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三百二十章 風雲變幻 文 / 排雲掌

    「尼瑪長毛就不能消停一會麼?」

    回到武昌之後,一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麼急著讓他回來,原來又是太平軍搞出得事。

    原來入贛太平軍撤圍南昌後兵分兩路,一路由國宗石祥禎、韋俊(或作韋志俊)率領,西取湖北;一路由曾天養等率領返回安慶,準備攻取皖北。

    其中石祥禎等率太平軍萬餘人頓兵九江邊境,派出小股人馬繞道九江邊緣殺入湖北襲擾興國等地,湖廣總督張亮基大恐急調戰功赫赫之吳可部回援。

    就在援軍返回武昌沒兩天,石祥禎率所部太平軍趁九江防務空虛之際攻佔九江,留指揮林啟容部鎮守,而他則帶大部繼續西進。

    太平軍殺入湖北境內水陸並舉直撲田家鎮要塞,清朝震怒急令湖廣總督張亮基堵絕,不使太平軍荼毒湖北攪亂湖廣。

    張亮基無奈,只得調集手頭所有兵力,留下三千綠營人馬留守武昌,而後率領上萬軍馬浩浩蕩蕩先一步抵達田家鎮紮營布壘。

    吳可所部近四千人馬也參雜其間,作為張亮基手中最為強大底牌。

    軍令難為,吳可熄了先休整一番的心思,盡起大軍跟隨張亮基趕赴田家鎮,並與田家鎮大營中軍附近紮下營寨。

    田田家鎮要塞田家鎮要塞家鎮坐落於鄂東武穴市(前廣濟縣)西南部的一古鎮,它位於大別山南麓,這裡地形險要,素有天險之稱。浩蕩的長江在此流過,江面陡然轉窄,江流如束,形如咽喉,江面橫寬只有一百七十多丈。

    「田家鎮當江北,諸山峻峙,江南大山曰半壁,三面斗絕,山下富池口,江水繞山北向東,故行田家鎮為避湍」。作為戰鬥要塞的田家鎮,乃武漢鎖陰之地、攻荊入楚的門戶,它是沿江要塞中最堅固、最大的堡壘。

    因此被稱為「楚江鎖鑰」,它與半壁山共同扼守長江航路,絕對是易守難攻之地。

    時太平軍一部從羅山入境,騷擾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張亮基在一干武官員勸說之下,立即率領總督督標殺奔而去,打算擊潰當地太平軍後再回援與清軍主力夾擊太平軍石祥貞部於田家鎮。

    吳可並不看好清軍此次田家鎮之戰,不是人手不足而是軍心不齊,上萬人馬堵在田家鎮大營看似氣勢非凡,但只有內部人士才知曉裡頭到底有多亂。

    為了避免大軍潰敗之時波及自身,吳可所部於大營附近另立營寨,壕溝寨牆箭樓等等防禦工事一應俱全,招來大營當中一干將官『傻子』『白癡』嘲笑。

    期間江忠源江大巡撫又非常積極的率兵來援,足足兩千楚勇戰力非凡,可惜這廝不肯聽勸另立營寨,非要跟大營中上萬亂七八糟的人馬擠在一起,吳可也就沒有再勸。

    話說江西一戰結束,由於表現突出江忠源大獲封賞不說,搞了個什麼都尉的爵位在身,而表現同樣不俗的吳可跟部下同樣收穫不菲,吳可坐實了從二品副將之職,手下核心小弟個個獲得陞官提拔。

    據左宗棠私下裡透露,本來湖廣總督張亮基極力為他爭取實授總兵之職,可惜他年紀太輕被朝廷否決,但也給他在湖北團練大臣那討了個職司,允許他繼續擴增手下鄉勇人手。

    湖北清軍動作頻頻,入鄂太平軍手腳也不慢。

    1853年10月2日,太平軍西征軍拿下武穴之後水軍到達田家鎮,5日分兵自富池口登岸,8日搶佔了大江南岸的半壁山要塞。11日佔領田家鎮對岸半壁山,居高臨下,控制江面。

    15日,以殿左一檢點曾天養為總指揮,太平軍一萬大軍水陸並舉,猛攻田家鎮清軍軍營。

    果然不出吳可所料,戰鬥剛剛開始沒多久,守衛田家鎮的武昌同知勞光泰所領水軍不戰而潰,安徽巡撫江忠源部及湖北江防軍亦被擊潰,湖北糧道徐封玉、漢黃道張汝瀛等多人被擊斃,上萬軍馬瞬間大潰。

    幸得吳可所部人馬早有準備,槍炮齊鳴箭如雨下,不分敵我一通狠殺,直將太平軍猛攻之勢生生遏制。

    面對慘敗眾清軍將官『不顧同僚心狠手毒』的指責,他當機立斷全部拿下,強力整頓收攏之潰兵,共收得人馬過六千,死守營盤堵住太平軍前進之路。

    之後三日內連續大戰五場,吳可部早有準備之數十台小型投石機和弩炮大發神威,鳥統隊在此等防禦戰中表現驚艷,弓弩齊射威力更加讓人咂舌不已,上得攻擊之太平軍血流成河傷亡慘重。

    三日後張亮基率總督督標,聞訊從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急急趕回,先斬勞光泰後降職諸將官,肯定了吳可及所部『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大功,並將清軍指揮權全部交納於吳可之手。

    太平軍當機立斷停下攻擊,由陸路近萬人馬牽制吳可部清軍,水軍則沿江直逼武昌而去。吳可大急,連歎「現兩湖地方,無一舟可為戰艦,無一卒習與水師,方任長毛長驅直入無可抵擋!」

    他當機立斷,請江忠源帶五千經整頓之清軍留守田家鎮大營,他則率本部與督標人馬,與總督張亮基共同回援武昌!

