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三十四章 北線戰場(2) 文 / 遙望東方
第三十四章北線戰場(2)
這北面因為這些年很少出現戰事,周圍的日軍警惕性自然不會很高,加上這個信賢中二的幫助,縣城佔領的消息沒有擴散到周邊的幾個縣城去,這給了第一集團軍很好的機會。
隨後這幾天裡,周邊六個縣城全部落到了第一集團軍的手裡,他們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慢慢的向外面發展,拓寬這裡的戰略縱深。
隨著行動慢慢展開,第一集團軍慢慢接近黑龍江的內部地區,也等於慢慢靠近了日軍真正的防禦體系。
自從九一八事變後,佔領我國東北的日軍為了防備蘇聯,日軍強行征役我國數百萬勞工,在東北邊境線上修築了東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海拉爾的14個軍事要塞和慰安所,全長38公里,被日本關東軍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
位於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吉林省琿春市五家山要塞,就是該防線最南端的***。
五家山要塞四處相連,堡壘縱橫交錯,地下工事設施齊全,有彈藥庫、發電室、醫療所、指揮室、無線電室、炊事室、兵捨、監視所、衛生間和浴室。洞裡設計精巧,四通八達,不瞭解其內部結構的人,進去容易出來難。
洞中有洞,堡壘相連,工事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製成。鑽進陰森潮濕的山洞後可以看到,山洞高約1。8米,寬1。6米,進洞不遠處可看見兩個並列的地下宿舍,每個宿舍都與外面的通道相連,巖壁兩側設有拉電纜用的鐵鉤,每個宿舍長約3米,寬3米,可容納3人就寢。
宿舍外面有灶台,牆邊有排煙通道。再往上走,爬上鐵梯,是一個留有兩個觀察口的碉堡。
沿著觀察口往裡走,進入一個高約1。75米,寬約1。2米的弓形通道,通道每隔3米遠就有一個通風孔。
走完32級台階,是一個比較寬大的碉堡,有觀察孔和射擊孔。王哨長告訴筆者,這裡是五家山最高點,通過觀察孔向外眺望,整座山的情形一目瞭然,從正東方向遠處延伸,是煙波浩淼的日本海。
侵華日軍17處要塞的設計、施工和經營,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其保密措施由始至終貫穿著秘密偵察、秘密設計、秘密施工。現已查閱到的有關日偽檔案資料均標注著「絕密」、「機密」等字樣,無一不多次反覆強調「秘密保持」的重要性。
日本關東軍修築國境築壘工程,採取當時世界最先進技術,耗費巨資,在茂密的山林中秘密施工,其隱蔽程度即使白天走到近處也難以發現。
作為最大的要塞,東寧要塞群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吉林省琿春相鄰。
東寧要塞群是關東軍為進攻和防禦前蘇聯而修築,它的主陣地始建於1934年2月,主體工事1937年末完成,配套、擴建和附屬工程到戰敗時也未完工。
東寧要塞群南起大肚川的甘河子,北至十八盤山的綏芬河界,正面寬約93公里,東起三岔口的麻達山,西至老黑山的炮彈溝,縱深5多公里。
三個主陣地分別設在瑚布圖河以西的勝哄山地區、綏芬河以北的廟溝地區、南天門以東的北天山地區,要塞均設在邊界前沿3—5公里,海拔高度在23到5米之間,每個主陣由3個地下要塞和數百個地面永備工事組成,如勝哄山主陣地由勝哄山地下要塞、朝日山地下要塞、勳山地下要塞組成,廟溝主陣地由麻達山地下要塞、三角山地下要塞、49高地地下要塞組成。
北天山主陣地由北天山地下要塞、南天山地下要塞、眼鏡山和要山地面永備工事組成。這些主陣地共配備24毫米火炮1門、3毫米的火炮8門,各自都形成了交叉火力網。
陣地前沿設有反坦克壕,陣地之間戰壕和交通壕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地下要塞與地下要塞之間的平川地帶,設置了多道反坦克壕和梯次形的永備工事,重要的交通要道設置了碉堡。火器和兵力從前沿開始梯次配置。
一線為地下要塞配有永備工事和永備大口徑火炮發射陣地,二線為屯兵地和機動炮兵部隊,三線是坦克裝甲兵、騎兵和機動作戰部隊,四線是後勤補給分隊。
東寧要塞群內有永備火力發射點42處,土木質火力發射點511處,戰鬥指揮所111處,永久性掩蔽部1處,鋼堡帽4處,火炮發射陣地79處,永備地下軍火庫79棟,露天炮彈倉庫235個,野戰短洞1多個,還建有1個軍用飛機場,此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附屬於軍事的設施。
