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六ま章 觀罷二穴 登上點將台 文 / 鹿鳴山谷
三人信步來到觀音閣的前面,那是廟中的石亭和望海樓。
站在這裡,可以看到西面一望無際的浩浩黃海。
在望海樓的後上方,是觀音閣的正殿和禪房。
正殿上面,是一堵巨大的石崖,高三、四丈,冷眼一瞅,有一種親臨天塌地陷現場之感,讓人心存餘悸。
石崖下面,有一眼黑黝黝的泉井,井水不深,卻十分清冽甘醇;
石崖上方,有一個看似深不可測的石洞,向主峰方向通去。
傳說這眼泉水叫地穴,那個石洞叫天穴,是當年兩個和尚斗比法力時留下的遺跡。
就在這望海樓下,玄靈向師徒二人講了這段往事的來龍去脈:
故事發生在明代的洪武年間。
有一天,大和尚山上同時來了兩個和尚。
一個是千山來的叫陳德新,一個是醫巫閭山來的叫方影山,二人都是修行多年的高僧。
他們雲遊了遼南的各處名山大川之後,都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地方,搭建寺院誦經念佛。
這一天,天清氣朗,他們分別走在復州地界。
遠遠向南望去,但見大和尚山一帶雲霧繚繞,紫氣氤氳,顯出一片非凡的風水。
於是,就順著風水所向,鬼使神差,不約而同地,來到被稱做大和尚山東林子的地方。
只見這裡山高林密,塘淺溪幽,經過再三推敲,都覺得這是一塊十分難得的風水寶地。
於是,都想在這裡建廟立佛,有所成就。
雖說我佛以寬大為懷,可是,自古以來一廟不容二主,究竟誰留誰去,二人相持不下。
最後,他倆商定當眾比法術,誰的本事大,誰就留在這裡當住持。
聽說這裡要比武,好事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
還請來當地的地方官吏當中證人。
比武開始了,陳和尚先施法力,只見他念了幾聲咒語後,對眾人振振有詞:
「這裡有風景,就缺一眼井,
沒井不叫景,我要挖口井。」
說完,挽挽衣袖,揮拳猛地向地下砸去,只見拳到之處,立即出現一個大洞。
不一會兒工夫,一股泉水就「咕嘟,咕嘟」地冒出來了。
捧一口嘗嘗,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就像天上的瓊漿。
眾人一看,半山腰的石砬子上,竟能打出井水來,不由得發出一片叫好聲。
方和尚一看,不慌不忙,走過來對眾人比比劃劃說道:
「這裡山雖高,卻無通天路,
無路不順暢,我修通天路。」
話音剛落,只見他嘴裡噴出一股煙氣,一道金光閃過,整個山嶺都跟著動起來了。
待眾人睜眼看時,石崖的斜上方果然出現一穴幽幽的石洞,洞之深,不知通向何方。
一個開天,一個闢地,圍觀者瞬間看了兩個這麼大的熱鬧。
弄得個個瞠目結舌,驚歎不已,像是在夢中。
再說兩個和尚鬥法驚天動地,早驚動了南海觀音菩薩。
她駕起五彩祥雲來到大和尚山上空,往下一看,見兩個和尚還要推山搬海。
觀音心想:這樣一來,豈不嚇壞了百姓?
觀音急忙降下雲頭。
二人一見觀世音到此,也
看書網小說?沒聽懂的話:
「唉,出家的日子太久了!」
站在山頂,往南看去,只見一個土檯子立在南邊懸崖邊上,土檯子的北面,是一塊寬闊的空地鋪在山頂。
傳說那土檯子,就是當年唐太宗點將的地方。
那寬闊的空地,當然就是將士們的校場了。
因此,這個地方名叫「點將台」。
在點將台的對面,就是卑沙城的城門。
三人來到點將台上,環顧懸崖之下,確實是地勢險要,峻峭無比。
只站了一小會兒,三人頓覺冷風森森,雲霧繚繞。
那「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足以看出中華皇帝當年的宏偉氣派。
可惜呀,時過境遷,歲月無情,唐皇的點將台,如今是破敗得已經看不出原有模樣了!
從點將台上下來,順著眼前的校場,三人來到了卑沙城的城門前。
那城門早已不見了,在路的兩旁,只見到兩堆亂石,分別胡亂堆在那裡。
從連接這兩堆亂石的城牆上,可以判斷這裡確實是一個城門。
走了進去,裡面也是一片破敗不堪。
唯一還能看到它的昔日輝煌的,也只有這堅持挺立的城牆了。
清風道長知道:
這裡,是由東晉末年,在遼東興起的高句麗族人,在大黑山修建的山城。
石牆隨山勢構築,綿延約十里,偉岸奇俊,蔚為壯觀。
城內到處峽谷蜿蜒,城外四周懸崖絕壁,安營紮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
儘管現存的山城已部分傾頹,但是,當年壁壘森嚴的景象仍依稀可見。
後來,高句麗族兵亂中華。
從隋朝開始,皇帝就開始派兵前來剿滅。
直至在唐貞觀十九年,由唐太宗御駕親征,才徹底滅掉了高句麗族,收復卑沙城。
據記載:攻下卑沙城後,「俘獲男女八千口」。
可見:當時的卑沙城內,曾有過千軍萬馬駐紮……。
俱往矣,一千多年過去了,一切都付東流水,眼前只有青山在。
看著清風道長站在城牆處歎氣,玄靈兒招呼道:
「道長,該吃飯了!」
一聲招呼,打斷了清風道長的思緒,這才順著玄靈兒的話音說道:
「是啊,該吃飯了。」
這邊地上,杏兒哥與玄靈兒,已經在一塊平坦的草地上,鋪上了一塊包袱,把乾糧和水果擺在了上面。
然後,玄靈兒又說道:
「還沒有水,等一下,我馬上弄來。」
說著,從他背家中拿了一個瓦罐,轉身就朝那邊的山下跑去。
時候不大,他提著一罐水又從那邊跑了回來。
「玄靈道兄,那邊好像有山泉?」
杏兒哥問道。
「是的,就在那邊唐王殿的牆外。」
玄靈兒有點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