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傳媒之子

《》第一卷 第184章 變革 文 / 北府公爵黎

    「徐導!」在京城《諜影重重》的攝影棚,劇務跑到徐可旁說道,「《英雄本色2》快殺青了,首版預告片在剪接中,聽說主題曲還是楊少親自寫的。我們要不要趕工?」

    隨著帝影越來越大,下面的工作人員也開始了抱團,由於導演中心制原則,導致吳語森與徐可的劇組人員開始了互別苗頭。楊守禮現在只是把控劇本,親自執導的機會不多,更多的是把導演機會給公司的其他導演。

    吳語森,徐可,自然是第一備選。杜其峰,陳小東,劉觀偉是第二梯隊。如果在帝影找不到合適的導演,就會選擇與其他公司的導演合作,比如永盛的王京。此時不巴結這些導演,豈不是連工作機會都沒有,帝皇可不養閒人。

    「不用趕工,諜影重重的外景戲多,我們跑遍幾個省份拍攝,自然慢些。」徐可搖頭,他不會為了趕工而降低電影質量。《英雄本色2》早上映也好,雖然不會撞車打擂台,但如果同時拍攝完畢,卻一前一後上映,那些記者難免不會說閒話。

    「但是杜導等著鳳姐回香港拍《東方三俠》,我們要不要先拍她的戲。」

    「可以,你去協調下,先把她和小豪的對手戲提前,然後再集中拍攝小豪的。」徐可版的《諜影重重》輾轉香港,上滬,京城,西京,取景拍攝,大半個劇組也跟著跑來跑去,苦不堪言,但在徐可的高要求下,片子水準也一流。

    俊男美女,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景色,傳統與現代的交匯,就在薛西斯的逃亡之旅上一一展現。

    「先把膠片帶回北影廠,我晚上剪個預告片出來,給公司宣傳。」徐可雖然大度,但也不想被吳語森比下去。北影廠是銀都介紹的合作夥伴,劇組有近三分之一的員工是北影廠的人。

    每到一地,都是北影廠人員負責打前站,與當地部門協商拍攝,徐可到後只需安心拍攝,省事不少。「內地電影人的專業和工作態度令我為之歎服!」徐可私下說道。

    1990年,內地提前十年進行院線制改革,正式頒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規定在內地電影市場上以院線制代替層級發行網絡,電影公司不用一家家背著拷貝去推銷了。

    各地的電影製片廠突然要與市場接軌,自己養活自己,壓力巨增。因為電影院有了生存壓力,開始對片子挑來撿去,不像以前計劃經濟,電影廠來什麼片子,看在兄弟單位份上,哪怕上座率是零,也買拷貝,放映幾個禮拜。或者讓學校,政府單位來個包場,總之電影廠不會愁飯吃。

    政府是主要投資,領導是主要觀眾,得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主要歸宿。這是以往電影廠和各地電影院的現狀。

    現在電影院自負盈虧,來的片子上座率還是零的話,首先吐血的就是電影院員工了。這種情況下,挑片子都是精挑細選。電影廠那麼多員工要吃飯,世道又沒以前好,怎麼辦,與來內地取景拍攝的電影公司合作,就是方法之一了。好歹還有工作可以吃飯,不用下崗。

    此項改變,無疑是一項破釜沉舟的大舉措。可是,剛剛調回京城擔任北影廠廠長兼廣播局電影司司長的李國新卻愁容滿面。

    北影廠三千名在職員工,兩千名離退休職工,每年拍攝的片子只有三到五部,負債率高達百分之八十,銀行借款近億,虧損數千萬。財務總監告訴他,廠裡現金只有不到百萬,預計《諜影重重》拍攝完畢後,雙方合作結束,下月薪水就發不出了。

    在電影司也是麻煩多多,以往各地電影廠拍攝完畢後,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發行,放映,和各地電影廠無關。電影院又是各地文化廳的,不是發行公司,也不是電影廠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多方博弈,各有各的利益格局。

    最令他氣憤的是,各地電影院雖然明面上還在,但早就面目全非。變酒店,變招待所,變舞廳的,總之沒有多少還是電影院。好一點的,變成了錄像廳,多少還是與電影有關。

    現在搞院線改革,大家都瞞不住了,這事也就捅了上來,讓李國新自己解決。現在哪怕他手中有一部好電影想上映,也沒有整合出來的院線能排片,票房無處統計,更別提分賬。

    內地電影院線,落後香港至少十年,哪怕李國新在銀都有多年的管理經驗,面對這個大爛攤子,也是無從下手。

    最後,他乾脆快刀斬亂麻,把全國各地文化廳下屬的電影院,按照地域分為了五個區,五條院線,五個發行集團。各地電影廠自籌資金,自主拍攝,自組發行部門或成立發行公司,與五大發行集團合作發行影片,總之,一切憑市場說話。

    只有一點,所有拍攝的影片劇本,必須交由電影司審核,才能開拍。

    楊守禮希望擁有的內地發行資格,上面還是沒有放開,依然掌握在國營單位手中。但李國新電話告訴他,他們在商討中港兩地電影合拍的事情,比如中方出人出力出場地,港方出資金,合作拍攝。合拍電影可以用中方電影廠的名義在內地發行上映,電影廠,香港方面,院線方,三方分賬。

    理想是好的,可惜後世就證明,合拍最後讓中港兩地電影人不歡而散。香港電影公司明面一套,私底下一套,劇本審核是一個故事,實際拍攝又是一回事。兩地同工不統籌,港方不尊重內地合作方,合拍了很多雙方都不滿意的電影。而內地電影廠有些乾脆就只賣個廠標給港方,什麼也不做,讓合拍流於紙面上。也讓國家希望的利用香港電影公司的資金與經驗優勢,帶動內地電影產業發展的期望落空。

    「李叔,有時候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楊守禮用後世的一句流行語開頭,「合拍是好事,但要硬性規定,比如中方演員和幕後班底不能少於百分之五十。這樣才能促進兩地真正的合作,不會變成假合拍。」

    李國新仔細一想就明白了,還真有這種可能。於是決定把明年就放開的合拍規定延後,過三五年再說,慢慢摸索。至於引進港片在內地上映的事情,倒是可以提上議程,在院線改造成功後,馬上開始。

    「我這算不算間接促進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讓它們提前與市場接軌,不至於在好萊塢進門後,國產電影被打的一敗塗地。」楊守禮掛掉長途電話,自言自語,「也不枉穿越這一回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