3條鐵路4多公里,8條公路8多公里,在萬山叢中還修築通往要塞和後方的作戰警備路2多公里。東寧要塞群堪稱是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
按照關東軍原來的軍事部署,在這裡擔任防禦作戰的是關東軍主力中的主力第一集團軍,但因為太平洋戰場的關係,這個軍也被分拆的差不多了。
隨著陸銘大軍的出關作戰,第一方面軍的三個主力師團全部調到了南線戰場,北線戰場上留下的部隊雖然有十多萬人,但真正算得上主力的還沒有三分之一。
其中多數部隊都是日本人到東北的拓荒集團人員中強征上來的,這些人雖然填補了人員方面的空缺,但是戰鬥力方面卻差了很多。
第一集團軍的幾次行動,終於被關東軍發現,就在陸銘和蘇聯等國談判交涉時,北線戰場也進入了真正的交鋒階段。
這個時候,第一集團軍所在的位置,還是很有利的,他們正好掐在日軍這條馬奇諾防線的內部和外部的結合間,這一段時間的努力,很多地方已經進入要塞的就近。
日軍這個要塞主要是針對蘇聯的,也就是說對外防禦的,對內,雖然也有作用,但卻沒有那麼完善。
這對第一集團軍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不過即使這樣,有如此強大堡壘為依托的日軍,也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
陸銘給第一集團軍的命令中,要求他們穩紮穩打,不必過急,更不要把自已處於危險當中,這裡的危險不是指日軍,而是指蘇聯。
王大牛司令在制定行動計劃時,也是按照這個來執行的,他把集團軍一分為二,由第一、第三、第六師和坦克旅、重炮旅。空軍第一師組成攻擊集團,專門用於對日軍作戰。
擔任防禦的有一個重炮師,4個步兵師和一個裝甲旅,另外,陸銘已經下令第二批從緬甸增援的6個步兵師到達青島之後,空運到北線戰場,這樣一來,專門用於防禦的部隊就超過2萬人。
美軍方面,也出動了一個空軍師和三個運輸大隊進行協助,美軍的8艘航母也出現在了渤海灣附近,協助防禦。
美國人工業強大這時得到了完美體現,就拿空中運輸來說,他們就擔任了8的運輸任務,美軍每天出動的護航戰鬥機就超過三百架。
源源不斷的物資運到了北線戰場,其中,光自行火炮,就運了上千門過來,整個防線越來越堅固。
這些天,蘇聯的空軍多次出現在這邊上空,王大牛知道他們的來意,並下令空軍起飛進行威懾,正是因為這裡部隊越來越多,防線不斷加固和擴大,反而變得更加的安全。
蔡廷鍇被調到北線,專門擔任防禦任務,王大牛則被解放出來,專門針對日軍。
第一步的行動,被稱為切割行動,日軍要塞是連成一片的,王大牛等人首先做的,就是把這些日軍給分割成幾個部分,切斷他們之間的聯繫。
要塞再堅固,也是有弱點的,在強大的炮火面前,除非日軍躲進防空洞裡,外面的工事還是可以被摧毀。
這天,天氣良好,第一師為主力的攻擊部隊,開始對日軍東寧要塞的外圍陣地開始了進攻,第一戰選擇日軍最強之處,王大牛等人也是有過多番考慮的。
日軍不是這裡最堅固最難攻克嗎?他們就拿這裡下手,先把日軍的這個神話給打破掉。
這時日軍也發現了對方的攻擊目標,這裡兩個日軍師團和一萬多偽軍,全部進入了要塞,那些日本僑民很多也逃到要塞內部。
首先選擇的突破口,是位於東寧要塞三岔口一段,這裡日軍修建了很多碉堡和暗堡,山上基本上都是日軍的碉堡群,只有進入這裡,就會遭到日軍來自於高處密集的火力攻擊。
第一師在這裡佈置了長達2多里的攻擊線,這些攻擊線不是為了突進日軍防線,而更多的是為了阻擊日軍。
上午9點,上千門火炮在這長達十多里的山腳下同時朝日軍碉堡群開炮,高空的偵查機就能看見,日軍的一個個碉堡被炮火摧毀,那些半露出來的日軍暗堡,也沒有逃脫過這些炮火的洗禮。
為了打開一道缺口,空軍一師的轟炸機群開始發威,混合著凝固汽油彈等燃燒類炮彈,把這一片山谷都燒成了白地。
躲藏在這裡的日軍嚇得四散而逃,等他們衝到山下,遭到了早就埋伏在這裡的步兵們無情的阻擊。
第二天,地面部隊開始了行動,空中大量的飛機掩護這些地面部隊進入日軍要塞區,大火讓這裡的日軍全部被燒死在山洞裡,進攻部隊沒有受到多少阻攔,就佔領了這一帶的日軍要塞群。
但是再往前進,第一師馬上遭到了殘餘日軍的頑強阻擊,增援來的日軍,也經過地下通道趕到了這裡。
一個旅團的日軍,還進行了反突擊,雙方在這一片狹小的地方展開了激戰,在空中和地面強大的炮火增援下,日軍迅速被擊退,但是進攻部隊也沒有辦法再前進,這一段短短的距離,他們就傷亡了上千人。
聽到這個情況的王大牛果斷下令停止攻擊,就地建立防線,並開始把山下的那些火箭炮等運了上來,空中偵察部隊也開始記錄和觀察日軍的暗堡位置和火力點所在。
