些傢伙既是各級武將掌握軍隊的主力,同時也是擾亂兵營秩序的最大禍端,想要依靠命令強壓驅除根本就不現實。

    吳可也懶惰浪費精力跟各大兵營主將在這些方面計較,反正到時完不成作戰任務該罰罰該打打,至於各大兵營主將最後如何選擇就不關他什麼事了。

    吳可吳大總督手頭掌握著關係近十萬清軍的後勤錢糧供應,他倒是不怕哪個不怕死的玩意敢跟他對著來。

    現在他沒精力插手太過詳細的軍務,各大兵營依舊牢牢掌握在各營主將之手。每次分發錢糧之時,儘管派遣監督官員可都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那數量不小的空額兵餉,等他能夠騰出手來的時候再慢慢矯正不遲。

    當然,在此戰亂頻繁之時,吳大總督不可能讓各大兵營將士一味閉門苦練,還得結合真實戰鬥才能練出能戰敢戰之兵。

    於是,幾經戰火被太平軍與清軍多次拉鋸作戰,搞得殘破不堪的鎮將和揚州一線,還有常州直面金陵一線戰場,在一段時間之內頻繁出現清軍身影,引得對面駐防太平軍還一陣緊張戒備。

    營兵新練,吳大總督還沒傻到拿這些新組建的清軍營頭,去硬撼那些久經戰場考驗的太平軍老鳥。鎮江揚州一線因為之前江北大營的兩次被破,治安環境那是差得不能再差,盜匪橫行流民遍野就是最好的詮釋。

    吳可的目的就是拿這些上不得檯面的盜匪之流練兵,順便整理整理兩大要鎮的治安環境。要知道在太平年景無論鎮江還是揚州都是江南一等一的繁華之地,沒見那唐詩中所言『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麼,可見早在唐時揚州便是一等一的繁華所在,一點都不比蘇杭差上多少。

    可就是再好的地方,歷經兵災之後沒成廢墟也好不到哪去。

    練兵效果還是不錯的,雖然各大兵營拿出來的人手不多,但對付一幫沒成氣候的盜匪還是很容易的,隨著剿匪戰鬥的深入,之前嚴格訓練的效果也慢慢顯現出來,起碼一個營頭三五百人清掃一縣之盜匪武裝不在話下。

    當然,眼下吳可吳大總督認為還不是跟太平軍大打出手的好時機,所以雖然各兵營新建營頭在鎮江和揚州一帶活動頻繁,但卻沒有過分刺激駐守與金陵外圍的太平軍部隊。

    雖然擦槍走火避免不了,但是衝突和戰鬥都限定在某一範圍之內,無論是太平軍將領還是吳大總督都覺得可以接受,並沒有近一步擴大戰事規模的想法。

    儘管有些兵營主將認為應該和太平軍主力一部打上一打,起碼也要挫一挫太平軍最近興起的勢頭。這也是因為手頭人馬戰鬥力提升底氣大盛的緣故,誰都想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建功立業陞官發財。

    麾下將領有鬥志是好事啊,吳可吳大總督儘管覺得時機不對,但也不想挫了麾下將領的銳氣,所以就任由某些好戰心切的將領自由發揮了一回。

    結果那些將領自然沒討到好去,在太平軍防守部隊的打擊下差點出了大亂子。幸好吳大總督早有準備,鄉勇隊兩個大隊人馬一直

    在外策應,眼見情況不妙急忙殺奔而出,將陷入泥潭的清軍部隊給拉了出來,不過就是如此也損失不小。

    吃了教訓之後,那些之前還蠢蠢欲動的將領頓時老實下來,知道手頭實力不夠只得聽從吳大總督命令,老老實實苦練內功以求手下實力迅速提升。

    當然,吳大總督現在不找太平軍主力的麻煩,並不代表他就不會做什麼有針對性的動作。江北大營是不能再立了,他可不希望兩江地盤上再來位什麼欽差大臣什麼將軍啥的。

    鎮江和揚州也不能駐紮大軍,吳大總督現在還不想太過刺激太平軍,或者吸引太平軍主力部隊的關注。

    但也不能給太平軍肆無忌憚進出的機會,所有吳大總督乾脆在揚州鎮江和金陵之間設置隔離區,將隔離區範圍內的百姓全部遷移到後方,然後再僱傭民工挖出三條長達幾十里寬有三米以上的壕溝,再引入附近活水以做天然屏障。

    工程量雖然不小,但相對於太平軍的威脅按理說實在不足為提。

    除此之外,鎮江和揚州城佈置有完備的單向防禦工事,城外重要地段和山坡高地也不放過,總之將兩地佈置成一個完全的防禦體系出來。

    兵力部署也不需多,各自按了個總兵過去,常駐,然後不時有流動部隊過來露一露臉,迫使對面的太平軍人馬不敢太過囂張狂妄。

    至於常州面向金陵一帶地區,囤積清軍各部不下五萬,還有戰鬥力強悍的鄉勇隊坐鎮,吳可吳大總督自然不會跟太平軍客氣什麼,三不五時打上一仗,成天喊殺聲不絕於耳熱鬧非凡。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吳大總督不可能將所有火力全部集中對內,近再咫尺的太平軍當然不能當作沒看見,起碼要做出應有姿態和表示,讓朝廷看一看他這個總督做得還挺合格的。

    如果放在各兵營加強訓練之前他還真沒這底氣,與太平軍隨隨便便就能派出上十萬曆經戰火的人馬相比,常州清軍駐軍雖眾但能用著實在太過稀少。

    精兵強將都是打出來的!

    吳可信奉這一點,雖然覺得時機並不是很合適,但還是義無返顧逃起一太平軍的又一輪血雨交鋒。

    除了剛開始時麾下那幫綠營將士表現不是很給力,需要鄉勇隊人馬跟在身後策應保護之外,仗打得多了慢慢也就習慣了。

    ……

    軍務方面的事情逐漸上了正軌,雖然還需要吳大總督時常關注,但確實不需要他花費太過精力兼顧。

    而俗務那邊確實也取得了一定進展,自從常州知州衙門『招工』事件打破僵局,被僱傭的本城百姓在勞碌一天之後確實得到了衙門承諾的報酬,這事一下子在整個常州引起不小轟動。

    等到知州衙門功用的『清潔工』,花費三天時間將整個常州主要街道打掃一遍,三十位『清潔工』不僅拿到承諾報酬還吃了三天公家飯的消息徹底傳來,吳可想要達成的目的已初步有了效果。

    之後知州衙門貼出的招工告示響應者眾多,加固城牆拓寬護城河的人手輕易就招滿了三千,還有修繕從常州到蘇州道路的上萬人手也輕易招攬到位。

    常州城內外一下子變成了熱鬧非凡的大工地,近兩萬勞力在官府公人的指揮下,有序的按照吳可吳大總督的要求幹了起基礎設施建設的活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