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九章 東吳的野望(下) 文 / 王三木
宣德殿外,燈火重重,四面八方都站滿了虎背熊腰的甲士,不時還有一隊隊的禁軍巡邏走過,可謂是防範嚴密。燈火灰暗的遠處,一人一身青衣,身上是滿滿的風塵,仿若淡淡的星光穿透著重樓霧鎖,在這個忽明忽暗的夜色裡,漸行漸近。身前是一名品銜不低的內侍,提著燈籠在替他引路,此人身份,不想可知。
那人慢步推門入殿,對著那抹明黃色的身影,緩緩跪下,沉聲道:「韓言參見陛下。」
「快快請起。「李濼親自上前將韓言扶起,輕聲笑道:」從淮泗一路趕來,辛苦了。「
韓言恭聲道:「分屬應當,不敢言苦。「
李濼淡淡一笑,指著牆上的地圖,直截了當地問道:「趙德昭在河北慘敗,如今困守鄴城,形勢危急。北唐中原兵力薄弱,若你領軍北上,可有全勝把握。「
自北唐慘敗河北的消息傳入建業,李濼當真是欣喜若狂。當初韓言預言北唐在北方必有大亂時,他雖然覺得言之有理,但卻並沒有全信。畢竟北唐以武立國,又是全據河北各處顯要,更兼長城之險。不曾料想,崔伯淵奇謀運險,烽火漫天,連連功成。在一眾北唐官軍的纍纍屍骸和河北百姓的哭聲震野中,建立了乃蠻部落的王圖霸業。
如今?那個曾經被譽為北唐中心之主,自趙庭訓以後第一北唐帝王的趙德昭,威望降到了冰點,指責和謾罵遍地而來,信任開始減少,懷疑開始出現。洛陽、許昌等地,稍微有些家底的人家都已經在暗中收拾著行囊,開始往關中遷徙。北唐朝野人心惶惶,不少的地區都已經開始強行徵兵。
這是天賜的機會啊!李濼自登基以來,每日每夜所想,無不是北上中原,成就東吳不世霸業,成為像李源那樣將東吳再一次推到巔峰的中興之主。如今北唐中原空虛,洛陽一地,兵馬不過數萬。數十萬大軍北上之下,未必不能一舉拿下,進而囊括整個中原地區。
「若皇上起兵十萬,沿運河北上攻楚州、泗州,進而窺視徐州,則勝利可期。可要是以數十萬兵力,雷霆掃蕩中原……前景恐怕不妙。「韓言略一思量,終是沒有把」有去無回「這四個字從嘴巴裡說出。
「哦……「李濼的眉頭輕輕地皺在了一起,韓言是他一手栽培起來的心腹,他知道韓言絕不是信口雌黃、故意誇大難度,以便將來爭取犒賞的人。韓言的戰略眼光在東吳朝野也是一流水準,否則當年他也不會把韓言派去淮泗。可是北唐在河北戰敗,如今連最保守的臣子都沒有再反對北伐。
攻略楚州、泗州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大軍一旦陷在淮北。進取中原只怕是遙遙無期,李濼是怎麼也不願意放棄這個千載良機的。
「說說看,為什麼不能攻略中原?「
「江南百姓闇弱,軍中實力和北唐相比相差甚遠,除無難、解煩等少數幾支軍隊以外,其餘人馬除了在裝備上,都尚不足和北唐的戍邊精銳相比。更何況江南少馬,騎兵未成。一旦進入中原,地勢開闊,不利於我軍。「
「北唐在河北接連慘敗,折損兵馬數十萬,中原空虛,天賜良機,如何不取。「一名年紀不到四十,雙目細長,身穿正二品武官服飾的男子開口說道:」白憲雖然在信陽建立了江南行轅,總制東南各處兵馬,但是手中兵力不足,麾下更是缺乏精銳。若我大軍集結迅速,不出一月,便可以攻下其江南行轅。「
「北唐雖然在河北連連戰敗,但是其實力尤在,披甲之士仍在百萬以上。「韓言耐心地解釋著,道:」自當年白憲攻取西京之後,北唐精銳七成以上都在時雋麾下。河北慘敗,只是崔伯淵在北唐北方最虛弱的時候,給予了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是絕不足以動搖北唐統治的根基。白憲世之大將,自趙德昭慘敗的消息傳出,東南各線的唐軍都在收縮兵力,一旦我軍北伐,白憲必定會放棄一部分城池,集中力量固守要塞。眼下已經是冬季,數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將會十分困難。微臣以為,最好是攻打楚州,徐圖後進,養兵蓄力。「
「當初韓將軍在壽春戮力死戰,天下共傾。可如今這麼如此瞻前顧後起來?「無難諸軍都督,正二品武官史浩滿是挪揄地笑道:」莫非是怕白憲一敗再敗,而使得韓將軍的壽春大捷愈發失色。「
