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中共計劃進攻台灣,莫斯科對此 文 / 天宇星
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作為列寧逝世後布爾什維克新一代領導班子,斯大林從一開始就不斷地獲得越來越多的個人權力,並在一戰後的近25年中左右著蘇聯的發展。他因蘇聯紅軍大敗納--粹--希--特--勒德國而贏得了崇高的威望,雖然他曾經嚴重誤判了希--特--勒的意圖,而更為糟糕的是,在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的數月前,他還在軍中搞大清洗。不管斯大林犯過多大的錯誤,蘇聯人仍然把他當作衛國戰爭的偉大領袖。至於那些幾乎讓德國人近於擊敗蘇聯的錯誤,反倒讓在蘇聯人的眼中更具英雄色彩,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初期他對蘇聯社會主義生產經濟復甦的控制與發展,同時還為他的領導神話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斯大林體現的不是蘇軍在德國人發動閃電戰早期的慘敗,而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浴血奮戰現紅軍在柏林的大獲全勝。這次勝利讓他在蘇聯百姓心中變得格外偉大,使他成為繼列寧主義最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核心領導者,成為20世紀蘇聯的主要人物。
1949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般地跨過長江天險,開始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盤踞中國南部的國民黨殘餘勢力。但是,由於解放軍既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對國民黨控制的沿海諸島一時還鞭長莫及,無可奈何。蔣介石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早早就把自己的大本營移到了台灣。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要完成統一中國的計劃,就不能不考慮進攻台灣的問題。
**成為了中國政府的偉大領袖。他在經歷了多年的政治鬥爭與國內革命戰爭才掌握了中國的政權,理應成為更加顯赫的歷史人物。**是中國革命的領航人,引導中國革命度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歲月。他領導的人民軍隊經常以寡敵眾,從蔣介石與軍閥的聯合攻擊中拯救革命。在八年抗戰與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他既是一名政治戰略家,也是一名軍事戰略家。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戰爭形態,把政治與戰爭緊密聯繫與結合起來,使軍事因素永遠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使馬克思主義適用於中國社會,他的革命理論在20世紀後50年中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共鳴,其影響非常深遠……
解放初期,對國民黨的巨大軍事優勢,使**最初對進攻台灣的艱巨性缺少足夠的估計。他雖然知道進攻台灣必須跨海作戰,沒有海軍困難極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即使沒有海軍和空軍,他靠步兵和漁船也能佔領台灣,長江天塹不就是這麼渡過來的麼?當然,**表示,如果到時候自己的空軍初步形成,有空軍掩護並協助攻擊,則「把握更大」。7月中旬,以**為首的**代表團秘密訪蘇。出發之前,**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關於是否向蘇聯提出協助**準備進攻台灣的技術手段問題,會議同時建議**在代表政治局給斯大林的信中,試著提出請蘇聯出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但是,根據多年與蘇聯打交道的經驗,他們並不對此抱太多希望。隨後,在訪蘇期間,**即根據政治局關於必須立即開始準備進攻台灣的技術條件的建議,向斯大林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準備在1950年進攻台灣的設想,要求蘇方提供200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爭取趕上在進攻台灣的戰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應了**的請求。不過,對於**帶去的**中央政治局所提議的,請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援助的要求,斯大林明確表示難以贊同,說是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從而誘發美蘇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而蘇聯人民已經遭受到巨大的戰爭災難,他們很難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
**能夠理解斯大林的顧慮,他多少年就是靠自力更生走過來的,他這時並不十分蘇聯的援助問題。但他的看法很快就發生了改變。因為,人民解放軍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後發動了奪取福建沿海島嶼金門島,和浙江沿海登步島的戰鬥,兩場仗打下來,部隊損失慘重,跨海作戰的難度終於使**瞭解到準備技術條件的極端必要性。直到這時,他這才比較深切地感覺到再度向蘇聯救援的必要。很顯然,這兩次作戰失利都是因為渡海工具過於簡陋。沿海作戰近島作戰尚且如此,跨海攻擊台灣焉能想像。鑒於**領導人再度提出援助請求,斯大林沒有一口回絕,而是含糊其辭地表示:「這樣的援助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當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即使是只用志願人員和只出動潛艇來幫助**跨海作戰,也難免被美國人發現,結果是可以想像的。斯大林在會談中再三提到他在1949年與美國總統羅斯福達成的那個《加達協定》,稱破壞這個由蘇、美、英三個大國對遠東政治格局所作出的共同承諾,未必是明智的。聯想到斯大林這時因為擔心與美國在遠東發生直接衝突,甚至連是否應當廢除舊的中蘇條約,另定新條約一事都猶豫不決,可知他這時是不可能向**伸出援手的。他建議**採取更策略些的方式來解放台灣,比如,是否可以先向台灣空投傘兵,組織暴--動,然後再去進攻呢?
斯大林不瞭解**,甚至不能確定是否應當幫助**,就在他始終不知道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把**擱在莫斯科坐冷板凳的時候,一個十分意外的情況戲劇般地改變了斯大林的態度。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講話,聲稱「美國目前無意中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台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美國政府的這種公開聲明使斯大林的膽子壯了許多。原來不想簽的條約同意簽了,原來猶豫的軍事援助不猶豫了。既然美國自己放棄了《爾塔協定》劃定的勢力範圍,把中國和朝鮮劃在自己的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斯大林同意**就適當時機「解放」台灣進行必要的準備,同意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台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不過,直到最後,斯大林還是小心翼翼地沒有同意利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台灣。
蘇聯人能夠提供必要的軍事裝備和軍事顧問(包括
軍事技術人員),這在**看來已經足夠了。所以,「解放台灣」的準備工作作為1950年**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緊鑼密鼓地進行了起來。蘇聯人也加緊協助中**隊進行各種裝備和技術的改選工作,**的空軍和海軍迅速開始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