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席捲 川黔邊 第八十四章 二戰的開端 文 / 遙望東方
日軍的這次轟炸,讓平民死傷很多,第四戰區副司令兼第十二集團軍司令余漢謀大驚,慌忙組織部隊進行抵抗,可惜因為很多的原因,沒有抵擋住日軍的攻擊.最快更新訪問:shuhah⑴。
這次的廣增之戰中,余漢謀部急急迎戰,和日軍日軍第十八師團,在惠陽大亞灣下湧、鹽灶等處激戰,守軍第一五一師僅有一個營在當地佈防,遭日軍轟炸,死傷慘重
面對日軍的三路大軍,余漢謀因政府軍兵力不濟、民眾自衛隊力量太弱而節節敗退。
惠陽失守,博羅淪陷,余漢謀遂重新調整部署,以第一八六師主力守增城及羅浮山地區,第一五八師守增城之西的聯和圩,第一五四師守增城之東的朱村、中新,獨立第二十旅和獨立第二團守增城之北的正果,以抗敵軍。
廣州戰役突然打響,陸銘聽到這個消息時馬上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
日軍的這個行動,讓陸銘等人大為警惕,楊傑在會上分析日軍這個戰役時,就鄭重的提出了板恆等人的目的,是準備朝我們動手的前兆。
「日軍這樣做,封鎖出海口,進而掐斷國民政府的海外運輸線,用這裡和台灣當作他們的前進基地,從他們的舉動看來,日軍要進攻我們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陸銘接過楊傑的話題,「現在各軍馬上行動起來,做好戰前的準備工作,海軍的潛艇支隊,把偵查範圍再擴大一些,空軍的偵查機全天出動,務必要掌握好日軍每日的動向。」
「沿海地區的工商業和民眾轉移工作,要馬上進行,都轉移到中部地區去,海面的封鎖,等我們下一批物資到達,就全面進行封鎖。」
「南洋等地的移民和安置工作,現在也必須加快進度,我們調往那邊的三個主力師,要給他們去電,物資等儲備工作,要落實好,同時告訴他們,要做好獨立苦戰的準備。」
陸銘頓了頓,眼裡閃過一絲狠色,「命令特戰隊和情報部,組織聯合行動組,對南洋一帶的日本工業進行破壞,對日本在那邊的諜報組織進行清查。」
楊傑想了想,補充道:「不要用我們的名義,用民間組織的就好,那樣就不會刺激英國人。」
「嗯。」
陸銘點了點頭,「行動要快,在日軍來之前,要完成。」
陸銘等人沒有想到的是,日軍的這次廣州之戰,會持續那麼長的時間,從六月中旬一直到九月,日軍都沒有完成這次戰役。
這是英國本來答應了日本借道的,但廣州之戰一起,英國在那邊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英國人的態度一下模糊了起來,這讓日本海軍的先頭部隊,竟然未能成行。
時至九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不久,希特勒為了消滅英法在中歐的主要盟國波蘭,進而解除他們接下來準備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補充軍事經濟資源,和建立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波蘭這個地區,就成為了希特勒首要的目標。
早在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就曾經向英國和法國求援,但英國不願過多的削弱德國,讓法國過於強大,就拒絕了波蘭的請求,這讓德國政府和希特勒看出了英國人的軟弱,行動更加的肆無忌憚了起來。
當時希特勒提出的但澤和走廊的會談,多次談判無果,在談判破裂後,德國幾個月內與波蘭之間沒有任何外交互動。
英法兩國此時為了遏止德國,而轉頭與蘇聯談判,但前兩者僅欲蘇聯提供幫助,卻不願在蘇聯同樣受到攻擊時援助,斯大林拒絕了英法結盟的要求,談判遂陷入膠著。
希特勒看到這個幾會,派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前往蘇聯,於當天晚上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有效時限為十年。
消息傳出,世界嘩然,國際上都對德蘇的關係改變感到非常的震驚,兩個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國家,竟然和解。
面對德國的做法,波蘭馬上和英法結盟,面對德國的咄咄逼人,還有可能武力進攻的威脅下,波蘭統帥部也制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
波蘭的工業落後德國太多,軍隊的裝備和人數上也比不上德軍,羅茲為元帥的波蘭統帥部,集合了海陸空三軍上百萬人的軍隊,準備抵抗德國的侵略。
時間到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波蘭人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
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真正的萬炮齊鳴,德國的上萬門火炮,轟炸波蘭的邊界線,在1小時後,德軍的的裝甲集群,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
在地面戰爭發起後不久,停泊在但澤港外的德國戰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號,突然向波軍空軍基地開炮。
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它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同時遭到破壞,整個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希特勒的發言傳遍了全世界,「我們已進入波蘭,德國從現在起,進入戰時狀態。我只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我來說最為神聖、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後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
陸銘聽完電台中的播音,抱住張小桐連轉了幾個圈,「來了,要開始了!」
做了母親的張小桐,對陸銘這個舉動還是臉一下的紅了,「德國打波蘭,和我們有關嗎?」「哈哈,當然有,關係大得去了,我們的機會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