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二節壬午兵變——中國涉險過關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清史載「光緒八年六月戊寅,朝鮮匪亂,命張樹聲剿平之。尋提督丁汝昌往援,吳長慶率師東渡。癸未,朝鮮焚日本使館,日本以兵船至。命李鴻章赴天津部署水陸軍前往察辦。秋七月丁未,吳長慶軍入朝鮮,執其大院君李是應。癸丑,朝鮮亂平。」

    這件事情,就是後來史書上的「壬午兵變」(日本人按自己的喜好,凡是表示自己很委屈、很受傷的,都叫「事變」,這次就稱之為「壬午事變」)。

    事情經過,還得從朝鮮王的家事說起:

    1873年12月,朝鮮王妃閔妃以「國王親政」為由發動宮廷政變,朝鮮國王高宗李熙親政,其父、執政的興宣大院君李是應「被退休」了。

    閔妃,就是後來被「大韓帝國」(注意此時為1897年)追諡(死後追認)為「明成皇后」的,一個很不簡單的人物。當然,可不是韓劇《明成皇后》裡邊描寫的那樣,說她是抵抗清軍入侵的女英雄、女孔明。

    不過閔妃極有手腕、極有心計。因為長得不夠漂亮,所以有時間,徹夜攻讀——不光讀《論語》,還讀《戰國策》。一讀三年,一位女強人就這麼「煉」成了。然後,好像很容易就搞定了自己的老公公,又搞定了自己的丈夫——像一攤「軟柿子」的國王李熙,實際掌權,形成驪興閔氏為核心的「閔妃集團」,統治朝鮮。活生生的一個後宮干政、外戚專權故事。

    1876年朝鮮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國門從此被打開。為圖自救,朝鮮也在多方考察、借鑒,尋找出路。閔妃集團推倒雲峴君時代的一切制度,表示要「開化自強」,效仿清朝的「洋務運動」改革。

    但是,開放豈是將大門「一開了之」,內政不修、內治不穩,還有前邊說過的內部分化,加上在大清和日本之中,朝鮮靠哪邊,風險極大。

    閔妃集團排除異己,貪污腐化,已不得人心,開始時又採取親日措施,無異於與朝鮮的仇人合作,引得街頭巷尾都是不滿。

    特別是1881年創立新式軍隊——別技軍,聘日本人充任教官,解散大部分舊式軍隊,使軍隊怨憤積壓……掌這個權,跟坐在火山口上區別不大。連年的旱災和日本的掠奪性貿易,國家財政陷入困境,國王家裡也缺錢。管事的宣惠廳堂上閔謙鎬又不識眉眼高低,剋扣軍餉中飽私囊……導致武衛營和壯御營等舊式軍士兵竟然一連13個月未領到軍餉。

    這可不行啊。軍隊是有刀槍的。

    1882年7月23日,軍隊怨恨暴發,發起兵變,拿起刀槍上街要吃的。

    為表示自己也缺米,大量的手工業者、小商人、城市貧民等漢城普通市民也加入了暴動,「兵變」又成了「民變」。

    兵變士兵還算清楚,鬧再大,總要有人頂著,才好安全收場。大家很聰明,認定這個最佳人選,就是大院君李罡應。於是亂兵湧向雲峴宮,把大院君請出來了。

    然後,亂兵又攻進昌德宮,殺死幾名閔妃集團的大臣。另幾路分別攻打日本公使館,處死日本籍的別技軍教官;打跑了守衛和糧官,開倉放糧。

    閔妃化妝成宮女逃往外地。

    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和隨員也逃往濟物浦(今仁川),由英**艦搭救回國。

    興宣大院君借兵變重新回來,掌握政權。

    tobecontinued。

    以上為壬午兵變之上集。閔妃政變,趕走大院君,兵民暴動,大院君捲土重來,趕走閔妃。

    壬午兵變,是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本是朝鮮內政。

    但朝鮮內政,在中日兩家眼裡,則不僅僅是朝鮮人的事。

    因此,大院君能想到開頭,卻沒有想到結尾——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就不是朝鮮人說了算的了。

    下集,主角登場。

    ********

    日本。

    自打開朝鮮國門之後,變本加利,連續逼朝鮮簽約,幾年內便獲得了條件比租界還優越、還舒坦的「居留地」,享有領事裁判權,並要求租借島嶼,用以駐軍。由此看,靠近日本人借光、取暖,都不是好著。

    但日本人還是感覺朝鮮開放的膽子還不夠大,步子還不夠快。聽聞兵變,日本上下一時欣喜若狂——終於又有了派兵入朝的機會!

