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八千里雲和月

正文 第一八八章 蒙古戰術 文 / 農夫王子

    卻說楊鵬舉最後上了岸,看見崔瑀早也站到高處來。

    就聽有人叫道:「媽拉個……巴子……,哪個叫你……炸的……,你不……不曉得……還有我們……我們的人……在下面呀?」

    崔瑀見這人就是罵人都罵得不成句,笑道:「如果不炸,蒙古人就都回了。」

    「我不……不管,」那人又道,「你要賠我……我們的……人。」

    楊鵬舉躍過去對崔瑀道:「崔幫主果然守信,今日多虧崔幫主相助,要不然我們這些人可能還過不了鴨綠江。」

    「楊幫主何出此言?」崔瑀哈哈笑道,「沒有想到楊幫主如此大義,東北丐幫我也是知道的,雖然沒有打過交道,可是單總瓢把子的大名我早就聽說過。不知道他今天來沒有?」

    「正是在下。」單遠飛躍過來朝崔瑀拱了拱手道,「崔幫主的大名我也是神交已久,沒有想到在這裡以這樣的方式見面。真是多謝。」

    「見笑見笑。」崔瑀正色對楊鵬舉道,「我知道蒙古鐵騎厲害,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其勢如虹。我還是輕敵了。」

    「崔幫主的佈置還是對的。」楊鵬舉自嘲道,「如果不是我自作主張要幫你們一把,你們的人還不至於暴露,也許你們也要多戰些時候。孛魯確實也是個將才,他能夠在短時間判斷出河裡有炸藥。」

    單超這時道:「蒙古人以區區十多萬人打天下,而且常常是以少勝多,還是有他們一定的道理的。」

    崔瑀看了看單超道:「你說來聽聽。」

    單超看了看楊鵬舉和父親。

    楊鵬舉對單超道:「崔幫主既然要聽,你不妨說說。正好我們也想聽聽,今後對打蒙古人也有幫助。」

    崔瑀不明白地問楊鵬舉:「他是何人?他如何知道蒙古人的?」

    楊鵬舉對崔瑀介紹道:「他就是單壇主的公子,才從蒙古回來。如果不是他,我們還要吃很大的虧。」

    崔瑀點了點頭,他當然對這些事也有所耳聞。不過,現在天色已晚,有事還是回到本部在說,況且他也看到這些人困馬乏,應該休整了。他對楊鵬舉道:「楊幫主,我看還是先回到防地再說吧!」

    楊鵬舉對崔瑀道:「我們來這裡只是借個道,如果崔幫主方便,不妨給我們幾艘船,我們馬上就走,以免給你們國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崔瑀笑道:「我既然來了,就不怕麻煩。」

    元儼對崔瑀道:「現在兵貴神速,我相公的意思是從這裡過大宋到登州最近,也就是三、四天的航程,如果遲了,讓孛魯發覺,我們又得繞道到臨安。」

    楊鵬舉道:「不錯。現在山東大部都在孛魯手裡,今天他吃了這樣大的虧,他定會報復。想我丐幫這樣多分舵,如果不及時回防,怕要吃孛魯的大虧。」

    崔瑀想來也是,他對楊鵬舉道:「楊幫主既然有事,我也不勉強。不過,我還是得請這位兄弟講講蒙古人的戰術。你放心,船沒問題,我讓他們到海邊來接你們。這裡到海邊也並不太遠」

    楊鵬舉興奮道:「如此甚好。單將軍,我們邊走邊講,讓崔幫主也有個心理準備。」

    單超叫了聲「好」道:「蒙古大軍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制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千人隊,每隊1000人由一個千夫長帶領;每個騎兵千人隊包括10個騎兵百人隊,每隊100人,由百夫長帶領;每個騎兵百人隊包括十個騎兵十人隊,每隊10人,由十夫長帶領。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麼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金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接近兩石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米。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金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軍隊,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

    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他們的作戰特點:在戰鬥開始時,蒙古騎兵縱隊通常擺開極寬的陣勢高速向前衝去,各主要部隊之間由傳令兵傳送信息。當發現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送往總指揮部,然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把它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敵人分散擊潰。

    成吉思汗及其能幹的下屬將領在作戰方法上從不因循守舊。如果已經發現敵人的確切位置,他們就率領主力襲擊敵人的後背或者側翼。有時他們佯裝撤退,然後在更換新的馬匹後重新發起衝鋒。

    蒙古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後稍退,其餘縱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餘三隊為輕騎兵。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麼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衝鋒。命令的傳送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麼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借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徹底擊潰。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蒙古人喜歡冬季作戰,封凍的沼澤河流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機動性。為了測定什麼時候河上的冰層能夠足以承受馬匹的重量,他們往往驅使當地的老百姓為他們上冰察看。

    蒙軍首領常常喜歡先派一支先遣隊迎戰敵人,打一下便向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要好幾天,最後敵人發現自己落入了蒙軍的陷阱,四周已經被埋伏著的蒙軍騎兵包圍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