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遠東野望1930

《》章 節目錄 第三十二章 青島會議 文 / 遙望東方

    第三十二章青島會議

    丹東戰場的失利,日本關東軍不得不把他們在蘇聯邊境上面的一部分部隊調到了瀋陽一線,同時,朝鮮那邊的日軍,也盡可能的抽調出來,加入到保衛瀋陽的戰鬥中去。

    雙方在這一帶戰鬥不斷,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戰鬥,但是從朝陽到丹東這條線上,陸銘手下的兩大集團軍主力和關東軍不斷交火。

    每一戰,日軍都很吃虧,沒有辦法,現在的關東軍實力下降的太多了,武器跟不上,人員更是新兵佔了多數,制空權基本丟失,這樣被動的情況下,關東軍只能用人命去填。

    兩大集團軍打的並不急,對日軍險要的地區,他們能避開盡量避開,專門挑好的打,以消滅日軍有生力量為主,這一來雙方傷亡的比例懸殊就更加的大。

    每攻擊日軍的控制區或者據點,第二、三集團軍的指揮員們,都會集中優勢兵力,對日軍用各個擊破的辦法,一一敲掉對方。

    關東軍司令部也很想改變這樣的被動局面,但是他們幾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天空中的偵察機隨時掌握著日軍的東動向,他們很難瞞過對方,關東軍精心準備的幾次行動,反而成了送死行動。

    和可以盡力出動的陸銘手下各部相比,關東軍畢竟需要防禦那麼寬廣的地區和那麼多的城市,他們的兵力這一分散,真正能調動的部隊比對方就少了很多。

    山田這個關東軍司令官想了很多辦法,但是都沒有取到什麼作用。

    這個時候,有人就提出,出動他們的秘密部隊,也就是731部隊,不過山田不敢去賭,為什麼會讓山田打消這樣的瘋狂舉動,多少和現在日軍的形勢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在日軍高層,他們都很清楚,日本戰敗是必定的,這個時候還進行抵抗,不過是想為自已爭到多一點談判桌上的籌碼而已,如果用了細菌戰,就不是那麼容易交代的,畢竟這是違背人道的做法。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真用細菌戰可以改變這一切,能為日本取得勝利,可能日本高層會毫不猶豫的用上,但這時的日本已經沒有救了,做這個舉動反而更加激怒對方,並沒有辦法去改變什麼,所以日本高層才會放棄。這個時候,日本天皇裕仁目光呆呆的看著桌面上的戰報,每天,都會有很多戰報送來,沖繩陷落之後,還不斷有什麼擊落多少美國戰艦的報告送到他這裡。看著這些完全是虛假的戰報,裕仁連看的**都沒有,東京已經全被炸成了一片廢墟,現在美國人的老b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他們的艦載轟炸機編隊。

    關東軍那邊,同樣是報喜不報憂,裕仁很早就聽說,陸銘出動的部隊進入東北的,才三十多萬,從關東軍的戰報裡面,他們消滅的敵人,已經超過了六十萬,這些軍隊難道自已變出來的不成?

    如果真消滅了對方那麼多人,滿洲早就沒有對方的軍隊了,可他怎麼聽說,連丹東都被丟了,如果對方佔領朝鮮半島,他們離日本本土就太近了。

    這些,天皇根本管不了,陸軍的那些人,現在已經把持了全部朝政,他自已很多事情都被蒙在鼓裡,天天呆在這地下防空洞裡,裕仁很想出去外面看看。

    其實,早在三月份,皇作出第二次裁斷,決定終止戰爭。

    這是以東鄉外相為首的主和派的勝利。東多作為外交官,對外國比較瞭解,這和河南陸相等軍人不同。軍人們完全不瞭解日本以外的世界,他們在和外國作戰時,封閉在日本國內,光考慮著日本一方而打仗。

    日本是個孤立的島國,是使用一種語言的單一民族,一直過著和其他國家沒有接觸的生活,創立了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孤立的結果是把一個世界當成一切,予以絕對化了。軍人們都患有這種「絕對化」病。不用說,直到今天,許多日本人還被這種痼疾所糾纏著。

    1945年以來,軍人們的心中確有一種維護日本和國體等抽像概念,但他們卻沒有看到眼前的活生生的日本。

    為此,他們拙笨地要先犧牲國民,最後自己也全部死去。他們缺少「生存下去」的勇敢,卻過多地有「輕易死去」的勇氣。

    另一方面,從天皇的角度著,國體是由於皇和國民構成的。不像軍人所認為的那樣,天皇制是和軍隊結成一體的,所以他能捨開軍隊。

    並且,有木戶內大臣那樣的天皇近臣,力圖停止戰爭挽救天皇制。在他們來看,採取政府和軍部投降的方試維護皇室,特別是將天皇制從軍隊手中解放出來,使皇室和戰爭分開是可能的。

