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遠東野望1930

《》第二卷 席捲 川黔邊 第一章 最後的掙扎 文 / 遙望東方

    今年年初,日軍大本營再次抽調關東軍13個師團赴太平洋戰場,日軍為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7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

    就現在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人數上,還有正規軍隊65萬餘人,地方警衛部隊的18萬餘人,加上偽軍的20多萬部隊,總兵力還維持在一百萬左右。

    從九一八事變到今,已經過去了十來年,日本大量的移民,這邊基本上和他們的本土沒有多少差別,也就是說,進攻這裡,陸銘等人指望能得到地方上的支援很少。

    雖然有很多的抗日武裝在這邊活動,但是都沒有形成規模,關於這次行動,陸銘和他的指揮部那些人,必須要考慮到一切的困難。

    另外一個是補給的問題,一萬多里的補給線,想要維持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對陸銘等人來說,這次決戰,必須一次打垮對方,不然一拖,他們就馬上會變得很被動。

    對於這次出動多少兵力的問題上,大家的意見也很不統一,年紀大點的,如楊傑等人,希望這次盡可能的出動所有機動部隊,才比較有把握的擊敗對方。

    而以孫立人等人的少壯派,卻認為根本沒有必要,按照以往的戰例,有四十萬左右的軍隊,就可以消滅對方。

    盟軍方面,也針對這次行動,參謀部根據日軍的兵力和部署,認為沒有1百萬軍隊,是打不贏這場戰爭的。

    李秋這段時間整抓緊收集東北的情報,不過瞭解的越多,越發的感到這場戰役的艱難。

    和島嶼作戰不同,東南亞這邊,日軍在這邊呆的時間畢竟比較短,地域也小,日軍的補給也靠外面運來。

    東北那邊完全相反,日軍不但有基礎,還有自給自足的補給線,防禦體系同樣非常完備,戰鬥一打響,就是硬仗,很難做到投機取巧。

    盟國那些領導人自聽說陸銘提出準備出兵東北時,就特別的關注這件事,如果有他們牽制關東軍主力,太平洋戰場的壓力自然輕鬆很多。

    所以對陸銘的支持上,美國這次是真正的做到了只要你能提出,我們就會支持的舉動,即使是最關鍵的一環補給問題上,美國這次答應,由他們來全力負責。

    盟軍基本上全面有了制海權,航程雖然比較遠,對他們來說,只不過麻煩一點,這點麻煩比起那付出的生命代價,就不算什麼了,當然,這也只有美國,才有這樣的觀念。

    陸銘在考慮長期維持補給線和一次投入這點上,還是傾向於後點的,他更希望能一次做好準備,這樣可以放心的和日軍打一仗,不是自傲,這些年來的發展,他有信心不會輸給日軍。

    關於這次人數上,陸銘決定奉行兵不在多而在於精的觀點,準備出動的兵力在三十萬到四十萬左右為準,這個人數,不包括後勤人員。

    這些軍隊,由第一、第二、第三集團軍,裝甲集團、重炮集團、空軍二個師等組成。

    三個野戰集團軍參加這次行動的人員是從這50多萬軍隊中挑選出三十萬,由陸銘擔任總司令,楊傑擔任總參謀長,李秋擔任副總司令。

    海軍方面陳紹寬、空軍方面羅擎天、裝甲集團軍邱清泉、第一集團軍司令王大牛、第二集團軍司令烏福通、第三集團軍司令孫立人。

    盟軍方面,這次出動一個特混艦隊配合陳紹寬的海軍,並負責全部運輸部隊的船隻,補給方面,盟軍也答應,一次性的準備這幾十萬大軍三個月的消耗。

    因為彈藥方面不需要盟軍負責,所以這次盟軍只需要準備那些生活後勤方面的補給就可以。

    大概的計劃制定後,陸銘等人馬上投入到行動中的計劃來。

    這次行動,保密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前期,非常的重要,對這個計劃,南京方面只知道一個意向,具體的行動在什麼時間發起,準備從什麼地方開始,在試探出委員長不願意合作後就沒有再和他們進行溝通。

    司令部作戰會議室,楊傑拿出最新的一份行動計劃,向大家進行解說。

    「根據陸總司令的指示,總參謀部的部署,我們制定了最新的作戰計劃;」

    「首先,關於登陸地點的選擇上,我們一致認為青島最合適,為什麼選擇在這裡,首先,我們的艦隊不需要冒險接近日本本土,再者,可以借此短期迷惑日軍,讓他們以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消滅華北日軍,借此掩護我們的突襲部隊。」