    「使館被燒」,這種行為無異於攻擊日本。既然朝鮮無力保護,那就我們自己上陣「搶險救災」了。

    明治天皇的親自裁決下,日本政府決定先派花房義質率領軍隊前往朝鮮接觸大院君政權,最好是脅迫他們再簽訂幾個條約,否則便威脅發動對朝戰爭。外務卿井上馨坐鎮下關遙控指揮,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海軍少將仁禮景范率領的4艘軍攻艦、1500名士兵氣勢洶洶地開赴朝鮮「問罪」,另有代理陸軍卿山縣有朋率大軍待命。

    數年之內,日本今日的氣象和場面,已經不同於上次。

    中國。

    屬國不斷喪失,眼見琉球就要被日本吞併,如果再坐視不管,已經不多的藩屬國之一——朝鮮就將歸於日本,那就真的會掉轉方向,成為刺向大清的一把利劍了。

    所以這次,大清出手。

    ********

    8月1日,大清才從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電報中得到朝鮮兵變及日本出兵的消息。李鴻章回家守孝,代為負責的直隸總督、淮軍將領張樹聲立刻決定,對朝鮮採取積極措施,一面則奏請出兵朝鮮,對抗日本,並鎮壓亂黨;一面立派統領水

    師提督丁汝昌、道員馬建忠和朝鮮問議官魚允中搭乘「威遠」、「超勇」、「揚威」三艘軍艦東渡朝鮮,調查此事。

    7日清廷批准了出兵計劃。

    丁汝昌、馬建忠和魚允中的調查船隊於8月10日到達朝鮮,便發現日本先遣軍艦「金剛」號已先一步到達。

    8月12日,日軍抵達朝鮮仁川港。來得真夠快的。

    丁汝昌等人經過偵察,斷定大院君為壬午兵變亂首,並且已經明顯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脅。14日,丁汝昌帶回馬建忠極力主張出兵朝鮮的報告——「乘迅雷之勢,直取王京,掩執逆首」。

    迅速撲滅兵變,消除日本出兵的因由,成為大清策略的關鍵一步。

    日本人也在搶時間。為防中國干涉、半途而廢,井上馨訓令花房義質「一秒也不要猶豫,馬上進入京城(漢城)」,以求速決談判,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說。

    16日,花房義質率1500名日軍朝漢城靠近,準備強行進城與朝鮮政府談判。

    17日,由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和統領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3000大軍出發,張謇、袁世凱等後來的風雲人物,就在這次出征大軍之中。

    19日,朝鮮大院君被迫同意日軍入城談判。

    20日,清軍大隊抵達朝鮮,在仁川西面一百二十里處的南陽府馬山浦登陸,與馬建忠等會合。

    ********

    中日兩軍齊集朝鮮,在此——玩起了太極推手。

    雖然一時很狂熱,但因為考慮到朝鮮作為中國屬邦的地位,以及夾在中日俄三大國之間的特殊地理位置,鑒於自身羽翼未豐,日本本來就是「走兩步試試」的。現在大清有動作了,反而不敢輕舉妄動了。

    中方也不想與日本發生衝突(避免與日軍衝突是在朝清軍的基本方針),只要消除日軍動手的把柄,壓制住日軍,完全可以控制局勢。

    思路、策略,與台灣守衛時如出一轍。

    ********

    日本人所期望的朝日談判開始了。

    日本一下子提出了七項條款,包括懲辦壬午兵變兇徒、對日本遇害僑民和各種損失給予賠償、增開通商口岸和駐兵權等,並威脅朝鮮政府以三天為限答覆。朝鮮一面找種種借口一再拖延,一面暗中準備動員全國兵力擊退日本軍。

