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三百九十九章 收尾 文 / 排雲掌

    呼!

    與英法列強的糾纏終結算是徹底結束了!

    直到朝堂之上塵挨落定,咸豐帝大肆封賞有功之臣起,長達大半年之久的天津之戰,還有與列強的談判終於算是有個完滿結局。

    從朝堂出來時間已到正午,頭頂紅日高懸,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回頭望了一眼高大巍峨的紫金城,渾身上下說不出的放鬆愜意,一整年的忙碌終究有個還算過得去的結果,也不枉了他這一番忙碌。

    想起朝堂上那些極度得眼珠子都紅了的朝臣,他就一陣好笑。尤其幾位不對付的傢伙,更是跳出來質疑代表團與列強專使簽署的協議,認為有損大清名譽十分的不妥當。

    大清在列強面前,還有啥名譽可講?

    天津之戰能打成那摸樣,與列強專使談判能談成眼下這個樣子,已經非常不容易,心裡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還真當大清還是漢唐之時的天朝上國啊?

    不過某些朝臣胡攪蠻纏的功夫還是很厲害的,就算他們找的那些拙劣理由被一一駁斥,依舊個個理直氣壯好像掌握了道德制高點似的,不依不繞煩人得很。

    最讓人感覺好笑的是,他們竟然說什麼不該給列強那麼發好處,朝廷一下子就要拿出上百萬白花花的銀子,難道不知道朝廷眼下朝政吃緊麼?

    緊你馬個逼,要不是勉強忍住他差點當場不顧形象破口大罵。

    他當時也不廢話,直接拿出英法美三國專使整出的不平等條約來,讓這幫沒見過世面的傢伙看看,什麼才叫花小錢辦大事。

    絲!

    看著條約上白紙黑字的戰爭賠償要求,不說那幾位跳出蹦達找茬的無知朝臣,上至咸豐帝下至不明內情的朝臣,無不倒吸涼氣暗呼狼子野心!

    尼瑪單單英法兩國要求的戰爭賠償數額便超過五百萬兩,吳可撒出去的那幾十萬兩白銀跟著比起來屁都不是。

    現在藍來,那幾十萬兩白銀花得不冤,真要是答應了英法兩國專使的無理要求,那時朝廷才叫為難呢。

    不是說朝廷出不起這錢,戶部帳目上的資金都是以千萬單位計。就是朝堂上的某些大佬,湊巴湊巴也能籌集到這筆巨款。

    可問題是,洋人的要求實在太過,竟然要朝廷白白賠償他們這些錢,而且啥回報都沒有。這是開玩笑吧,天津之戰好像官軍沒輸,就是廣州城被佔了那又怎麼樣,真要繼續打下去朝廷不好受洋人也絕討不到好去。

    還是這樣好還是這樣好,用區區幾十萬兩白銀便打發了這幫如狼似虎的洋夷。更何況這些錢也不是白給,而是採買了實實在在的等價貨物。

    這下朝堂之上再沒人敢支聲,誰這時候再跳出來就是沒眼色自找麻煩。

    而趁著這個機會,吳可也將自己心中想法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說了出來。

    他也沒說什麼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的傻話,只是將火槍在戰鬥中的出彩表現詳細述說了遍,有桂良和花沙納這兩位朝堂大佬作證自然很有說服力。

    而後他表示以後清軍會逐漸換撞火槍,以增強部隊戰鬥力,這一點得到了諸多朝臣的認可。

    朝堂之上沒有傻子,就是吳可沒有明說,但大家也知道火槍確實比冷兵器要厲害得多,多次戰例都有實證證明也不容他們忽視。

    既然大家有這共識那就好說了,大清幅員遼闊,比起後世要多個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這麼大一塊地方,想要統治穩固自然少不了兵丁守護。

    整個大清估計正規清軍百萬上下,雖說不需要全部換裝火槍,但就是換裝一兩成也有一二十萬的需求。這些火槍都需要找洋人採買,虛高的價錢倒在其次,關鍵是如此利器全部捏在外人手裡,要是再有激烈衝突的話,人家把武器彈藥彈藥供應的路子一封,到時候沒了足夠彈藥供應那些火槍比燒火棍強不到哪去。

    一眾朝臣自然大覺有理,頓生焦急煩躁之感,這樣的事情極有可能發生,說不得什麼時候大清便因此受制於人。

    要說最急切的當屬咸豐皇帝,真要是出了這樣的事兒,最丟面子的肯定就是他這個做皇帝的了。可是詢問眾臣有何解決之道,迎來的卻是一片尷尬的沉默,把個咸豐帝氣得夠戧。

    這時,吳可才道出這些散出去的採購訂單,就是為了解決這個麻煩的。

    接著,他在一干朝臣還有咸豐帝的催促下,道明瞭旗幟原因。

    給英美法三國專使的訂單裡幾乎全是工業機器和配套設施,當然也少不了直接購買一批軍火武器啥的,主要以最新式前膛槍和火炮為主。

    儘管知道歐洲已經出現了後膛槍,並已經開始列裝部隊。他倒是想採購一批,最好能將手下火槍隊的裝備全部更換一遍,可這可能嗎?

