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遠東野望1930

《》章 節目錄 第四十二章 震驚世界的一炸 文 / 遙望東方

    第四十二章震驚世界的一炸

    陸銘的這次軍事行動,落在有些人的眼裡,認為這是一次很失敗的行動,本來都已經把日軍給分割成了多股,特別是他們的主力部隊已經有機會逐一殲滅的機會下,反讓關東軍重新有了集中的機會.

    這樣在下面的行動中,要面對的就是近三十萬抱成一團的關東軍,等於錯失了最好的機會。

    在國內,也多人發表文章評論這次行動。

    「何應欽這次怎麼會跳的那麼高,真讓人奇怪,幾時他竟然關心起我們來了。」楊傑拿著報紙一臉嘲笑。

    「哈哈,參謀長說錯了,他們這是無利不起早。」

    「哦,李先生發現了什麼?」

    「利益,東北的利益。」李秋歎了口氣,「沒想到怎麼快就有人忍不住了。」

    陸銘聽後也是搖頭,「日本人在這裡時怎麼沒人去想?」

    李秋站了起來,「說起這事,其實和司令說的那番話有關係,當時您曾經說過,東北會歸還國家管理,我們不插手,這不,他們這就開始試探了。」

    「何應欽說這些,無非是希望我們主動讓他們的部隊過來,以彌補兵力上的不足,他這也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好好的有必要這麼彎來繞去嗎?」陸銘失笑。

    「我想用不到幾天,他們就會派人來。」

    「沒有全面佔領東北之前,我不希望有南京的軍隊進入。」陸銘這點一再堅持,就是李秋等人都不是很理解。

    陸銘也不好解釋,他總不能說最後老蔣會失敗,與其這樣,東北能避免戰火最好,有自已的部隊在這邊壓著,最少能爭取到一年時間。

    如果不是有八路軍到東北的工作隊幫忙,這裡的爛攤子還真難收拾,陸銘帶來的只是軍隊,沒有地方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幫忙下,一切都變得井然有序。

    今天,陸銘迎來了一位重要得客人,對這位政工元帥,他是從心裡佩服的。

    「東北有我國最完備的工業基礎,這也是我們不願和日軍在大城市大打出手的原因,破壞掉的,都是我們自已的東西,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這幾個月還是能等的。」

    「讓日軍集中一起又怎麼樣,只有這樣,日本人才能患得患失,才會有顧忌。」

    陸銘完全沒有瞞對方,把自已的想法和計劃都盤托出,「貴部不單要保護這裡的工業設施,還要保護好這裡的人才,人才才是是根本。」

    另外,陸銘不顧對方的震驚,把自已知道的告訴了對方,「日本投降的時間也就是這三個月內,美國已經研究出戰略武器,蘇聯出不出兵已經不重要,貴部也做好準備吧。」

    「謝謝陸將軍帶來的消息,這下我們總算心中有數了。」

    美國,在漢福德試驗成功以後,橡樹嶺工廠開始大規模地生產鈾235。直到1945年3月,他們才開始把鈾235運送到洛斯阿拉莫斯。

    那時,每星期都會有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坐上毫無標記的汽車駛出橡樹嶺,往諾克斯維爾駛去,他們將在那兒搭乘下午12:5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車後他們躲進事先預定好的房間就足不出戶。

    到達芝加哥後,他們將一個裝著鈾235的鎳箱轉交給接頭士兵,第兩天這些士兵就會把貨物送到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沙漠地區。

    雖然在芝加哥可供奧本海默的炸彈設計組研究的資源並不多,但他們還是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早在1943年9月,他們就設計出「槍式法」和「內爆法」兩種引爆原子彈的方法。「槍式法」是把一塊鈾235裝進槍口,然後從後膛把另一塊鈾235射進去,這樣一旦爆炸兩塊鈾235就會迅速合在一起,達到臨界狀態,發生鏈式反應,釋放出巨大的原子核能。

    「內爆法」是在用裂變物質做成的空心球四周裝上引爆裝置,它會在百萬分之一秒內爆炸,一旦爆炸就會把空心球向內壓縮達到臨界狀態,發生鏈式裂變反應。

    但是即使如此,奧本海默和他的同事們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答,比如需要多少鈾235或者鈽才能達到臨界狀態——幾盎司、幾磅、幾千克或者幾噸?1945年中期,他們終於發現達到臨界狀態大約需要15千克鈾235或5千克鈽。

    給這些致命金屬測量重量是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實驗中有一台臨時裝置被科學家們戲稱為「斷頭台」。

