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大山的誘惑

正文 第八章 一品一村第二節 文 / 雨城飛雪

    張小川話剛一說完,杏林村羅村長先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是呀,這麼好的自然資源是要利用起來,空著浪費了多可惜,要說搞出自己的地方民族特色,那就要沿著月牙湖岸邊建一些以前的竹樓和竹屋還有亭子,遊玩、住宿、餐飲一條龍服務,還有在湖中天然的小島上建一些吊腳樓和亭子,遊客可以竹樓裡住宿餐飲,在亭子上可以釣魚。」

    「羅村長的這些想法和建議挺好的,看還有那位同志有好的建議,暢所欲言,不要有所顧慮,這是為我們自己增加收入出點子。」張小川激勵大家各抒己見。

    「羅村長說的建吊腳樓和竹屋還有亭子,這是一個好建議,城裡人可能在公園見過各種各樣的亭子,但吊腳樓和竹屋就少見了,甚至沒見過,這麼說來對城裡人有吸引力的只是吊腳樓和竹屋,既然要搞出民族行色出來,我建議我們以後招聘的男、女服務一律穿民族服裝,男服務員主要服務安保、廚房工作,女服務分餐館服務員和客房部服務員。這樣才顯得協調。」杏林村葉根生饒有興趣地對大家說。

    「嗯,葉支書這個建議也好,和羅村長的建議相得益彰,更加完善了,希望大家繼續開動腦筋多想想,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想法,爛在肚子裡不值錢。」張小川繼續在鼓勵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

    張小川一說完,小龍溪村的村長李光榮若有所思地對大家說:

    「羅村長和葉支書倆人的建議組合一起更顯得古色古香,為了顯出更加淳厚的民族風味,我想在建吊樓和亭子的時候,多花些功夫和精力,在建造過程多一些雕花等,還有廚房用食材方面,春、夏以山裡的鮮活為主秋、冬以臘貨、乾貨為主,還可以經常組織遊客搞篝火聚會,城裡人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從未見過,更沒體會過篝火聚會,最多可能在電視和電影裡見過。」小龍溪村的村長李光榮話音剛落,大龍溪村張小軍也興致勃勃地對大家說:

    「是啊,有了遊客,生意好了,就可以向他們出售我們山裡的工藝品,草紡竹編都可以製成,假如到時我們辦起了竹器廠,這些遊客對我們來說又多了一條銷路。」

    「張副鎮長旅遊業的確是很好的陽光產業,一本萬利,投資少,回收快,你們幾位說的都是好點子,以後都要用得上,可是我們現在沒有大筆資金,沒有資金我們寸步難行。」張富林很嚴肅地對張小川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是啊,張副鎮長,我們現在燃眉之急是如何解決資金來源,搞旅遊業開發才好作下一步的具體規劃。」大龍溪村支書胡學海憂心忡忡地對張小川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我們當務之急是解決資金問題,資金問題沒解決,一切都是空談,我在想沒有解決資金的之前,家裡的生產要照常安排。」小龍溪村支書張富林提醒、勸說張小川。

    「至於資金問題,我想只能從外面招商引資,所以說現在當務之急是怎樣從外面引進資金來我們張灣鎮投資。」說起資金小龍溪村長李光榮心情和張富林一樣變得沉重、擔憂起來,語氣急驟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他幾位村幹部和李光榮他們幾位提出的意見、顧慮和想法大同小異,主要還是資金短缺的問題。綜合各位村支書、村長提出的資金來源問題張小川神情凝重地對他們說:

    「我也知道每個行政村都是經濟不富裕,鄉親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都希望早點富裕起來,但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步一步的走,明年招引外資來我們張灣鎮投資是我和陳光明重點工作之一,在我們沒有引進外資的時候大家努力把前面一些工作做好,鼓勵鄉親管好農田的基礎上,多進行家族聯營水產養殖,畜牧養殖,家族聯營相對朋友合夥要少一些茅盾,多利用茺地、荒坡種植經濟林等,農田只能保一年的溫飽,要想早點富裕還得搞副業。大棚蔬菜採取集體聯營個人入股的方式經營。這幾樣做好了也不錯,旅遊業只是副業,但它可以帶動服務業,地方手工業。各村創立品牌的事因資金問題我們今天暫且放下,還是老支書說的對,還沒有招商引資之前,別把農事給誤了,首先要保住溫飽問題,看大家在其它方面還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來商討。」

