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27 中醫藥 4 文 / 月之輪迴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依靠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則又要靠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個臟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有機配合,這就是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在認識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狀況時,中醫學也是首先從整體出發,將重點放在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變化上,並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統一起來。一般來說,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於臟腑、組織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因而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瞭解和判斷其內在的病變,以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治療局部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採取適當的措施。如,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它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2、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範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範圍。即是病理性反應。故曰:「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這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特點被中國古代學者稱為「天人合一」。

    季節氣候以人體的影響: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明春夏陽氣發洩,氣血容易趨向於體表,表現為皮膚鬆弛、腠理開、汗多;而秋冬季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裡,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也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如春季常見溫病。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常見燥症,冬季多有傷寒。

    在晝夜晨昏的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白晝為陽,夜晚為陰,人體也是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於人體休息,恢復精力。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臟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時間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時期急性心肌梗塞多發生在子時至巳時,而秋冬季,該病的發作多在午時至亥時。此外據觀察,人的脈搏、體溫、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時的節律變化。

    根據中醫運氣學說。氣候有著十二年和六十年的週期性變化,因而人體的發病也會受其影響。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十二年或六十年的變化規律與太陽黑子活動週期(11年或12年)有關。太陽黑子的活動會使太陽光輻射產生週期性變化,並強烈干擾地磁,改變氣候。從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

    地域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從緻密。因此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很大的差別。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家就對此有所認識,在《素問》中就這個問題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所以對待疾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對病人作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時,必須注意分析和考慮外在環境與人體情況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局部病變與全身情況的有機聯繫,這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整體觀念。

    中藥學是中藥學科的統稱。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藥材飲片、中成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學科。為中國基於弘揚本國醫學傳統理論的立場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漢民族醫學理論)為主而將中國歷代本草學記載的生藥應用知識重整後近代所賦予的稱謂。根據中國高校所授學科內容可見其以內容以藥材飲片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生藥應用知識的範圍為主。近代中藥學研究由於受到中國醫學應用(漢民族醫學)與歷代本草內容記載範圍的制約,因此中藥學的研究皆局限在漢方醫學裡所使用生藥的研究範疇,但由於近年來中藥學的研究方法採用了現代生藥學的研究技術,因此國際上多數藥學出身的學者皆將中藥學視為生藥學的研究分支。

    中醫藥學(英: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是中醫學與中藥學的合稱,側重反映中醫與中藥兩者共同發展,密不可分。而中醫藥是中醫與中藥的合稱。(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