    然後,以天皇的仁愛之心開太平救國民,天皇置身其上,超越戰爭。

    但是,戰爭的結束並不是靠天皇個人意志所能實現的。的確,在進入1945年,菲律賓等戰局連續失利以來,天皇已看透前途,決心寧可付出投降的代價,也要結束戰爭。

    然而,昭和年代的日本,是個沒有最高決策人的奇妙國家。天皇的國務活動雖由內閣輔佐,但軍隊由天皇親自統率,並在國務之外,即統率權是獨立的。

    但天皇對國務、對統率權,都沒有堅持自己的意志。統帥軍隊,由參謀總長和軍令部總長輔弼。與內閣同樣,天皇對軍部的決定,只有過提問,都是原樣批准的。

    到了昭和時代,軍部開始冒進,政府和軍部朝不同方向發展,國家對外當然也就缺乏統一的國家意志。明治憲法第11條規定統帥權獨立,這種二元制是模仿171年在德國東北建成的普魯士王國的作法,王國需要皇帝,但日本是英國式的君主,形成世界少見的不負責任的體制。

    以阿南大將為首的軍人們,到4月還主張徹底抗戰,怎麼會由天皇的一席話就突然改變了呢?原來日本軍人從年輕時起就被灌輸了絕對服從天皇的思想。結果,任何一個日本人都沒有從個人出發考慮的信念,也沒有對自己負責的必要。

    這份詔書最後還沒有發出,就被否決在了內閣幾個大臣的手裡,理由還很好笑,考慮不周!竟然用了如此有意義的評價,最後被他們改來改去,還成了鼓舞抵抗到最後的決心書。

    東北戰場的關東軍,相對在這一段時間還是比較獨立的在作戰,日軍大本營沒有心思和精力顧及這邊,他們更加擔心的是,美國已經開始準備,進攻九州。

    現在關東軍主力大部分都佈置在了瀋陽這一線,這個情況,蘇聯的情報人員馬上發現,可以說,這個時候如果蘇聯出兵,是最好的時機。

    就連美國人也認為是這樣的,蘇聯很可能在近期出兵,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蘇聯遠東軍區的四十多萬部隊,突然進入蒙古邊境,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陸銘的態度。

    當知道這一情況後,龍剛和馬占山兩人為正副司令的蒙古抗日聯軍,拒絕蘇聯軍隊進入,他們先一步的在這裡佈置了四十萬大軍。

    如果說這件事是一個意外,突然間,大興安嶺方向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一支大軍,人數據說不下二十萬。

    這下誰都明白,陸銘似呼早有準備,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被這個消息給嚇呆了,對方什麼時候來竟然來了這麼多的部隊,他們一點都不知道,還是現在兵力最為空虛的時刻。

    美國聽到這個消息可是又喜又優,喜的是陸銘這招一下把關東軍的整體防禦計劃都給打亂了,東北全面收復指日可待,憂的是這件事怎麼去和蘇聯協調。

    如果這時蘇聯強行進入,陸銘又不放對方進來,等於幫了日本人一個忙,這是美國最不希望看到的。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美國聯席會議參謀長馬歇爾,太平洋總司令尼米茲,同時飛到了青島,還有蔣介石,宋子文隨後也到來。

    青島一下成了盟國的焦點,就連英國遠東地區司令雪爾蒙多也隨後到來。

    陸銘從開始制定這個計劃時,就想到了會鬧得很大,但是即使心裡有這個準備,也為這次的震動而吃驚。

    楊傑等人都很擔心的看著陸銘,「這件事我們有點過於著急了,如果現在蘇聯出兵東北,我們要是真和他們對抗,反而給了關東軍的機會。」

    李秋雖然震驚,卻沒有楊傑那麼擔心,「我看這件事沒那麼簡單,看英美的態度就知道,如果他們真正以消滅關東軍為主,只要給我們知會一聲就行,何必像現在這樣重視。」

    陸銘是所有人中間最不擔心的,他看著大家,把這些天的考慮說了出來。

    「你們只看到了蘇聯的威脅,但你們想過沒有,我們同樣是他們的威脅,假如我們真正放下一切和他們打,他們也不會很好受,而且他們不佔理。」

    「理這東西,沒有實力時屁都不是,但是如果有實力,這就完全不一樣,不說別的,蒙古那幾十萬大軍加上我們的上百萬大軍,再有美國在後面幫忙,蘇聯不敢和我們打,這裡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利益所在,沒有利益,他們不可能會去做這樣的傻事。」

    「而且我們第一時間就給蘇聯方面提出要求,和平解決這次衝突,這等於給了他們一個台階,如果能用談來解決問題,相信他們不會走極端的。」

    李秋聽後笑著點頭,「司令說的沒錯,我們的目的就是保證我們國家的領土完整,不會去參與他們的意識形態衝突,消滅關東軍,我們就撤回南方,有這樣的前提,蘇聯當然清楚怎麼做才對他們最有利的。」