    其他三位村支書和村長意見一致,極力贊成同意搞特色經濟創立品牌,除了資金問題沒有其它異議,至於前面所

    看書,(!網下載這麼好的一條致富和門路,一年一年找致富的出路,路在眼前卻沒有發現,看來我和陳光明還要在杏林村呆一天,我要在杏林村招集一些人商量大量種植杏樹的事,羅村長你去安排一下,會場就是我們今天開會的地方,時間定在明天上午九點鐘,吃過晚飯後,趁天色還不是很晚,你去通知葉村支書和一些村委會的人員,最好還通知村裡一些老同志和黨員。」張小川急迫的對羅村長說。張小川一說完,羅村長恍然大悟他明白張小川的意思了,祖先留給子孫的財富就在眼前卻沒有發現,還好被張副鎮長及時發現了,按照張小川的意思,羅村長在家裡拿出一個手電筒後,對張小川說,要是他老婆飯做好了,讓他們先吃不用等他,說完了大步流星走出了自己家的大門,先是去了葉村支書家,羅村長向葉村支書簡單說明情況後,倆人又分頭通知其他明天要參加開會的相關人員,倆人通知完所有人後,各自回到各自家。

    羅村長剛一進家門張小川笑著對他說:

    「辛苦了,都通知完了?」

    「嗯,按你說的,我和葉村支書分工都通知到了,所有明天要參加開會的同志九點集中在小學教室商量事情,你們吃了嗎。」

    「嗯,這樣安排蠻好,我們還沒有吃在等你。」

    「既然沒有吃,那就一起吃,哦,對了,張副鎮長要不要喝點酒,祛祛寒氣。」羅村長熱情地對張小川說。

    「算了,明天上午還要開會,再說你這那有下酒菜。」張小川善意地跟羅村長開玩笑。山裡人就這麼乾脆、直接,想什麼說什麼。

    「說的也是,白菜、蘿蔔、醃菜、炕土豆,連一碟花生米都沒有,秀炒了一盤雞蛋,算是最好的菜了,那好吧,大家吃飯,吃完了你們洗了早點休息。」

    羅村長笑著對張小川說。

    「好,你們坐著我來盛飯。」陳秀蘭連忙答應了羅村長一句,接著就起身盛飯。

    「秀嫂,你給小英子盛飯,我們自己來。」張小川笑著對陳秀蘭說。小英了十歲不到是羅村長的閨女。

    「是呀,秀,讓張副鎮長和小陳自己盛飯,他們又不是第一次在我們家吃飯,你還是來招呼小英子吃飯。」羅村長微笑著對陳秀蘭說。

    「好,張副鎮長和小陳自己盛飯,我來招呼小英子吃飯。」陳秀蘭很爽快的答應了羅村長。陳秀蘭說完後,羅村長、張小川、陳光明各自盛了一碗飯後坐在一張放在廚房中的小方飯桌前,各坐一方,另一方是陳秀蘭和小英子,農村吃飯的人要是不多的話大多數就在廚房吃飯,也許是在廚房吃飯熱乎,望著小英子營養不良,瘦弱的樣子,張小川看著都心疼,他用筷子夾了一些炒雞蛋給她的碗裡,大人不夾鄉下的孩子就是饞得流口水,也不會自己動筷子,其實山裡大多孩子象小英一樣,營養都跟不上,就是有錢有些東西也買不到,張小川給小英子夾炒雞蛋,羅村長夫婦並沒講客氣阻攔,陳光明更加不說,大家心知肚明心裡都不是滋味,望著小飯碗的炒雞蛋,小英子望著母親,陳秀蘭強忍著淚水對小英子點了占頭,母親同意了,小英子便開始大口大口地吃起飯來。

    陳秀蘭要她慢點吃,小英子口裡說嗯,吃飯的節奏這才慢了一些。大家吃飯完後,陳秀蘭幫張小川、陳光明各泡了一杯熱茶、羅村長是自己泡的,大家邊喝茶邊聊天,張小川若有所思地對羅村長說:

    「我有個想法,城市差別太大了,這是短期沒法改變的,雖然不能向城裡人那樣隔三差五吃肉吃魚,但至少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吃魚的事。」