    每次實驗時,他們都從一個空隙中把一小塊裂變物質扔到大一點的裂變物質中,如果總重量達到或接近臨界點,就會產生一個簡單的鏈式反應。科學家們把這個危險的實驗過程笑稱為「拔龍鬚」。

    一名加拿大實驗者路易斯?斯洛汀,在一次類似的實驗中,因為吸入足以致命的放射物質從而以身殉職了。斯洛汀的殉職只是「曼哈頓工程」中八例死亡事件中的一例,其中五例是觸電身亡,一例是吸入毒氣,另一例則是摔死的。

    當洛斯阿拉莫斯的實驗者們發現鈾235的生產速度只夠製造一枚鈾彈時,他們就把注意力轉向了鈽彈的研發製造。

    因為只需要1/3的鈽就能達到臨界狀態,但是這種人造元素具有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特性,其中之一是不能用「槍式法」引爆。於是,有6多人投入了研發製造引爆鈽彈的特製扳機的工作。

    最終,他們成功了!他們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胖子」,這是千萬人心血的結晶。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否能爆炸?

    為此,他們必須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測試「胖子」的爆炸性能。這個地方必須平坦、偏遠,不引人注意,而且天氣狀況良好。

    格羅夫斯堅持以上幾個條件,因為他擔心如果這個實驗偶然傷及個別平民或發生擾民現象時,頗有威信的內務部長哈羅德。萊克斯會和他糾纏不清,這可是個壞脾氣的傢伙。

    格羅夫斯私下說:「萊克斯過於關注細節,他的好奇心會給我們製造麻煩,而我們的麻煩已經夠多的了。」

    測試地點最終選在位於新墨西哥州的阿拉默果爾多軍事基地,該地在洛斯阿拉莫斯以南2英里處,代號「三位一體」。

    西班牙探險家最早發現了這片炎熱乾燥的不毛之地,探險家們在穿越這片無人居住區時歷經千辛萬苦,故而該區又被稱為「死亡之旅」。

    離此最近的居民區是2英里之外的索科羅鎮和卡裡索索鎮。不過,格羅夫斯最擔心的是處於基地下風口的阿馬裡洛市,該市位於得克薩斯州,距離基地僅3英里,市區人員密集,一旦試驗成功,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微塵很容易隨風飄往市區,造成嚴重污染,所以,為防止污染必須疏散市民。

    1945年7月15日,在「三位一體」基地中央矗立著一個1英尺高的鋼塔,「胖子」安靜地躺在上面,上方蓋著一塊薄鐵皮屋頂,所有精密複雜的部件都極其仔細地安裝在它的鈽空殼四周,它在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

    一個五人小分隊守護在鋼塔四周防止「胖子」遭到破壞。

    其餘工作人員都返回了指揮防空洞,此外五英里之外還有兩個防爆地下碉堡,試驗現場方圓1英里的區域都被規定為「零區」。格羅夫斯、奧本海默、布什、科南特、費爾米和其他參與研究的關鍵物理學家及其將要引爆炸彈的技術人員都來到指揮現場,等待著歷史時刻的到來。

    為了這一刻,美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前後耗時三年,總計花費超過2億美元。

    格羅夫斯看到奧本海默這位原子彈的總設計師因為過度緊張,臉色變得蒼白、憔悴,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費爾米與奧本海默形成了鮮明對照。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他一直情緒高漲,不停地在他那些傑出的同事中穿梭遊走,並和大家打賭看「胖子」是否能發射到大氣層,如果能的話,它是僅僅把新墨西哥夷為平地,還是使整個地球毀於一旦?起初,格羅夫斯對費爾米的表現極為不滿,但是再一想,他知道這個意大利人不過是想活躍氣氛,讓大家放鬆心情而已,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試驗因為下雨被推遲了兩次,最終格羅夫斯和奧本海默把時間定在7月16日上午5:3。發射前3分鐘,一個七人小組完成了對「胖子」的最後檢測,他們臨走時打開了用來照亮鋼塔的強力照明燈,然後坐著吉普車撤離了現常炸彈孤獨地矗立在沙漠中,直刺蒼穹。

    那些即將用電纜引爆炸彈的技術人員來到地下室,他們發現奧本海默緊靠著一根柱子,看上去他似乎快被壓垮了。現場的觀察者們都感到非常緊張,他們面向遠方的炸彈,卻把眼睛閉得緊緊的不敢睜開,心揪成了一團。5:1倒計時開始,時鐘一分一秒地走過,5:29計時者喊道:「零1」

    後來很多目擊者爭相描述隨後發生的事情。《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威廉。勞倫斯當時任「曼哈頓工程」的記錄者,他的描述最為接近:「那一刻成為永恆。時間停止了,空間收縮成一個點,瞬時間天崩地裂,人們似乎有幸看到了地球的誕生。」

