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6章 鳳翔招撫3 文 / 風中枯籐
別看曹詔他們都是武人粗人,或許牽扯面比較廣的、複雜一些的事情,他們無法掰扯清楚,可若是把範圍縮小到像杜陽山和雍山這樣的一兩個山頭,他們還是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條理清晰的。
事前最好想想清楚,免得一著不慎,就落入了坑裡。說實話,挖「坑」的,可不僅是對方,本方陣營中的那些更是……反正嚴加防範是沒有錯的,也就只能自己照拂自己了。
對此曹詔可是有過血的教訓,也曾看到過身邊發生的類似的事情。幸好曹詔有著足夠好的「記性」,才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讓那些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這也是他雖然向來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可依然維持著手下這些兵馬的最根本原因。
一俟杜陽山和雍山的情況基本都已經清楚地擺在面前之後,曹詔覺得更有把握時,他就開始向曹變蛟使起了眼色。
「大帥,這進山宣示朝廷旨意之人,可曾定下?」曹變蛟接到了曹詔遞過來的顏色,心領神會,於是他就開口問道。
「進山宣示的人員,由洪大人選派,我等只負責提供幾名隨行保護的人員即可,」曹詔看到侄子反應靈敏,感到很是滿意。
曹詔的這支人馬,除了數百名親兵,還有兩千多名軍兵。將官裡面,除了弟弟曹耀和侄子曹變蛟,也還有其他幾名外姓人。當然了,這幾名所謂的外姓人,也只是針對曹家人來說的,他們本身也算得上曹詔的得力干將。
可若是有好事兒的話,肯定是先緊著曹家人的。這都是大明王朝軍隊中一貫的做法,原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但是,絕對公平不敢奢望,那相對的公平也還是要有些的,要不然這支人馬也早就分崩離析了。因此,為了昭示自己處事公平,在適當、或合適的時候,曹詔也會假門假事一下。
具體來說,就是像今天這樣的情況,在大家還沒有回過神兒時,曹變蛟主動請纓,曹詔順勢而為,等大功告成之際,頭等功勞自然歸了曹變蛟,也就是歸了曹家,而別人也根本沒有什麼話說。
當然了,前提是成功的可能性要絕對大,不然倒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那可就貽笑大方了。而曹詔卻篤定,此次進山剿滅流賊,看起來先期進山的宣示人員似乎是深入虎穴,危機四伏,可實際的情況,卻並非想像的那般險象環生。
這是曹詔的感覺,而他的感覺已經得到了多次應驗。
「請大帥允准,末將願與洪大人選派的宣示人員進山一行,」曹變蛟抱拳拱手,一本正經地向曹詔請命。
「好,有你等不畏艱險,勇於任事之輩,本帥甚感欣慰啊!」曹詔老懷大慰,不禁眉花眼笑起來。
————
與曹詔同樣感覺的,還有洪承疇洪大人。
洪承疇覺得這件功勞太過輕易就可以獲得,因此就沒有對曹詔進行多一些的指授方略。
因為曹詔在自己面前表現的很是溫馴,可洪大人到底還是不曉得這位曹參將究竟可以信任到何處程度。因此輕易建功的機會已經屬於份量十足,更多的指點……還是暫且休提了吧。
若不是覺得相比起鳳翔守禦千戶所來,曹詔的這支人馬更有把握一些,本來這支外軍也不太可能得到建功的機會。
也是因此,這進山宣示朝廷招撫旨意的人選,自然就得是自家人了。
洪承疇選定的這位自家人,按說也是職責有關。清除鳳翔縣境內的流賊,使他們歸鄉務農,本來就屬於這個人的分內之事。
這個人選,就是鳳翔縣知縣盧承業。
知縣做為一縣的父母官,其最主要的職能是徵稅納糧、教化百姓、聽訟斷案、勸民農桑、災荒賑濟、興學和科舉等。這個時代也還都是以農立國,教化百姓和勸民農桑自然是父母官的重要職責。
盧承業承擔此次重任,可謂正當其職。
————
經過事先打探得知,盤踞在杜陽山的流賊,屬於本地人居多,而雍山那邊卻是外來的人員佔了相當一部分。
盧承業請示了洪承疇洪大人之後,也沒有與曹詔商議,而是直接給他下了通知,要他開始準備。
杜陽山真正的當家人,就是李老柴,點燈子是他的副手,也就是二當家的。
這李老柴真是人如其名,精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像。相對於其他類似的情形,「麻桿兒」一詞已經基本可以算作極致了,可對李老柴來說,卻是僅僅蜻蜓點水般的點到為止。
李老柴究竟瘦到什麼程度,實在是難以一言以蔽之……這麼說吧,當他一齜牙的時候,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原來瘦竟然可以達到恐怖的程度。這並非有意貶損。因為他的牙齒,似乎都沒有牙齦包裹,彷彿就是那麼直翹翹地杵在牙槽骨上,那形象……基本與骷髏無二。
可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活骷髏一般的人物。儘管目前的杜陽山上還沒有其他叫得出名的英雄好漢,可即便是眼前這兩百多人,要想都弄的服服帖帖的,也不是那麼容易。
總而言之,凡是頭領,都不是隨便就可以當得了的。
李老柴之所以能夠接受朝廷的條件,讓朝廷官員到山上宣示招撫,對他也好,對杜陽山上的眾人來說也好,都是出於無奈。
因為,在三天之前,外出的兄弟就在偶然間發現,有少量官兵在杜陽山附近活動。
接到這個消息之後,李老柴和點燈子及眾位
兄弟都是好一陣緊張。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派人前去打探一下,官兵來了多少,以及所處的方位,以此來斷定他們有沒有外逃的機會,以及從何處外逃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眼前杜陽山的現狀,守是守不住的,他們對此心知肚明。而且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沒有什麼包袱,一俟得到官兵在附近出現的消息,他們幾乎拔腳就可以轉移,根本連行李都不用攜帶。
說實話,不是他們就那麼捨得了罈罈罐罐,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罈罈罐罐可捨。除了身上穿的衣物,手裡拿著的刀槍棍棒之類的傢伙,根本就沒有其他多餘的物事。
不要以為這是有意貶低,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後世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其實拿過來套用一下,也是非常符合杜陽山現狀的,那就是:你以為土匪窩裡就有多餘的現銀啊!
實在地說,這個時候的流賊,還遠沒有以後李自成和張獻忠們成長起來之後的那麼風光,造反的形勢,也遠沒有達到在大明王朝「蓬蓬勃勃」開展起來的、那麼「喜人」的程度。
此時他們的「造反事業」,完全是處於草創階段。
而就是這個草創階段,雖然剛剛開始,卻似乎是到了該結束的時候。
ps:求推薦,求收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