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瀟湘風雲

正文 2卷 :第六十一章 -朝鮮人民軍 文 / 天宇星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近7個精銳師共約10萬大軍一舉越過三八線,揚言要在3周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這7個精銳師中的許多士兵都曾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馳騁沙場,其中某些領兵將校甚至是老八路經過了八年抗戰的「血與火」的洗禮;此前大約6個月,國務卿迪安/艾奇遜的所謂一時疏忽,美國並沒有將韓國納入在亞洲的防禦範圍之內,--據說當時駐紮在韓國的美軍不僅為數極少,而且僅僅隸屬於一個微不足道的軍事顧問團,因此對於朝鮮的這次進攻,他們幾乎毫無防備。在這次行動開始後的前數周裡,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對美軍而言,從戰場上傳來的每一條消息都令人失望。此時的杜魯門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正在華盛頓--白宮大廳就敵人的意圖展開唇槍舌劍式的辯論。這次進攻是俄國人的授意而朝鮮只不過是莫斯科手中的一枚棋子嗎?或者,敵人意欲聲東擊西,而這次行動是共--產--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第一次挑釁?隨後美方決策者們很快就作出了決定,在他們操縱下便以安理會名義派遣美**隊以及組成的聯合**開赴韓國,以抵禦朝鮮的進攻。

    --然而朝鮮戰爭不僅沒有在3周之內結束,相反卻持續了3年之久,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面對敵方數量上的強大優勢,兵力相對有限的美軍與聯合**只能揚長避短,發揮他們在武器裝備與海陸空強大優勢與技術上的過人之處--畢竟多是經歷過二戰血與火洗禮的老兵油子;但是,朝鮮半島不僅地勢極為險峻,而且氣候也十分惡劣,對於美軍來說,最大的威脅與其說是朝鮮或者中國的士兵,不如說是這裡冬季凜冽刺骨的冰雪寒風。因此,美軍事歷史學家/l馬歇爾稱之為「20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催嵬險要崇山峻嶺不僅足以抵消美軍及聯合**在陸空武器裝備上(尤其是裝甲車輛上)的所有優勢,而且還為敵方提供了眾多棲身之所以及天然屏障。在戰爭結束幾年後,艾奇遜國務卿說:「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從軍事角度來講,如果讓全世界最為高明的專家找出一處這場糟糕的戰爭最不應該發生的地方,那麼他們一定異口同聲地會說,這個地方就是朝鮮。」就連艾奇遜的朋友艾佛瑞/哈里曼也認為:「這是一場有苦難言的戰爭。」美國方面所謂「沒有必要挑起戰爭」的言論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之辭。實際上,正是那位不願將此冠名為「戰爭」的總統親口號召美軍奔赴朝鮮戰場。然而杜魯門從一開始似乎相當謹慎,力圖淡化這一衝突的本質。對於那些凡是有可能激化美蘇對峙局面的因素,他都要加以限制,而其慣用伎倆之一就是玩字遊戲。6月29日,也就是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之後的第四天下午,杜魯門剛剛把美軍送上戰場,就立即在白宮接見了記者。當有記者問美國是否實際上已經處於交戰狀態時,他斷然否定。於是,又有一名記者問道:「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將其稱之為一次聯合國主持下的警察行動?」杜魯門答道:「是的,這是一種恰如其分的說法。」這無疑等於說,駐韓美軍充其量只不過是維持秩序的警察而已,然而這一暗示卻讓那些奔赴朝鮮戰場的美軍士兵感到無比辛酸(無獨有偶,4個月之後--當新中國剛剛成立一週年,中國領導人**下令數十萬中**隊而揮師跨過鴨綠江挺進朝鮮時,出於某種與杜魯門相似的原因,決定採用同樣微妙的措辭--「志願軍」)。

    提問者漫不經心,作答也不痛不癢,然而這正是政策乃至戰爭的玄機所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場戰爭仍然停留在中、美、韓等國的政治與化視野之外。關於朝鮮戰爭,有一本傑出的著作名叫《被忘卻的朝鮮戰爭》,書名本身就是這段歷史的生動寫照。那些因這場戰爭而離散多年的朝、韓親人及家屬在板門店一年一度偶重逢時那感人場面又令多少現場採訪者熱淚盈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鮮戰爭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因此,儘管這場戰爭如此慘烈,但是卻從未觸及美國化意識的深處。據估計,朝鮮戰爭中美軍有3、3萬人陣亡,10、5萬人受傷或被俘;韓國有41、5萬人喪生,42、9萬人受傷或被俘。但是,中國與朝鮮卻一直對自己的傷亡人數秘而不宣……朝鮮戰爭讓兩大陣營從「冷戰」暫時進入「熱戰」,不僅加劇了美國與**世界之間業已存在並且不為升級的緊張局勢,而且加深了美軍與共--產--黨勢力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的鴻溝。美國決策機構的錯誤出兵,讓中國也捲入了戰爭,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雙方之間這種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態勢愈演愈烈。當簽署停戰協議時,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實際上朝鮮半島的局勢與戰前毫無二致。然而美國的情況卻非如此:它的亞洲戰略視野變了,國內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那些遠赴朝鮮戰場的美國士兵常常感到自己的同胞異常隔膜--沒有人對他們所作的犧牲表示感激,也沒有人認為這場戰爭至關重要--1950年10月底,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美軍打破困境的可能性好像越發遙不可及,就更不用說勝利了。當時在軍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戲謔之語諷刺了這種僵局,那就是「為平局而死」(die-fr--tie)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