「德秀不要妄言。「李濼低低的呵斥了一聲,這個史浩跟了自己快三十年了,忠誠那是不用說了,否則李濼也不會把建業皇室最大規模的一支軍隊交給他管理。才華也是有一些的,可就是器量太過狹小。
當初韓言壽春大捷,李濼一系的官員無不歡聲雀躍。而史浩這個皇室軍方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卻是悶悶不樂。原因無他,只是因為韓言風光太盛,史浩雖然是位高權重,但卻還沒有一次像模像樣自己單獨指揮獲勝的戰役。在年齡是又整整比韓言大了近一倍不止。和韓言的少年成名相比,無疑是十分尷尬。
倒也不是他沒本事,只是他身兼拱衛皇城的重責,若不是什麼天大的戰役,輕易是不會離開建業的。沒有哪一個身懷大才的將軍願意籍籍無名一生,他們都渴望一場戰役,能夠載入史冊,留給千秋萬代去景仰。
一個人的生命在數千年的人類發展中是顯得那樣的渺小而短暫,在一次次求索長生無果後,人馬開始尋求著另外一種生命的延續。比如——那些令人讚歎的事跡。
文人墨客留下了一句句膾炙人口,斷人心腸的文章錦言,帝王名君開創了一幅幅歌舞昇平、安居樂業的盛世卷軸。才子佳人呢喃了一段段春色旖旎、紅袖添香的愛情傳說。而那些手握刀劍的將軍們,他們的傳說,只能建立在纍纍的屍骸上。孫子說善戰者無赫赫威名,但是若真的沒有了赫赫威名,後世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把他看做善戰者的。
於公,中原空虛,史浩支持李濼北伐中原,成就千古功業的建議。於私,他也渴望把自己的名字永遠地寫進歷史裡。他不希望在後世的史書上,他僅僅是「史浩者,某某人士,督無難諸軍,卒於某某年。「
「與其把辛辛苦苦訓練出來的軍隊葬送在中原,莫不如整兵蓄力。「韓言肅然道:」白憲十餘年南征北戰,替北唐打下疆土無算,決不可輕。「
「皇上,未戰而怯,如何一戰?「史浩朗聲道:」如韓將軍所言,北唐尚武。若不能抓住機會,再過三五年,北唐將重新恢復全盛時期的戰力,到時候我們更加沒有機會。末將以為,機會就是靠拼出來的。「
連同章士南在內的幾名內閣文臣都是不由地點了點頭,他們對韓言的能力雖然信服,但是放著這麼好的機會不去珍惜,而去淮東攻楚州?這是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的。
李濼的眉頭緊緊地皺著,原先他調韓言入京,除了想借助他在軍事上的眼光替自己籌謀之外,也存了讓他統領兵馬的打算。這次北伐,世家門閥多有推辭,李濼需要借助韓言的赫赫軍功讓世家對於北伐之事無話可說,畢竟自從壽春一戰後,韓言在東吳軍中的威望已經比肩陸雲、吳慶之。若是由他提出北伐中原,會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大軍一旦北伐,必定是各路人馬混雜。放眼東吳朝堂,少數的幾名皇室元老宿將不是在廣南鎮守,就是已經致仕。武昌的平西大將軍吳慶之、吳越的鎮東大將軍陸雲的資歷和軍功倒是都已足夠,但是李濼也不放心把偌大的軍隊交給這群世家。想來想去,就只能是自己御駕親征。這樣一來,部隊是勉強能鎮的下來,但是李濼也清楚自己不通軍事,這主帥一職只能是個虛的,副帥的人選一定要把握好。
如今可以指望的,無非是韓言和都督無難諸軍的史浩兩個人選而已。韓言的軍功是足夠了,但是資歷實在是太淺。論資排輩這個東西,不僅是文官在用,武將們心裡也是在意的。而史浩的資歷倒是還可以,畢竟當了那麼多年的無難諸軍都督,久在建業。震懾禁軍這幫子人是沒有問題了。可是史浩最大的麻煩是連一個像樣的戰役也沒有,他身上雖然是軍功纍纍,但那都是跟在別人後面打的勝仗。他還不曾單獨指揮過一場萬人級別以上的戰役,這要是全權負責北伐事宜,且不說李濼心中打不打鼓,便是世家麾下的那一幫子驕兵悍將,也不一定會賣史浩的面子。
不過現在看來,李濼已經自然而然地有了選擇。
「皇上,乃蠻所圖者大,崔伯淵天縱之才。北唐若想恢復北方局面,非十年之功不可。我軍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決不至於要決戰在此時啊。」
李濼擺了擺手,阻止了韓言下面將要出口的話,緩緩說道:「有什麼事,明日早朝的時候再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