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南北長歌之南北亂世緣

正文 第2章 塞上長城(二) 文 / 明軒公子61

    第二天,檀道濟找來了心腹高進之,薛彤,對他們傳達了謝晦的意思,薛彤臉色大變,不知道如何是好。高進之則是從容不迫地問道:「檀公是想學曹操還是霍光,如果檀公想學霍光,那就廢了他,如果檀公想學曹操那就不要。」檀道濟望著他問道:「怎麼講?」高進之,「霍光廢昏立明,不存私心,所以萬人稱頌,但是曹操,扶持弱主,不廢,其實是私下裡準備招攬實力,培植自己的黨羽。你想輔助大宋,如果皇帝不廢,琅琊王不登基,那麼這天下早晚不是大宋的。所以,為國,必須廢。但你想自立,則不能廢,逢昏庸的天子在位,您正可以乘此機會收買人心,招攬心腹之人,那到時候這皇帝的位子還不就是你的麼?」這時,高進之手握佩刀快步走到營帳前,審視著眾人說道:「今日之事,諸位如有二心,我必殺之。」眾將紛紛不做言語。

    這時,檀道濟突然跪下,仰天大喊:「今日之事乃全為江山社稷,武皇帝您在天上看著,若我檀道濟有貳心,必遭天譴!」高進之隨即又說道:「不過檀公,這個頭,您萬萬不可帶,只能附議,以恐日後……」檀道濟點了點頭:「明白了。」

    當天晚上,檀道濟進入皇宮,與謝晦一起下榻在偏殿,晚上謝晦興奮地睡不著覺,倒是檀道濟鎮定自若,安然入睡。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五月二十五日,徐羨之,傅亮等人發動政變,殺死少帝劉義符,最終議定改立宜都王劉義隆為帝。七月,流動政府百官悉數到達江陵。然而劉義隆被突如其來的政變驚了一跳,反覆推辭不去,經過一番交涉,七月十五日,時年18歲的宜都王劉義隆終於乘船東下了。回到建康後,徐羨之問道傅亮:「皇上像哪位天子?」傅亮歎口氣道:「司馬師,司馬昭一樣的帝王。」徐羨之:「那,那,那他應該能饒了我們麼?」傅亮接著歎氣:「不一定啊。」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八月九日,劉義隆正

    ^;看書,網軍事,未雨綢繆。」高進之笑了:「呵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陛下真想殺他他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是一死。」檀道濟湊近問道:「那陛下想殺我麼?」高進之不再說話了:「聖意難測,沒準時間久了陛下就會忘了?」檀道濟反問道:「我殺你大哥二哥,你會忘了這仇麼?」高進之被問的啞口無言,隨即歎氣道:「有些事原本是為國家考慮,可是因為方法的失策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而這傷害卻必須由所做者承擔啊。」兩人一時沉默,過了一會兒,檀道濟問道:「北邊如何?如今新軍剛立,我怕拓跋嗣趁機南下啊。」高進之笑了笑:「索虜暫時無憂,就在少帝被廢之後不久,拓跋嗣也死了,也就是說咱們這邊忙著易主,他們那邊也是新舊交替啊。新君名叫拓跋燾,才16歲。」檀道濟:「拳怕少壯,切莫看輕幼主啊,我16歲的時候都跟隨先帝打桓玄了,咱們這位皇帝繼位不也才18麼?但願這個拓跋燾,他日不要成為我大宋的心腹之患啊!」

    檀道濟的憂慮是正確的,27年後,正是這個拓跋燾揮軍南下,飲馬長江,兵抵瓜步山,差點打進了建康城。然而,這時候,無論劉宋還是北魏,都是新皇登基,紛紛忙著鞏固基業。暫時,大戰沒有再次爆發。

    在軍營中,檀道濟收到戰表,說柔然大舉南下,北魏疲於應付,拓跋燾親帥大軍北上。檀道濟:「諸位,對於柔然南下怎麼看?」高進之:「依我看,這次柔然大舉南下,必然是趁著北魏新君剛立,朝中大局不穩,所以才如此,我看,此刻如果調集軍隊,重新北上,必然能拿下虎牢,重新挺入中原。」薛彤:「老高,上次大戰我們元氣受損,此刻是否有足夠實力收復虎牢關啊?」高進之:「我們一家或許捉襟見肘,但是倘若有4路大軍共同討伐他索虜呢?」薛彤:「哪四路?」高進之伸出手指道:「北燕為東路,胡夏為西路,柔然為北路,我們自成南路,合力討伐,難道還滅不了麼?」薛彤:「可是,我們和胡夏可是世仇啊,你忘了當初關中之敗了麼?」一提到關中之敗,檀道濟臉色大變。高進之笑道:「世仇也可以暫時放一邊的,當年晉楚也是世仇,不同樣到了後來弭兵之會化敵為友麼,如今赫連勃勃已經作古,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日益強大的索虜魏國才是我大宋心腹之患。」檀道濟:「進之說的對,當初桓溫北伐,幾乎差一點滅了前秦,可是後來呢,桓溫死後10年不到,這前秦就成了大晉的心腹大患,還差一點亡了大晉,我絕對不能讓著悲劇再次上演,絕不!明日我就奏請皇上,要求出兵,我一定要將索虜扼殺在萌芽中。」

    檀道濟的憂心不無道理,但是發上去的奏折卻杳無音信,劉義隆遲遲不給答覆,大軍就無法開拔。高進之找到了檀道濟,「檀公,皇上還不同意。」檀道濟點了點頭。高進之:「皇上是怕你擁兵自重啊,可是,這麼好的機會不抓住,這對大宋未來可是有巨大隱患的啊。」檀道濟猛地將手中佩劍摔在地上:「你對我說有什麼用,我又不是陛下,去對陛下說。」說完轉身走了。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