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第69章 白宴 文 / 紫煙沉
掌廚的兩個娘子是張李氏的親眷,都是很能幹的,白蒹葭給他們開了一天十個銅錢的工錢,又許諾剩下的飯菜她們都可以打包帶回去,兩個婦人都很是高興,幹活都很賣力,白蒹葭看了一眼,頓時放了心。
倒是擺了兩桌,張召金常年在外,又顧忌著張父和小楊氏的面子,來的人不多,小楊氏一家人都沒來,白蒹葭也不以為意,倒是張秋山來了,同時在宴席上也說了一件事。
白蒹葭分家除了那間土坯房外,另分了半畝薄田,雖然說不上好,但是一年下來,如果細心侍候也是個收入,白蒹葭另外添了一兩銀子,將剩下的半畝地也買了過來,湊做一畝,捐給了族裡做祭田。
聽張秋山這樣說,在座的人不由高看你了白蒹葭一眼,這個時候的人,對於家族都有很高的歸宿感,雖然敬佩白蒹葭千里扶棺,但是畢竟覺得她是個不吉的寡婦,心中不喜,過來也有一部分是抱著吃白食的心思,總是覺得張召金這個媳婦跟他們不是一路人,聽張秋山這麼說,當下就有一個中年人道;「金哥兒這個媳婦倒是懂事。」
他跟張父是一輩人,家中排行第六,叫做張大栓,當年的事情也知道的頗為清楚,雖然看不起楊氏連帶著也看不起楊氏留下的兩個孩子,但是這些年下啦,也覺得張父做的有些過了,眼看張召金沒了,也有些憐惜白蒹葭孤兒寡母的,
張秋山點了點頭,道;「父親的意思,是從族裡一年給她一石米,算作補貼,等召金的孩子長大成人,也就停了。」
聽他這麼說,幾桌人頓時竊竊私語起來,還是張大栓道;「也不多。」
旁邊又有人道;「這要供著幾年?」
張秋山道;「也就十五年。」
他這話一說,幾人頓時安靜下來。
一畝薄田,少說也可以收個兩石米,雖然廢了些人力,但是供養白蒹葭十五年一石米,之後那祭田就是族裡的,倒是個划算的買賣。
張大栓道;「這倒懂事。」
他們都是慣常在田里勞作的,自然知道田地在他們心中的重要性,為了一畝半分田鬧得不可開交的也不少,眼看白蒹葭好不容易分了半畝田,就這樣捐了出來,只為了換每年一石米,心中未免有些惻隱,不過雖然有一絲惻隱,但是眼看張秋山既然和張老爺子拿定了主意,也沒有人在提出異議,這除了對白蒹葭,對他們都是有好處的。
畢竟白蒹葭這孤兒寡母,要她一個嬌滴滴的孕婦去下田也不現實,之後照顧孩子,稚兒弱女,看起來也不是能扛起農活的,還不如將這田地捐出去。
張秋山聽說白蒹葭要捐出田地的時候,開始還有些驚訝,他自然知道莊稼人是視田地如命的,不過轉念一想,也知道白蒹葭這捐出天地雖然是不得已,但是也是最好的法子了。
她雖然可以僱傭長工,但是僱傭長工這中間的彎彎道道,傳出去還不知道什麼樣呢,而且誰又知道那長工肯不肯盡心盡力的為她做活兒,如果勤奮倒也罷了,只怕吃著她的米飯,偷懶一二,加上賦稅,莊稼不好,再加上一些天災**,收入說不准還不如一石米呢。
張老爺子便允了白蒹葭,自然知道不可能供養他一輩子,只許諾供養十五年,同時也答應白蒹葭,等孩子大些,便為白蒹葭去申貞節牌坊。
大昭雖然並沒有強制號召守節,女子再嫁也是尋常之事,並不強迫守節殉節。
這貞節牌坊還要說道昭武帝時,有一大臣年幼喪父,乃是母親含辛茹苦的養大,那臣子極得昭武帝信賴,便為自家母親求誥命,昭武帝讚那臣子母親堅貞賢淑,極有氣節,親寫了貞節兩個字,又新下了命令,如有女子能獨立養大幼子,兒子若是品行良好,便可請為節婦烈女,每年可以領取一些銀錢米糧。
這雖不強迫,但是如果真有節婦烈女,貞節牌坊,傳出去對村中女兒的婚事,都是一件好事。
只是這村中人,哪裡輪得到你守節,就算媳婦願意守,但是失了丈夫家中失去了主要勞動力,日子大多艱難,更何況往往上頭還有恨那媳婦剋夫的公婆,日子稍微難過些,也有公婆為了幾個銀錢將媳婦發賣的,媳婦又哪裡敢拒絕。
眼看白蒹葭願意守,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守住,但是想到張召金,張老爺子還是答應了白蒹葭捐田的事情,反正這事說起來他總是不虧的,白蒹葭雖然吃虧些,但是這種情況下,她也是沒得選擇了。
張秋山將事情說了出來,自然不說白蒹葭守節的問題,忽然桌子上有一人道;「那個召金家的如果改嫁了,我們還要供養她不成?莫不是把我們張家當成了免費的糧倉了?」
張秋山看了說話的人一眼,認得是個張召才關係不錯的後生,家裡三個兄弟,他排老三,老大老二都很能幹,只有他游手好閒的,本名叫做張友,村裡的人倒是叫他做油娃子,讓他母親很不高興,很是鬧了幾場,說娃子還小,怎麼能這麼說,實際上過了年就十八了,其他的娃子在她這個年歲,早就成親下田了,只怕這次來,一來是想吃白食,二來是想探些消息吧。
張秋山眉頭幾不可見的微微一折,掃了一眼張友旁邊,只見除了張友,還有樁子、柱子等人,都是和張召才關係不錯的後生,一臉如果回答不滿意就會掀桌子的表情,溫聲道;「如果改嫁,自然不供了。」
張友哼了一聲,心裡盤算著要回去告訴張召才,他身邊的樁子拉了他一把,才坐了下去。
既然說得清楚,眾人便也不在糾結,張秋山輕輕拍了拍手,道;「既然沒有問題,就這麼定了。」
他和張大栓分作兩桌,是各自桌子上身份最高的人,兩人對視一眼,各自拿起筷子夾了一筷菜,然後丟到桌旁。
他們二人做了動作之後,剩下幾人都依樣畫葫蘆先將飯菜丟到桌角底,這是請祖先先吃的禮儀,然後才吃起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