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三百二十八章 湘軍大好人 文 / 排雲掌

    湘軍就是活雷鋒!

    要不是湘軍在九江台鬧騰得太厲害,一副沒吞下九江直逼金陵的架勢,太平軍西路軍主力不會牢牢釘在九江不走,而廬江守將胡以晃也不會帶著本部人馬趕去支援,自然也就沒有吳可部渾水摸魚的機會。

    而太平軍最會打仗的石達開,也被牽制在江西沒法回頭,給了張亮基和吳可寶貴的喘息之機。

    不是吳可怕了石達開,而是石達開後世被吹得太過,就算吳可這樣的歷史小白也是時常熟悉。

    對於這樣號稱太平軍『戰神』的傢伙,要說心中沒點忌憚根本不可能。

    就好像穿越到三國突然對上諸葛一般,除非擁有壓倒性優勢,否則心中一番忐忑絕對是免不了的。

    可惜曾剃頭被之前的勝利蒙蔽了雙眼,結果卻在九江湖口狠狠摔了一個大跟頭,差點沒把脖子給摔斷……

    話說1855年1月2日,太平軍敗了一陣後羅大綱率部渡江,退守湖口。

    而這時,石達開已帶領胡以晃等自安慶抵湖口,曾國藩也由田家鎮進抵九江城外。雙方主帥俱臨贛北前線,戰事逐漸由江北移向江南。

    湖口位於鄱陽湖入長江口之東岸,依山傍水,形勢險要。湖口之西對岸為梅家洲,再西五十里,即為古城九江。

    此時石達開等鑒於湘軍氣勢正盛,水師更佔優勢,便決定扼守要點,伺機退敵。具體部署是:石達開坐鎮湖口;林啟容仍率部守九江;羅大綱率部守梅家洲。

    而為了集中力量進攻九江,湘軍加緊從江北向南岸轉移兵力。

    1月6日,湖北提督塔齊布部從上游琵琶亭渡江,次日移駐九江南門外。

    8日,新任湖北按察使胡林翼也率黔勇二千趕到,分扎要隘。

    9日,羅澤南部從下游白水港渡江。

    與此同時,曾國藩又調副將王國才所部三千餘人為預備隊。

    這樣一來,圍攻九江的清軍總兵力達到一萬五千人。

    8日夜,太平軍用小船百餘隻,分十數起縱火下放,炮船隨後,兩岸出動千餘人施放火箭火球,對湘軍水師進行火攻。

    九江北枕長江,東北有老鸛塘、白水港,西南有甘棠湖,西有龍開河,湖汊縱橫,東南多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太平軍守將林啟容督軍於四周嚴密設防,東南尤為堅固。

    這還是托了吳可的福,當初九江在吳可部手中的時候,太平軍大股人馬不得寸進,小股人手進來了也是送死,所以九江防禦體系一直非常完善,湖口作為沿江重要州縣自然受到格外『優待』。

    結果就是等吳可部撤離九江沒兩天,九江便全部陷於敵手,當初設置在周圍各縣的防禦工事全都完好無損的落入太平軍手中。

    結果,湘軍便在這上頭吃了不少苦頭,暗地裡沒少罵吳可混蛋原九江知府蠢貨,竟然給太平軍留下這麼完備的防禦體系。

    加之羅澤南的讚不絕口,曾剃頭對吳可這位突然崛起的鄂省大佬十分感興趣。

    閒話不提,話說1月14日,湘軍塔齊布、胡林翼率部進攻湖口西門,三戰皆敗死傷甚眾,好好的感受了一番啥叫立體式防守。

    18日,不甘心的湘軍對湖口發起全面進攻,塔齊布部攻西門,胡林翼部攻南門,羅澤南部攻東門,王國才率兵七百由長江水路登岸攻九華門。

    而太平軍則是依靠嚴密的城防體系沉著應戰,待塔齊布部進抵城西時,「眾炮齊放,子若飛蝗」,湘軍人馬冒死進攻,並沒有因為太平軍的立體防禦部署而稍有怯弱,「奈地險而路曲,難以仰攻」,終未得逞。

    進攻其它各門之湘軍,也「因城上槍炮木石交施,屢次搶登,不能得手」。於是,曾國藩輕取九江的計劃沒能得逞。

    而就在湘軍與太平軍西路人馬在江西糾纏不休之時,張亮基經襄陽趕赴廬州一面立衙一面準備對金陵進行圍逼。

    而吳可不願意參加這樣的冒險行動,帶著手下小弟橫掃廬州以北地區毆打小朋友去也。要不是有湘軍這樣的活雷鋒幫忙牽制太平軍好幾萬精銳,他哪有如此空閒的時間?

