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席捲 川黔邊 第二十五章 暗埋棋子 文 / 遙望東方
「敬禮」
「傘兵師第一團集合完畢,請陸司令訓示……:。」
陸銘和楊傑等人同時回了個禮。
「弟兄們,這次你們的任務很艱巨、也很危險,接下來你們將到敵人的心臟裡面去,就如一把尖刀般的插到小鬼子的心裡,到了那邊的首要任務,是搶佔一個前進基地,為我後續部隊的登陸做好前期的準備。」
「這裡我特別要求兩點,一是盡量不要暴露你們的位置,能避開的盡量避開,多用腦子。第二是速戰速決,你們將要登陸的這個小島,上面的日軍人數很少,和周圍的日軍隔的距離很遠,你們要在天亮前結束戰鬥,以免被其它島上的日軍發現。」
陸銘還提醒他們注意在佔領後的隱蔽問題,以及和當地民眾的關係問題等。
這次出動還剛組建的傘兵部隊,是陸銘提出的一個新的作戰構想,和特種作戰差不多,這次去那邊還有很多是工兵,他們去那邊是為了早日在舟山建立秘密基地。
陸銘當時提出這個計劃的前提是為了搶得先機,要趁日軍還沒有得知自已的意圖之前,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他們這次出發的是第一批,接下來還會有好幾批部隊空降過去。
在飛機的轟鳴聲中,十多架戰略轟炸機這次當運輸機使用,在跑道上緩緩的飛向了天空中。
「司令,如果他們成功,不、他們一定會成功,我們要是開闢出一個秘密基地的話,以後我們發起登陸戰就輕鬆多了。」
陸銘看著慢慢遠去的飛機,嘴裡喃喃的道:「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如果能成功,他們都是功臣,是這一次大反擊的英雄,祝福他們。」
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會議上,蔣介石坐在會議桌的中央,臉上的表情有些恍惚,四處傳來的戰報很不理想,本來認為可以延緩日軍進攻的幾個計劃全都夭折。
這次華北日軍的行動和以往不一樣,徐州日軍現在集中了二十多萬軍隊,正準備攻擊滁州一線,河南日軍的幾十萬軍隊直撲武漢,板恆方面軍正在從寧德登陸。
日軍的這三路大軍的行軍路線上就可以看出,這次他們的意圖是華東的那幾個省和華中幾省,而且是戰略合圍。
本來以國民政府的計劃是盡力拖延日軍行動的,但這次日軍不以佔領為主,而是大部隊穿插,這個戰術讓準備據城死守的**各部一時間不知如何應變。
到最後還是自已嚇自已,他們怕被日軍包抄給圍住,自已就先棄城而逃了,這一下徹底的打亂了統帥部的計劃。
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需不需要馬上收縮兵力改變以前計劃,還是繼續執行以前的延緩戰術,在這一點上大家的意見還沒有得到統一,陳誠和白崇禧幾個認為應該馬上收縮,而一些地方將領則認為邊打邊撤。
為什麼會鬧成這樣,主要是很多地方的守軍現在都還沒來得及撤退,對這些地方將領來說,這些兵就是他們的命根子,這時手上沒兵,心裡不踏實的。
蔣介石有點頭大,那些地方派系的小心思他怎麼會不知道,丟掉地盤再丟掉手上的兵,這比殺了他們還難受,現在形勢很急迫,會議已經開了三天了,到現在還沒個決定出來。
這件事上蔣介石還不能強迫過甚,現在還指望這些部隊來抵擋日軍,看了看李宗仁那不動聲色的樣子,再看看白崇禧一副大義凜然的表情,心裡不禁冷笑了幾聲。
用力敲了下桌子,蔣介石冷眼掃了掃那些地方將領,「今天務必做出決定,時間是不等人的,華東大片地方,有大家發揮之地,中央政府將對準時到來的部隊換裝發餉。」
白崇禧和李宗仁偷偷的對視了眼,老蔣總算拿出點東西來了,美國那筆貸款中央政府一直卡在手裡,地方派系心裡都很不滿的,這次借此來逼蔣介石,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出在這裡。
「我們桂系贊成委座的決定。」
「贊成」
在李宗仁的帶頭下,會議急轉直下,馬上一片贊成聲,到這時才算是有了個結果。
陳誠和白崇禧、何應欽三人被蔣介石留了下來。
「現在日寇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他們的戰略意圖是對我華東和華中這些地區全面合圍,目的是想消滅我軍主力,現在時間緊迫,你們現在都準備的怎麼樣了?」
陳誠站起來答道:「校長,都做好戰鬥的準備了,物資等現在基本到位,各處要地的防禦設施基本完成,現在就有一個問題,長江。」
「校長也知道,我國海軍現在的艦艇都是上次從日本那裡接收的,桂永清將軍有對我說過,單靠他們防禦長江是阻攔不住日軍的。」
蔣介石眉頭緊皺,長江問題他早有考慮過,美國那邊一直標榜中立,對國民政府請求他們出面阻止日軍進入長江,一直沒有明確的答覆,這個大漏洞要是沒有解決,整個防禦戰略都進行不下去的。
「建生老弟怎麼看?」
白崇禧一愣,這整個防禦計劃都是陳誠做出來的,怎麼問我怎麼看,長江問題他能有什麼辦法。
「委座,這個我也想不出什麼辦法。」
「校長,陸銘還是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執委吧?」
蔣介石猛醒,怎麼把他給忘了,「是的、是的,辭修你親自去跑一趟,把整個計劃帶過去請他指正。」
白崇禧笑著建議道:「委座看這樣可不可以,辭修兄負責整個前方的指揮,軍務較忙,就由我去跑這一趟怎麼樣。」
「建生老弟想去,這當然、」蔣介石頓感不對,白崇禧這明顯是無利不起早,這裡面有問題。「當然用不著你這小諸葛出面的。」
「校長,我看給緬甸去個急電,讓陸銘將軍自已來一趟最好了。」「嗯嗯,辭修的提議很好,佈雷先生馬上擬份電報,就說我請他來南京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