    22日,花房義質率日軍撤出漢城,以示談判破裂,再次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看這困勢,好像真打算按照如果談判破裂就訴諸武力的原定計劃,對朝鮮發動戰爭。

    朝日雙方在漢城、仁川一線對峙,局勢空前緊張,迫使大院君向清朝求援,邀請馬建忠調停朝日衝突。

    接到邀請的馬建忠意識到,此時再不出手,恐怕局面不可收拾,便率200名清兵星夜兼程趕赴漢城。

    先按大院君的請求,「居中調停」。

    23日下午馬建忠到達漢城,一方面前往仁川與花房接洽,緩和局勢,一方面在漢城與大院君會談。

    25日,吳長慶所部的淮軍六營共計3000清軍也開拔漢城,搶先日軍入駐漢城郊外。

    清軍大隊終於掌控了局面,可以動手了。

    26日下午,清軍突然動手,抓捕了大院君。

    ********

    清軍到底是幹什麼來了,變化得是不是有點快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完全出乎大院君的意料。

    朝鮮政變,自家人你打我、我打你,那點事兒,外人不會關心正義與非正義,時間地點正確不正確,有理沒理。

    一個勢力微弱的國家,誰上台不重要,以什麼方式也不重要,關鍵是,你在朝鮮扇動翅膀,振動起的波紋不能傳過了太平洋。

    大院君,在清軍眼裡,是這次兵變的「逆首」,幕後主使。而且他這次突然硬起來了,死抱著抵抗日軍的態度,反倒成了清軍避免衝突、爭取和平解決的障礙。

    他完全沒有看出清軍此來的目的,也沒查覺清軍的策略,完全落入了馬建忠的「口袋」。

    吳長慶等先拜訪了大院君府邸——雲峴宮,當時的情景,賓主一定相談甚歡,大院君一定對天朝上國表示感激,以及還有「盼上兵如盼星月」之類的話。但第二天等大院君按禮數回訪清軍大營時,吳長慶突然變臉,令兵士將其逮捕,強行塞進轎子運到清軍「登瀛洲」軍艦上,立刻送往中國天津,等候發落——實際上也沒怎麼發落,就是押到了保定限制行動,待了三年才放回。

    快刀斬亂麻。「逆首」已經「問罪」,清兵又幫助朝鮮剿滅了兵變,懲辦了參與人員,特別是在日本人的督促下,還抓獲和處理了進攻日本使館的兵匪、暴民。所有問題一筆筆勾銷,日本發動軍事行動的理由已全部沒有了。

    然後就是再把逃跑的閔妃一行迎接回宮。

    總之,壬午兵變最終被清軍鎮壓下去,閔妃集團重新掌握朝鮮政權,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但是,在清軍主導下,又壓迫朝鮮讓步,跟日本人簽訂了《濟物浦條約》,答應了日本人的條件。

    遺憾的是,清朝並沒有把准雙方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與日軍正面交鋒,逼日本人撤回,一舉廢除先前日本與朝鮮所訂的不平等條約,而是讓日本人在這個基礎上又撈了幾條,配合了日本人「步步為營」、鞏固一步、再進一步的步調。此種息事寧人、

    但求平安,無疑等於再次示弱。

    事實上,日本人撤了,是因為武力脅迫、談判定約、撈取權益的目的已經達到。

    清政府一再忍讓下,竟默認朝鮮同意日本派部分兵力,保護日本駐朝領事館。

    而此前,日本政府壓下一片「立即開戰」的狂吠,定下派遣陸海軍武力交涉(也就是軍事訛詐)的方針,還是因為一件事——實力。

    ********

    對大清國來說,東海、黃海終於平靜。

    但這種平靜,維持了僅僅不到兩年。

    朝鮮局面已經不起任何微小震動。

    壬午兵變雖然平定下去,但日本在朝鮮的全局上打入一子,取得了駐軍權力。大清國不得不留駐軍隊以抗衡,一城之中,面對面明爭暗鬥將不可避免。

    被委派留守朝鮮的營將袁世凱,將開始一段極具挑戰、極為磨煉人的「艱難歲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