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逸羽風流

正文 第140章 文 / 澹台扶風

    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獻裡,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於是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翳(屏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1〕,等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為名者多至不可數,而卻少見有以\\\\\\\"羲和\\\\\\\"為尊諱的。足證明中國化還是同以月亮為代表的陰性明更能親和。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人的天知識也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夏、商、週三代以上是堯舜治世,是我國古史中的黃金時代。但那時沒有鐘錶和月曆,要知道時間、季節、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時間表畫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現在說天,一講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脫離古時有詩意的廣寒宮和神話般的牛郎織女了。這樣的天,要\\\\\\\"人人皆知\\\\\\\",誠斯難矣。

    我們現在學習古代漢語當然不是系統學習我國古代的天學,但是瞭解古書中一些常見的天基本概念,對於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無疑是有幫助的。現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敘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它們又合起來稱為五緯。

    中國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與之對應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說影響頗廣,直到現在,日、韓等國的日曆上,還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來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子興視夜,明星有爛\\\\\\\"〔3〕,\\\\\\\"昏以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說的。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5〕。木星古名歲星,逕稱為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並據以紀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定星(營室)〔7〕,《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個例子。所說的火也並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大火〔8〕,《詩經》\\\\\\\"七月流火\\\\\\\",就是一個例子。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這是因為古人覺得恆星相互間的位置恆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9〕,稱為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繫起來想像成的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東、北、西、南的順序至關重要。《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世尊:)妙生,於汝意雲何,東方虛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爾,世尊。

    (世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虛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爾,世尊。

    在這裡,順序變成了印度的東、南、西、北,而不是中國的東、北、西、南。是不是因為一居亞歐大陸之北而一處其南?以東方蒼龍為例,從角宿到箕宿看成為一條龍,角像龍角,氐房像龍身,尾宿即龍尾。再以南方朱雀為例,從井宿到軫宿看成為一隻鳥,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嗉,翼為羽翮。這和外國古代把某些星座想像成為某些動物的形象(如大熊、獅子、天蠍等)很相類似。

    上說過,古人以恆星為背景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恆星。瞭解到這一點,那麼古書上所說的\\\\\\\"月離於畢\\\\\\\"、\\\\\\\"熒惑守心\\\\\\\"、\\\\\\\"太白食昴\\\\\\\"這一類關於天象的話就不難懂了〔10〕。\\\\\\\"月離於畢\\\\\\\"意思是月亮附麗於畢宿(離,麗也);\\\\\\\"熒惑守心\\\\\\\"是說火星居於心宿;\\\\\\\"太白食昴\\\\\\\"是說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蘇軾在《前赤壁賦》裡寫道:\\\\\\\"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標法。

    二十八宿不僅是觀測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標,其中有些星宿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對象。例如在上古時代,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11〕,等等。

    &n

    bsp;古人對於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於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詩歌描述的對象。《詩經》\\\\\\\"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12〕,這是指箕宿和斗宿說的。箕斗二宿同出現於南方天空時,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宿四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簸箕形,斗宿六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詩經》\\\\\\\"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則是指參宿而言〔13〕,因為參宿有耀目的三星連成一線。至於樂府詩裡所說的\\\\\\\"青龍對道隅\\\\\\\"〔14〕,道指黃道,青龍則指整個蒼龍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隨著動人的神話故事,成為後世作家沿用的典故。膾炙人口的牛郎織女故事不必敘述〔15〕,二十八宿中的參心二宿的傳說也是常被後人當作典故引用的。《左傳·昭公元年》說: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即心宿);遷實沈於大夏(晉陽),主參(主祀參星),唐人是因,……故參為晉星(即參宿)。

    因此後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為參辰或參商。又因為參宿居於西方,心宿居於東方,出沒兩不相見,所以後世把親朋久別不能重逢也比喻為參辰或參商。杜甫《贈衛八處士》所說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這個意思。

    隨著天知識的發展,出現了星空分區的觀念。古人以上述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八個星宿為主體,把黃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二十八個不等份。在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八宿就意味著二十八個不等份的星空區域了。

    古代對星空的分區,除二十八宿外,還有所謂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黃河流域常見的北天上空,以北極星為標準,集合周圍其他各星,合為一區,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張翼軫以北的星區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區是天市垣,這裡不一一細說。

    現在說一說北斗。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屬於大熊座。

    \\\\\\\"北斗\\\\\\\"是中國的說法,\\\\\\\"大熊\\\\\\\"是西方的名稱。面對同一個天空,可以產生不同的看法。正如面對同一個人體,西方人只能解剖出heart(心)、liver(肝)、spleen(脾)、lung(肺)、kidney(腎),而我國先民卻從中看到了金(肺)、木(肝)、水(腎)、火(心)、土(脾)的五行生剋。

    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把天璇、天樞連成直線並延長約五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現在說到十二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