    「雖然我們很有信心打贏這一仗,但同樣需要考慮後路,青島這邊很適合,可進可退,還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點,關於青島作戰的問題,參謀部已經有詳細的作戰計劃,到時會發到各參戰部隊的手上,你們抓緊熟悉自已的任務。」

    「第三,可能也是各位最想知道的消息,就是關於北平和天津打不打,怎麼打的問題,這點上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打,肯定要打,而且這次,我們就是要首先擊潰日軍在華北的主力那三十來萬軍隊。」

    大家聽到後面越來越激動,這次司令部真正的是大手筆,這次行動,是準備橫掃而過,全部消滅在華日軍主力的。

    對這些軍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親手把日本人趕出自已的國土更有意義,這是一場偉大的戰爭,他們將對這些侵略者們最後的一擊!

    陸銘這邊在準備時,盟軍的空中轟炸一直沒有停止過,而日本,他們在菲律賓全部被盟軍收復之後,也做著全面保衛本土的動員。

    首先,日本陸軍和海軍的一些瘋子們,大量發展所謂的秘密武器,就是發動自殺性攻擊的飛機和人體魚雷,它們在對海軍的攻擊中已經體現出恐怖的效果。

    如果眾神沒有用一場神風來幫助日本消滅敵人的話,陸軍和海軍就會培植起一股用人體組成的神風。

    他們將用幾百架裝滿炸彈的戰鬥機,和人體火箭彈、人體魚雷一起摧毀敵人的艦隻和登陸艇。

    教練機和老式的雙翼飛機被拖進了任何可能的入侵路線旁邊的山中。

    這些飛機的燃料是酒精,酒精是從松樹幹裡提煉出來的。飛機裡面將滿滿地裝上炸彈,由毫無經驗的志願者操縱。

    他們將順著長而陡峭的山坡滑下來,撞向盟軍的船隻和登陸艇。學生和徵募來的志願者經過訓練,將在京都城外的比睿山執行這一任務。

    「神風」這個詞用來指所有發動自殺性攻擊的志願者,不管他們是開著飛機,背著炸彈還是充當人體魚雷。

    但是最能激發日本人想像力和犧牲精神的,還要數那些神風飛行員。這些自殺性的飛行員脖子裡纏著白色的圍巾,駕駛各種各樣的飛機,通常在每架飛機裡都裝載著一個重達550磅的大炸彈。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大學生,只有20出頭,這些學生在還沒有畢業前就被徵召入伍。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人文學科的學生,理科的學生們被允許繼續留在學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都是很有思想的年輕人,已經冷靜地做好了為國犧牲的決定。

    當一個魚雷艇基地的訓練主管向他的手下提供一個機會,找人充當志願者去執行自殺性任務時,他總會細心地解釋說:「你們必須在完全自由的狀態下作出選擇。我保證,如果那些人的良心使他們不能贊同這種新的攻擊方式,他們絕不會面臨任何影響或者壓力。請你們一個一個地到我的辦公室來告訴我你們的決定,我向你們承諾我絕不向你們提出任何問題,或者要求做任何形式的解釋。」

    班裡有一半的人志願參加,大約有150人。其餘的人拒絕了,但也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或責難。

    但是,隨著局勢的惡化,高級軍官們越來越直接地提出對志願者的需求。

    九州一個飛機場的指揮軍官召見了40個飛行員,告訴他們已經受命組成一個神風飛行隊。

    他說:「我不得不請求你們自願地參與這次任務,但你們還可以自由選擇。」

    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在軍隊生涯中還是第一次被請求去做什麼事情,以前做事的時候全都是服從命令。由於被這請求感動了,所有的人都志願參加了行動。

    在這些飛行員留下的詩歌、書信和日記中,可以看見神風精神的瘋狂沸騰。在他們所有被記錄下來的思想中,突出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責任。

    至於對美國人的仇恨,或者對一場看起來必輸無疑的戰爭的絕望等等,都遠不那麼重要了。

    正是責任支持著神風隊員們度過他們最後的那一小時,一位海軍軍官主動地去執行死亡任務,儘管他預見到日本必敗無疑。他說:「一個男人必須盡忠報國。」

    許多神風飛行員都把他們的犧牲看做一種對文化欠債的償還。山口輝乃在就要出發的時候給他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日本式的生活實在是美麗極了,這種生活方式是祖先留傳給我們的所有至美事物的結晶,能夠用我的生命來保衛這些美麗高貴的東西,真是一個榮幸。」