經過一天的準備,在第三天,第一師繼續向日軍發起猛攻,那些被空軍標記的位置,都在第一時間被摧毀和炸塌,當天,這一段要塞被佔領大半。
日軍的第二批援軍在晚上到來,雙方還展開了夜戰,同樣,日軍沒有討到多少好處,丟下了上千具屍體撤回了要塞裡面。
這時日軍的指揮官們不斷的在抱怨著,如此強大的要塞堡壘竟然這麼容易被對方突破,而日軍根本沒有辦法做出反擊,他們的抱怨是本土把這裡的飛機全部調去了本土。
說起來日本真是個奇怪的民族,就拿他們的陸海軍之爭來說,連天皇都沒有辦法去協調,從被佔領的荷屬東印度開採石油的問題上,雙方的爭鬥時間也長到了荒唐的程度。
海軍由於對石油的需求極為迫切,不得不從這裡進行了大量的開採。陸軍由於步兵佔了絕大部分,所以它的石油主要是用於航空兵,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需求了,但是,陸軍實際上早已壟斷了日本的石油資源。
這種不平衡來自於一種奇怪的安排方式:被佔領地區的石油資源的分割情況是由最先佔領該地區的軍種決定的。
在這點上,最早還是陸軍提出的,這和九一八事變就有很大的關係,日本佔領東北,得到了大量的資源,陸軍自然佔有明顯的優勢。
當時,日軍佔領婆羅洲時,因為掌握著最主要的油田,還握有6座大型的煉油廠,加上陸軍擁有了前荷蘭屬地中85的石油資源,這樣海軍能得到的就所剩無幾,它手中掌握的只有婆羅洲的兩個港口。
為了滿足自己遠遠超過陸軍的石油需求,海軍不得不採取了類似於敲詐的手段,它威脅說,如果陸軍不分給它更多的石油,它就要扣留發往日本的所有油輪。
雖然,因此成立了一個陸-海軍石油委員會來解決分歧,但實際上爭鬥更加劇烈了。對於委員會所下達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雙方都置之不理。
同時,海軍在海戰中的失敗,和其長期的石油短缺也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在1944年6月的馬裡亞納群島航母大空戰中,有一個日本艦隊其實就在附近,但苦於燃料不足而無法參加戰鬥。
由於不會受到來自海面艦船的攻擊,美國航母發動了「電擊行動」,隨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戰飛機,日本空中力量在這種打壓下永遠都無法恢復元氣。
後來,在萊特灣戰役中,從本土緊急趕來赴援的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最終還是晚了一步,原因還是燃料不足。
儘管海軍掌握著油輪的壟斷權,但陸軍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廠,而且它對商業船運也頗有涉足。
實際上,早在戰爭開始時,陸軍手中掌握的船舶的總噸位就已達到了21萬噸,而同時民用的「航運控制協會」的船舶總噸位是17萬噸,日本海軍的總噸位則僅有15萬噸。
而在實際操作中,兩軍之間也決不進行任何合作的努力。陸軍的航運總部在宇品,海軍的航運辦公室則在橫須賀,他們從未交換過關於船隻啟航、路線、裝載情況以及到港時間等任何信息,甚至連發現了敵方的潛水艇這樣的事也互不通知。
日本在二戰中未能研製出一種高效的雷達,這在部分上也要歸咎於兩軍之間的爭鬥。
美國的雷達專家們在一份戰後的報告中指出:「日本的軍事首腦們必須受到嚴厲的批評,他們使陸軍和海軍的研究開發以及生產工作一直處於完全隔離的狀態。」
日本缺乏擁有足夠技能來從事雷達研究的科學家,無法展開工作。然而他們竟然還堅持在兩軍中進行各自為政的秘密研究,企圖用不到一半人來完成全部的任務,這種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極點。
就像現在,關東軍指揮部裡那些指揮官們,心裡都很氣憤,本來,在東北的日軍飛機數量是有近2架的,但是因為多方面的原因,現在變成完全喪失了制空權,他們認為失敗,是該死的的海軍帶來的。
第一集團軍現在慢慢摸清了日軍這些要塞的結構和他們的火力配置,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攻擊越來越順利,進攻部隊能順利的避開日軍那些強大的火力點,或者在第一時間內摧毀這些威脅。東段要塞用了6天就被全部摧毀和佔領,關東軍司令部聽到這個消息時如末日來臨,他們最為依賴的要塞,竟然這麼容易被攻破,是他們不敢想像的,這種打擊對整個關東軍的士氣,都非常的嚴重。日軍大本營聽到這個消息,有人建議,是不是主動放棄東北,全部撤到朝鮮去,這樣一來還能保證這幾十萬大軍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