    洋人又不是傻子相反還精明得很,這樣的國之利器自家還沒完全用上呢,怎麼可能會輕易賣出給外人?

    就算他肯花重金採購,也買不了足夠數量的傢伙,最多裝備個親衛隊警備營之類的,想要大規模換裝根本不現實。

    至於採購的火炮,他倒不在意前膛還是後膛的,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再說其它。鄉勇隊在天津之戰中已經吃夠了火炮的虧,這也是鄉勇隊眼下最大的短板,對付國內的敵人依靠弩炮跟投石機就足夠了,

    可一旦對上列強軍隊那就太過吃虧,在遠程打擊方面完全處於下風,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既然發現了問題,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此次借替朝廷談判之名行武器採買之事,正要讓朝廷幫鄉勇隊付了那高昂的火炮和彈藥採購費用。

    和火槍一樣,歐洲各國列強也在開始換裝後膛炮,輪到大清的時候還不知道需要多久,還是先用歐洲先進的前膛火炮頂一陣子吧。

    以他估計,就是要訓練出一營合格的前膛炮炮手,也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和代價。有了這些炮手做為底子,議購換裝後膛炮上手也要迅速得多,不需要花大代價請外國炮兵教官砸從天練起。

    他話說得冠冕堂皇,可朝臣個個都是人精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

    立即有就朝臣指出問題,既然你想要解決軍火受制於人的不利狀況,可這採購訂單上都是些什麼軸承,摸具之類的機器設備,並沒有軍工作坊需要的機器設備吧?

    呵呵,要是沒這些基礎工業設備,就算洋人願意賣百家兵工廠給咱也沒用啊,製作火槍和火炮的重要部件不還是掌握在人家手中麼?

    再說了,剛剛才和英法聯軍打了一仗,這時就急匆匆跑上門大肆採購兵功生產設備,人家會怎麼看怎麼想,又願不願意賣給咱們?

    還有機器操作也需要熟練的工人,必須得依靠洋人技工主持教導一段時間,要是人家使壞暗地裡動手腳的話怎麼辦?

    而採購訂單上的工業設備都極為普通,英法美三國列強要是不願賣的話,大清也不是沒辦法從其它歐洲國家採購。只要等到大清自己的工人熟練生產模式,再人手上不需受制於人,再慢慢解決兵工廠的問題也不遲。

    這一番話說得合情合理,朝臣們也不好再多說什麼,這一件事便就此確定。因為朝臣都不瞭解什麼機器設備的事兒,也不願意跟洋人接觸打交道,最後扯來扯去這個任務又落到吳可手中。

    他自然暗暗高興不已,眼下已是署理兩江總督,正好與洋人在華的巢穴傷號離得不遠,正是操作此事的最佳人選。

    謝絕了一干交好朝臣的宴席邀請,吳可第一時間返回在京的臨時君所。匆匆整理了一番收拾收拾,第二天向咸豐帝拜別便在親兵人馬的護衛下急匆匆離開京城趕赴兩江駐地。

    與英法等列強的交鋒就此告一段落,他便將注意力放到兩江地區的戰事之上,該是徹底解決太平軍問題的時候了。

    他雖然不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具體的爆炸時間和其間過程,但他卻可以確定英法兩國駐遠東部隊短時間內沒法再來一次天津之戰。

    不是這次在天津糜戰大半年的損耗不是那麼好恢復,就是大後方廣州和香港等地的混亂也不是短時間內便可解決的。

    雖然朝廷沒有採取他當初提出的狠辣建議,用白花花的銀子懸賞洋人腦袋,可是在他的極力要求下,朝廷還是暗地裡給廣東清軍下達密令:想盡辦法找佔領廣州的洋人麻煩!

    這一策略到底有多少效果還不得而知,可廣東當地官府下狠力封鎖香港卻是取得極大成效。

    香港地域狹小資源有效,很多生活物資多需內地輸送提供,當地官府突然來上這麼一下,頓時就給香港的英國人造成極大麻煩,日子難過非常。

    就是此時朝廷已經與列強達成協議,等地方官府得到消息放開封鎖又得花費一段時間,而香港經此封鎖想要恢復到以往狀態又需一段時間。再加上英法聯軍撤退之後的補充休整,或者後援來到之後的適應哪一樣都需要時間。

    因此,他預計英法聯軍短時間內沒精力找大清的麻煩,這時候正是騰出手來干翻太平軍的大好時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