    「我無法用語言表達對我慈愛的雙親的感激,是他們把我養育照管成人。那麼我就以一點綿薄之力來報答天皇陛下給予的恩情吧。」

    在這樣的思想鼓舞下,飛行員們以斯巴達式的單純方式度過了他們最後的幾天。

    他們沒有沉迷於酗酒吸毒,而他們看到的惟一的女性就是那些女生代表,她們帶著花束或者櫻花來為他們進行正式的送別。

    從他們最後寫給親人的信中可以看出,這些年輕的飛行員中的大部分在他們最後飛行的前夜都睡得很晚,他們精神勃勃,急著出發。

    神風精神被當作了每一個平民的榜樣,要求他們在即將到來的殲滅戰中遵循。

    這些被鼓動起來的年青人,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而且越快越好。有千百萬的日本人不約而同地都產生了一樣的念頭,他們準備好拿起武器戰鬥,並且努力要在死去之前殺死至少一個敵人。一些人認識到了,在他們的長矛和天上盤旋的銀光閃閃的b-29之間存在的天壤之別,但是這一認知並沒有對他們高漲的訓練熱情產生任何影響。

    他們將在海岸線,在街道上,在山崗上堅持戰鬥,直到敵人精疲力竭,流盡鮮血,停止戰鬥,離開日本,並且保持他們的領土和生活方式不受任何影響。

    「在最後的五分鐘取得勝利。」成了那些仍心懷希望者的口號。對於那些不抱任何希望的人,「玉碎」只是一個勉強的安慰———他們的世界將和他們一起粉碎。

    儘管有千百萬的日本人準備為天皇去死,但實際上,在那些想要停止戰爭的人中,天皇本人是主要的一個。

    他在發動大戰的時候就同意得極為勉強;早在1942年2月的時候,他就產生了和談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在他最親近的顧問、掌璽大臣木戶幸一侯爵的啟發下產生的。

    從那以後,裕仁曾經在許多場合建議他的大臣們結束戰爭。

    但是在通往和平的道路上存在一個看起來難以逾越的障礙,這就是盟國在1943年11月的《開羅宣言》中公佈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

    過去的幾年中,在公開或者秘密倡導和談的人中,沒有一個能向盟國提出一個針對保留日本「國家實質」問題的妥善解決方法。

    所謂的「國家實質」,其主要的意思就是古老而神聖的天皇制度,國家實質包括的內容有「日本的生活方式」,日本本土的不可侵犯,對於軍國主義者來說,陸軍的榮譽也是國家實質的一部分,他們把它當作天皇的完整性的一種延伸。

    即使到了現在,日本當權的一些將領們,也都還沒有放棄他們的希望,認為戰爭最後堅持不住的,仍然是美國為首的盟軍。

    現在東京已經被盟軍的飛機炸成了一片廢墟,這些並沒有嚇倒日本人的抵抗精神,這個民族確實是個瘋狂的民族,特別是被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鼓動起來之後。盟軍司令部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著手制定硫磺島戰役的相關問題,塞班島等機場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效果明顯,但因為航程的問題,盟軍航空部隊的損失很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馬裡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近1500海里,b-29轟炸機只能攜帶3噸炸彈,在戰鬥機無法護航的情況下長途奔襲,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面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而硫磺島北距日本東京650海里,南距馬裡亞納群島的塞班島630海里,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島上的日軍不僅可以向東京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可以起飛戰鬥機進行攔截,甚至還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更是大大降低了美軍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的作用。硫磺島對美軍而言,簡直是如鯁在喉。如果美軍佔領硫磺島,那所有的不利都轉化為有利,b-29轟炸機從硫磺島起飛航程可以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轟炸機提供全程伴隨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磺島起飛空襲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島還可作為b-29轟炸機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轟炸機緊急降落或加油。因此美軍對硫磺島是勢在必奪。

    同時,拿下硫磺島,等於打開了進攻日本本土的大門,這裡的戰略地位非常關鍵,對盟軍來說,可以說是志在必得的。

    美陸軍航空兵(即美國空軍的前身)司令亨利?哈利?阿諾德上將於1944年4月17日向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佔硫磺島的請求,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同意這一請求,責成太平洋戰區擔負此項作戰。

    陸銘這邊正準備開始著手進攻東北的計劃,這樣讓盟軍更加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很快,盟軍統帥部就做出決定,近期發動硫磺島戰役。在1944年前,日軍僅僅把硫磺島作為太平洋中部與南部的航空中繼基地,只部署了海軍守備部隊1500餘人和飛機20架。盟軍的情報人員開始對硫磺島偵查時,因為像素過低,拍攝的照片不是很清晰,加上一件突然的情報分析人員調離事件,讓美軍的慘痛損失埋下了伏筆。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