    也許奧本海默的預言才是最有先見之明的。當炸彈的火球騰空而起時,沙漠上空變得通亮熾白,這位驚駭萬狀的科學家想起了印度史詩《薄枷梵歌》中的一句不祥預言:「我就要死去了,世界也將毀滅。」

    而這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坐著軍艦正在前往德國的路上。

    美、英、中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

    這次會議,是在法西斯德國已經投降,日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屢遭失敗、行將徹底崩潰的背景下產生的。

    路上,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急急的拿著一份電報來見杜魯門。

    「總統閣下,胖子試爆成功了!」

    「好,非常及時,這次會議,由於我們的原子彈試爆成功,我認為不借助蘇聯的力量,也完全能促使日本投降,加上陸銘現在進展的非常快,所有的條件已經具備,接下來,整個會議將由我們來主導。」

    杜魯門激動的揮舞著雙手,馬歇爾在一邊連連點頭,「對的,不論用不用原子彈,我們都已經準備的非常充分。」

    從杜魯門上台以後,美國的態度也是一變再變的,早先急切希望蘇聯對日作戰,轉為擔心蘇聯對日參戰會影響其獨佔日本及在遠東的戰略地位。

    陸銘進軍東北,是美國態度轉變最為關鍵的一步,那時美國還在和日軍在硫磺島激戰,美國最擔心的就是關東軍那上百萬軍隊突然加入戰場,這隊美國來說會困難非常多。

    有了陸銘這一搞,關東軍的威脅無形中被解除,這樣的情況下,讓美國選擇,肯定不會和他競爭的蘇聯合作,相比之下,陸銘就可靠多了,最少不會對美國有威脅。所以杜魯門第一時間就切斷了對蘇聯的那些後勤幫助,就是已經出發,行動在半路的物資都被召回。而現在,原子彈的試驗成功,美國更有把握,到了德國,美國總統h。s。杜魯門與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期間,就美陸軍部長h。l。生起草的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備忘錄進行協商修改。

    並在電請蔣介石簽字後,以三國政府公告形式發表。

    在這之前,馬歇爾上將把這份公告先發給了陸銘一份,應蘇聯要求,處理德國問題的原則和其他有關決定,包括設立外長會議,佔領德國的基本政治、經濟原則,德國賠償,波蘭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峽,對意大利政策,哥斯尼堡地區最後讓與蘇聯,對羅、保、匈、芬的政策,戰爭罪犯,奧地利領土托管和參加聯合國組織等問題。

    並簽訂了《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發表了《柏林會議公報》。這兩個內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中、美、英三國還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佈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

    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

    美國國務卿向日本轉遞美國的公告:《波茨坦公告》「不包括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最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但「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須聽從於盟國最高司令官」。「日本政府之最後形式將依日本人民自由表達之意志確定之」。

    這點是,美國把日本天皇制被保留下來,天皇依舊作為「日本國及國民統合的象徵」,在這點上,美國多少被日本的瘋狂給嚇到,稍微做出了些讓步。

    這時,原子彈還沒丟,具體效果還不清楚,在當時,能盡量瓦解日本的鬥志,這個做法不能說對錯。

    「照我看來,美國是多此一舉,再打幾個月,日本拿什麼來抵擋,困都能把他們困死。」楊傑很不以為然。

    陸銘把手裡文件放下,「美國國內很多人已經不想打仗了,你們不懂他們國家人心中的想法。」

    李秋點了點頭,「我多少明白了些,這時早點結束日本戰事,瓜分利益才最重要吧。」

    「這些也算是一個原因,算了,不去管他們的事,先應付委員長派來的人吧。」

    楊傑聽到這件事就來氣,「他們早怎麼不說要去前線,這個時候用幫忙的借口來談,難道他們真以為日本人有那麼好對付?」

    這次,蔣介石派來了以何應欽等人為代表的軍事代表團,強烈要求參加東北戰場對日作戰,理由冠冕堂皇,搞得陸銘等人不答應,就是民族罪人一般。

    從這點看,蔣介石等人也看出東北的重要,甚至不惜和陸銘撕破臉,也要從中插上一腳。

    讓陸銘等人很惱火的是,華北還有二十多萬日軍,怎麼不想辦法去消滅,這搶地盤搶得也太過分了點。如果按照陸銘的脾氣,根本不準備去和他們談的,李秋勸說,沒必要去做這個壞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們要佔領東北,當第二個東北王呢。既然扯皮,我們反正沒事,就和他們扯扯吧。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