    幾個高層迅速統一了意見,陸銘的意思很簡單,幾個大國的爭端我們不參與,但是我們這邊的事情你們也不要干涉,特別是東北問題,關東軍我們自已會和他們打,不需要別人幫忙。

    這點上,美國和英國都同樣希望看到的,他們自然會站在陸銘這邊。

    馬歇爾和尼米茲和陸銘談的很不錯,「陸將軍,你們既然有這樣的決心和信心,美國肯定非常支持的,畢竟你們本土作戰,外**隊進來也不好協調。」

    陸銘點了點頭,「是啊,不過我們也不是針對蘇聯,有盟友幫助我們也是需要的,你也知道,我們國家是個多民族國家,有些地方部隊他們也是不明白情況,作出的舉動或者有點過激,但這件事對方也事先沒有和我們商量和溝通,說來很大誤會的。」

    對陸銘這話,馬歇爾將軍笑著點頭贊同,不管陸銘去找什麼理由,這件事對美國有利就是,而且這樣一來,對方就需要美國的支持,對接下來如果發動對日本本土攻擊,也可以讓對方沒有推辭的借口。

    尼米茲就更直接多了,「陸將軍,我已經下令第52艦隊朝這邊進發,不日就會到達。」

    陸銘連忙感謝,他清楚尼米茲這樣做的目的,美國沒有辦法在地面上幫忙,他們增加海上兵力,何嘗又不是一種威脅。

    李秋作為陸銘的第二號談判代表,單獨去見了莫洛托夫。

    自196年起,莫洛托夫就成了布爾什維克黨員。

    與俄國其他反對沙皇統治的政黨大不相同的是,布爾什維克一般不搞恐怖暗殺活動。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沙皇在鎮壓革命活動時,多少對布爾什維克有些手下留情,這樣革命黨人克裡亞賓(1915年起化名莫洛托夫)才免於一死。

    1917年,莫洛托夫逐漸成長為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堅骨幹,擔任各種重要職務,並忠實地追隨斯大林。193年底,莫洛托夫被任命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地位僅次於斯大林。

    這次親自來青島,可見蘇聯也非常重視這一件事,另外,陸銘這一搞,也讓他們措手不及,軍隊佈置上更是失誤,這就讓他們現在變得非常尷尬。

    而且這次衝突,如果加上美國人在後面,蘇聯也顧忌重重,所以李秋這次來。他也很希望聽聽對方說什麼。

    李秋沒有轉彎抹角,「莫洛托夫閣下,陸銘將軍的意思很明白,關於雅爾達會議貴國的那些協議,我們是不會承認的,也不願意讓步,這點我需要首先說明,另外,消滅關東軍我們自已有能力做到,就不麻煩蘇聯的朋友幫忙了。」

    「當然,我們出兵東北,是為了趕跑侵略者,其它的,我們沒有實力去參與,陸將軍交代我提醒閣下一聲,中亞那邊,才是閣下眼前需要關心的重點。」

    莫洛托夫想反駁,但是他這個時候還真沒有辦法威脅對方,軍隊數量上,對方在這邊並不差自已多少,而且雙方真的大打出手,得利的就是美國了。

    不過莫洛托夫也不會答應對方什麼,他們還在看,看這東北的變化,如果對方和日本人拚個兩敗俱傷,他們肯定還有機會的。

    李秋本來就不希望對方會答應什麼,眼前是先穩住對方,等真正擊敗關東軍,對方就更加沒有機會動手的。

    達到目的,李秋沒有繼續留下,馬上告辭。

    當晚,馬歇爾上將和莫洛托夫談了很久,兩人不知道談了些什麼,最後雙方臉色都不怎麼好看。

    蔣介石和宋子文這次來,他們不是找陸銘的,而是想和美國修復關係,上次赫爾利事件,這位委員長在當中也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

    馬歇爾而對他倒很客氣,說來這個美國多少有些無奈,陳誠畢竟不能和老蔣比,美國想要找個支持者,就沒有辦法放棄這位,萬一推到對立面去更加的麻煩。

    不過馬歇爾也告誡對方,這次美國方面對於援助問題,將重新考慮,意思是你們好自為之。

    日本人不知道怎麼聽到了青島會談的消息,他們這次故意放出風聲,準備和蘇聯重新締結和平條約,還說的有模有樣的。

    聽到這個消息的蘇聯代表惱火萬分,本來就不佔理的事,被日本這一說就變得更加複雜。

    果然,美國第一個忍不住,馬歇爾馬上找到了莫洛托夫,問他怎麼回事,竟然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和日本媾和,這不是在拆美國的台嗎。

    莫洛托夫自然不會承認,他說這是日本的陰謀,馬歇爾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他質問對方,「既然這樣,那為什麼到了現在,蘇聯還不對日本宣戰?」

    這話還真堵的莫洛托夫沒有話說,他總不可能說,自已這邊還沒有準備好,等做撿便宜吧。不過這次青島集會,對陸銘來說還是好處多多的,最起碼,他不用在近期內擔心蘇聯會做出什麼「意外」的舉動,美國這次明顯的提出了支持陸銘他們獨立作戰的目的。英國人雖然打醬油,但是他們和美國一樣,堅持認為在陸銘和日本關東軍沒有決出個勝負前,不支持蘇聯插手其中。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