    「您有什麼好辦法,說出來聽聽。」羅村長好奇又疑慮地問張小川。

    陳光明在旁邊也是饒有興趣地想知道張副鎮長又有什麼主意。

    「村裡肯定有不少沒承包的小池塘,可以用二到三個小池塘放養一些小魚苗,這樣到下半年小魚苗也應該長成成魚了,再以後村有人想吃魚就可以撤一網,吃肉短期沒辦法解決,孩子的營養只有讓他們多吃一些雞蛋來補充營養。」

    「村沒承包的小池塘多的是,這些年村沒什麼人養魚了,只是這個辦法是好,誰來管理,是承包還是集體聯營,小魚苗從那裡進。」羅村長既高興又擔憂地對張小川說。

    「你看這樣行不行,有人承包最好,沒有人承包可以採取個人入股集體聯營的方式經營,就向大棚蔬菜一樣,具體細節你和葉支書還有其他人在去研究、商量對策,至於進小魚苗等我去了一趟洪胡實地考察了以後再定,解決村裡吃魚的事,今天就說到這,明天還要開會,大家早點洗了休息。」解決村裡吃魚事暫定下來後,張小川有了不耽誤明天上午的會議,於是話題轉到了開會的事上。

    「也好,你們先洗,對了,你們帶毛巾了沒有,廚房裡爐子上有一壺熱水,你們洗完了早點休息,我還跟秀說一件事。」

    「你忙吧,不要管我們,我們都帶了毛巾,沒事你也早點休息。」張小川感激地對羅村長說。

    「是啊,您別管我們。」陳光明也笑著很禮貌地回了羅村長一句。羅村長找他老婆說的事是明天讓她早點起床安排他們幾個人的早飯,秀是羅村長的老婆,夫妻倆關係密切,所以羅村長總是叫老婆秀,大家也都習慣他這種這叫法,只是人多的時候,他老婆總覺得難為情。其實他不說,他老婆也會有所安排,歷年駐村幹部要麼在村支書家吃飯住宿,要麼在村長家吃飯住宿,作為村長家屬她已熟悉了,不需要羅村長安排。

    第二天早晨,羅村長的老婆陳秀蘭早早起了床給張小川他們幾個準備早飯,說是早飯,其實是煮的荷包蛋掛面,這在農村可是上乘的早餐,鄉下人幾乎沒有過早的,農忙時可能吃三餐,農閒時只吃二餐,就是這麼節約,一年下來只能保個全家人的溫飽。

    羅村長、張小川、陳光明吃過掛面後,一起向村小學學校走去,村裡的早晨還比較安靜,多數村民還沒開門,也許天氣寒冷、又是農閒的時候所以開門遲一些。

    羅村長、張小川、陳光明三人趕到村小學學校後,羅村長打開了昨天大家在一起開會的那間教室,過一會陸續有一些人到了,因為大家彼此都熟悉了,見麵點個頭,笑一笑,算是打個招呼了,見來的差不多了,張小川要大家隨便找座位坐,當大家都坐下後,張小川在講課台笑著對大家說:

    「昨天晚上讓羅村長和葉支書臨時通知大家今天來開會,大家一定很好奇,是這樣的,昨天在羅村長家閒談的時候,看見杏林村好像比任何村的杏樹要多,我問他杏林這個村名是不是村裡杏樹特別才起了這一個村名,羅村長也沒個准,今天我們暫時不談杏林村這個村名的來龍去脈,我是想你們一直沒想到在杏樹上動腦筋。」

    「要說杏林村這個村名,還真不知怎麼起的,我們杏林村的人就是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一位老村民若有所思地對張小川說。

    「張副鎮長都說了今天不談杏林村村名的來歷,你們怎麼說到這上面來,要你想杏樹。」羅村長提醒那位首先發言的村民。

    「杏樹怎麼想?」那位老村民一臉納悶回了羅村長一句。

    「我好像有點明白張副鎮長的意思,想通過種杏樹致富,我們都知道杏是大家喜歡吃的水果,含有豐富的營養和多種維生素。杏子可製成杏脯,杏醬等。杏仁還可以用來搾油,也可製成食品,還有藥用,有止咳,潤腸的功效。杏木質地堅硬,是做傢俱的好材料;杏樹枝條可作燃料,杏葉可做飼,杏渾身都是寶,是農家的搖錢樹,可就是不知道怎麼把杏變成錢。」一位年經的村民發著感慨地對張小川說。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