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哉大明

正文 第155章 傳庭入門 文 / 風中枯籐

    孫傳庭字伯,生於萬曆二十一年,萬曆四十七年高中進士。那年他年僅二十六七歲,可謂是春風得意。

    天啟年中,他由商丘知縣內調為吏部主事,旋進為稽勳郎中。

    魏忠賢閹黨亂政,孫傳庭乞歸。

    以下的敘述,在當今這一世中是未曾發生的。之所以要將沒有發生的事情也拿出來,實在是後面敘述的需要,絕非為了拼湊字數。

    崇禎八年秋天,孫傳庭又得任用,出任驗封郎中,後又越級升為順天府(今北京市)府丞。崇禎九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擒斬流賊,累建大功。但是,卻因為忤逆楊嗣昌,竟然被下了大獄。又到了崇禎十五年,起為兵部侍郎,總督陝西。在柿園之戰中,終於殞命。

    這可是大明王朝末年又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皇帝陛下肯定「印象深刻」,簡單的履歷脫口而出。

    要說孫傳庭這個人,聰明才智不僅有,而且也還能做一些大事,也為大明朝廷立過一些功勳,其中,很有些是份量十足。

    但是,他並不適合當官,不適合混跡官場,至少不適合在大明王朝末年這個時期當官。

    閹黨魏忠賢就不去說了,那楊嗣昌和楊鶴可是炙手可熱的人物,阿諛奉承尤嫌不及,如何還要觸其霉頭。

    當今的皇帝陛下認為,孫傳庭智商超過常人多多,可情商卻低的可憐。

    這樣的人,並不少見,有興趣的話,各位不妨前後左右地踅摸一圈,總能發現那麼一兩個、三五個的。

    皇帝陛下也知道,像孫傳庭這樣的人,大多也都有一個好處,如若能讓他心服口服,他絕對可以稱得上幹才,絕對是天底下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可是,恃才傲物也幾乎就是此輩人與生俱來的品性。若想令其甘願效命,就要展現足夠的個人魅力。

    ————

    因為孫傳庭自天啟年間就賦閒家居,至此已經有數年過去。

    即使如此,皇帝陛下也絕不相信孫傳庭就真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了,但畢竟已經有數年未參與朝中政事,對目前的朝政自然談不上稔熟。一知半解、隔靴搔癢、隔岸觀火最是容易令人產生錯覺,因此,皇帝陛下寧願孫傳庭先耐下性子,「旁聽」一段時間的朝政,是他當前最需要的。

    皇帝陛下也可藉機觀察一下,這個大明王朝末年的朝廷重臣,是否就是個「半瓶醋」,庶幾才可斷定,其是否是可以一如既往地是一個可堪重用之臣。

    徐光啟已經是可以「隨心所欲」但「不逾矩」的年齡,三言兩語間就明白了皇帝陛下的用意。

    因此,當他向皇帝陛下匯報,自他赴陝西賑災以來的各項舉措之得失時,盡量詳細鋪陳,有些輾轉之處也是多加解釋。其目的,無非是令孫傳庭這個第三者,能夠融會貫通地系統瞭解朝廷的各項舉措,以及因此而取得的實效。

    不知孫傳庭是真的理解了皇帝陛下的深意,還是因為他本來就屬「沉毅」,反正當徐光啟與皇帝陛下君臣二人交談時,他大睜著兩眼,隨著那二位交換著話語權,他的頭部也是左右地擺動著。

    他的這副模樣,活脫脫就是一個剛剛入門的小學生,對周圍所有的事務、對人們談及的所有話題,都感到甚是新鮮。

    因為徐光啟畢竟年邁,而且是剛剛經過了長途跋涉,因此這次奏對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結束了。

    孫傳庭本來以為皇帝陛下與徐光啟老大人熱乎乎地聊完之後,肯定得輪到自己了。因此當徐光啟行禮之後轉身退去,他並沒有挪動腳步。

    「孫大人,請隨我來吧,」張玉看他應該是會錯了意,因此就出口提醒了一句。

    「哦,臣……草民告退,」孫傳庭的話剛一出口,馬上就意識到了要出笑話,好在他反應還算及時,總算遮掩過去。

    其實,剛才皇帝陛下與徐光啟之間的一番奏對,令孫傳庭既羨且慕,內心更是感慨萬分,以至於那二位都已經收攤兒回家了,他兀自沉浸在君臣奏對的氣氛中。

    孫傳庭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似乎皇帝陛下並非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而是一個與徐光啟年歲相當、閱歷彷彿的同僚或者同窗,言語之間根本毫無稚拙之氣。

    因為新帝登基的時間畢竟有限,坊間的傳聞也少得可憐,因此孫傳庭只知道當今的皇帝陛下,比那個木匠哥哥的前任要更像一個君王。如今甫一見面,他就知道,這個繼任者弟弟,根本就是天生具有王者之氣。

    如此,孫傳庭的第二個印象也就脫穎而出,那就是……大明王朝要變天了!

    是的,孫傳庭非常確認,大明王朝就是要變天了,是變好,變的更好,而不是變得不好,更不是變的更壞。

    只說在大明王朝,曾經發生過的水患旱災就無其帶數,朝廷也曾經進行過各種程度各種規模的賑濟,可像如今皇帝陛下與徐光啟這樣考慮的事事周詳、安排的樣樣妥當的,不是少見,根本就是絕無僅有。甚至更有皇帝陛下不避艱險,親自趕赴災區的情況,更是史上難尋。

    在老家山西代州的時候,他就聽說朝廷已經開始在陝西進行了規模空前的賑災。當時他的心裡還是不以為意。因為以前這樣的事情發生了無數次,他也曾親見過哪些所謂的賑災大員的言行及嘴臉,因此他認為,此次陝西賑災,還不是像以前那樣成為某些人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機會。

    但是,接到皇帝陛下的旨意,從老家的啟程、尤其是進入陝西的地界之後,沿途的所見所聞,已經令孫傳庭

    大為詫異。他本來以為整個三秦大地都已經成為民生凋敝、哀嚎遍野的景象。

    但是,沿途經過幾個墾荒的地方,那從未見過的、組織有序的流民,那似曾相識、而又似乎完全陌生的吏胥和錦衣衛,都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剛才聞聽那二位的對答,孫傳庭的心裡就有著很多很多的疑問,也有著很多很多的見解,一心等著皇帝陛下與徐光啟的奏對結束之後,自己好剴切陳詞,為大明王朝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