    時間緊迫來不及過多拉扯,待江忠源應下後立即分兵,吳可親率本部三千人馬以及督標近兩千人手,還有整頓潰兵一千餘,以急行軍態勢向武昌狂奔而去。

    太平軍不甘示弱,除陸軍主力牽制田家鎮大營之江忠源部,分派十數股小分隊繞過田家鎮,襲擾蘄州、黃州以拖慢吳可部回援人馬。

    蘄州、黃州兩州官府頻頻發來告急

    急書,張亮基要求分兵救援吳可無奈之下只得將整頓一千潰兵並五百本部人馬,交由心腹吳水牛親領救援兩州。

    此時回援大軍距離武昌還有百十里之遙,而太平軍水軍已直疲武漢三鎮。

    當此之時武漢三鎮大恐,武昌城內清兵勇不足3000,外圍可來救援的兵力亦不過數千人。湖北巡撫崇倫主張棄城逃避。

    果然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對友啊!

    消息傳來張亮基大怒,以六百里急腳嚴令武昌固守待援,但凡敢言棄城者殺無赦!

    得到總督嚴令後武昌閉城死守,可主帥無心作戰搞得城裡風聲鶴唳驚惶萬狀,甚至被太平軍水軍一舉拿下武昌武勝、漢陽等門。

    幸虧太平軍水軍兵力不足,難以一鼓作氣拿下整個武昌,給了守軍難得的喘息之機。

    隨後吳可率援軍先鋒一千人馬及時趕到,輕鬆擊敗進攻之太平軍水軍一部,逼迫其主動撤退沿長江水路重返田家鎮一線。

    武昌之威既解,總督張亮基和督標人馬留下穩定人心,吳可繼續率本部人馬兩千餘重新殺回田家鎮。

    而此時田家鎮太平軍兵力已不足五千,從之前的攻勢轉為守勢。

    原來安徽太平軍正集中力量攻廬州,江蘇揚州太平軍被圍,韋俊率部分西征軍東調回援,加之他們又得分兵四下籌糧,不說主動攻擊江忠源駐守之大營,能不給清軍反攻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吳可得知詳情後大喜,二話不說匯合江忠源部五千清軍會攻佔據半壁山之太平軍人馬。卻因地勢險要太平軍拚死抵抗一時難下,只得無奈退回大營與太平軍對峙。

    期間廬州被圍情勢危急,清朝急調江忠源部趕去支援。

    吳可無奈之下只得眼睜睜看著江忠源率兩千人馬離開,獨自率軍五千對盤踞半壁之太平軍施壓讓其不得妄動半分。

    不久之後廬州傳來噩耗,江忠源被困城中戰死殉國!

    聞訊吳可心神大震,請求武昌湖廣總督衙門幫忙搞到詳細情報,一看之下不由大罵江某人白癡。

    原來,得令之後江忠源冒雨行軍,將士盡皆疲憊,自己也染病不起。行至六安時,太平軍已攻陷桐城、舒城。

    時廬州知府胡元煒遣使告急,並謊稱城中兵力、軍餉充足。江忠源便不顧六安軍民挽留,留下一千兵馬守衛六安,帶病前往廬州。十一月,江忠源抵達廬州,方知城內總共不過三千人馬,而且糧草、軍火短缺,但已被太平軍重重圍住。

    江忠源雖知自己被胡元煒所騙,而且廬州難以保全,但仍不肯棄城退守。他認為胡元煒不能佈置防務,又謊言貽誤戰機,多次斥責,並親自駐守水西門,擊退太平軍的進攻。朝廷為了嘉獎江忠源,賜他霍隆武巴圖魯勇號。

    馬的不急著調兵支援,再大的賞賜又有個屁用?

    而在當時,陝甘總督舒興阿畏懼太平軍兵威,不敢前進。江忠源之弟江忠濬與劉長佑也被阻攔在廬州城外五里處,難以救援。十二月,胡元煒私通太平軍。太平軍獲知城中虛實,更加猛烈的攻城。

    不久,太平軍炸毀水西門,攻入廬州城中。江忠源拔刀欲自刎,被左右親兵阻止,都司馬良勳背著他逃走。江忠源猛咬馬良勳的耳朵,奮力掙脫,繼續與太平軍交戰。到達水閘橋時,江忠源已身中七處創傷,只得投入古塘,跳水自殺。

    當時,布政使劉裕珍、池州知府陳源兗、同知鄒漢勳、鬍子雝等人一同戰死,胡元煒投降。八日後,江忠源的屍體被部卒周昌跡背出,仍是面色如生。

    江忠源的死讓吳可大起兔死狐悲之感,可更讓他氣憤的還在後頭十二月湖北的人事變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