    之後左宗棠無奈率五千大軍試探性進逼金陵,結果戰敗而回損兵近千。

    可就是如此,因為九江地區激烈的大戰,吸引了太平軍太多精力,導致金陵本部都沒功夫趁勝追擊將張亮基趕出廬州要地。

    吳可也能橫掃廬州以北地區之後,還能有功夫想著怎麼治理淮北,還有施展之後一系列的手段。

    當時吳可等人可是十分希望湘軍能夠堅持得更久一些,最好拿下九江威逼安慶跟金陵,如此他們的迴旋餘地更大能夠施展的計劃更多。

    可惜……

    另曾國藩攻九江不下,改取「捨堅而攻瑕」的方針,留塔齊布等部繼續圍攻九江,派胡林翼、羅澤南等率部進駐梅家洲南八里之盔山(今灰山),企圖先取梅家洲,佔領九江外圍要點。

    太平軍不甘示弱,守將羅大綱在這裡「立木城二座,高與城等,炮眼三層,周圍密排;營外木樁、竹籤廣佈十餘丈,較之武昌、田鎮更為嚴密;掘壕數重,內安地雷,上用大木,橫斜搭架,釘鐵蒺藜其上。

    &

    nbsp;吳可後來聽聞九江大戰詳細,得知太平軍詳細部署之後,忍不住搖頭感慨:尼瑪就這防守強度,就是放在民國時期那也是不錯的工事體繫了。

    1855年1月23日,湘軍分路向梅家洲發起進攻。太平軍憑借工事頑強抵抗,依仗有利地形跟完善工事斃敵數百人,大戰一個時辰擊退了湘軍的進攻。

    「長毛將兵力集中使用,加上有石達開,胡以晃等悍將指揮,其實力不容小曲!」吳可在之後的鄉勇隊內部學習會議上如此說道:「湘軍沒有咱們對火器那般重視,運用手段還很落後硬攻防禦體系嚴密的九江地區是很不智的!」

    「九江位置關鍵不錯,可在兵力不佔優甚至處於弱勢之時,強攻並不可取!」

    當時就有參加學習的小弟問如果換做軍門會如何做?

    吳可自信滿滿回答:「自然是先分兵而擊,將九江地區縮成一全的長毛分散開來再說!」

    「而後聯繫安徽清軍協助,在金陵附近鬧騰出點動靜,分散前線長毛注意,要是能夠出兵配合作戰那就更好,徹底攪亂長毛的防禦部屬讓其顧此失彼,然後戰鬥起來就簡單了!」

    「當然,如果換做是咱們的話也不用這麼麻煩,強攻也不是不能直接干翻九江長毛,只要給咱們靠近城牆的機會就行,可惜啊性曾的有點傲了……」

    當然,湘軍也不是沒做出改變。

    由於進攻九江和梅家洲均未得逞,曾國藩等湘軍高層決定改攻湖口,企圖憑借水師優勢,先擊破鄱陽湖內太平軍水營,切斷外援,爾後再攻九江。

    太平軍則以類似『疲敵』戰法襲擾和疲憊湘軍,使其「徹夜戒嚴,不敢安枕」。太平軍還在鄱陽湖口江面設置木簰數座,四周環以木城,中立望樓。木簰上安設炮位,與兩岸守軍相犄角,嚴密封鎖湖口,多次擊退湘軍水師的進犯。

    1月23日,湘軍水師乘陸師進攻梅家洲之機,擊壞太平軍設於鄱陽湖口的木簰。石達開、羅大綱等將計就計,令部下用大船載以沙石,鑿沉水中,堵塞航道,僅在靠西岸處留一隘口,攔以篾纜。

    1月29日,湘軍水師營官蕭捷三等企圖肅清鄱陽湖內太平軍戰船,貿然率舢板等輕舟一百二十餘隻,載兵二千,衝入湖內,直至大姑塘以上。待其回駛湖口時,太平軍已用船隻搭起浮橋二道,連結壘卡,阻斷出路。

    湘軍水師遂被分割為二:百餘「輕捷之船」,二千「精健之卒」,陷於鄱陽湖內;留於長江內者,「多笨重船隻,運棹不靈,如鳥去翼,如蟲去足」,致使曾國藩都無奈長歎「實覺無以自立」。

    太平軍乘此有利時機,即於當晚以小船數十隻,圍攻泊於長江內的湘軍大船,並派一支小划船隊,插入湘軍水師大營,焚燒敵船。岸上太平軍數千人也施放火箭噴筒,配合進攻。湘軍大船因無小船護衛,難以抵禦,結果被毀數十隻,其餘敗退九江附近江面。

    「傻子行徑,鄱陽湖那麼大面積,完全可以分襲騷擾整得長毛疲於奔命,竟然還不怕死的進攻防守嚴密的岸防工事,是該說他們英勇呢還是沒腦子?」

    在後來的學習會議上,吳可對湘軍水師行徑表示不屑。

    可惜曾國藩沒聽到,不然非得再玩一次投江自盡的把戲不可!

    「水軍不是這麼用的,沒有絕對的火力優勢,硬攻早有防備的陸上工事,除了碰得頭破血流沒有其它可能,除非長毛表現更加不堪!」

    當時有那學員起哄那水軍該怎麼用,咱又沒水軍!

    「怎麼用?」吳可連連冷笑:「自然是當後勤運輸和襲擾的交通工具用,總比如此一股腦不管不顧硬打硬衝強?」

    「好不容易在說軍上佔得優勢,一戰之下優勢盡失嘿嘿這仗有得打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